资料简介
望洞庭课件篇一:望洞庭教学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四年级王雪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2)能力目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3)情感目标:理解诗意,感悟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望洞庭》。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教学准备:1.备课时间:开学前一周2.上课时间:第一周
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课件展示资料: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3.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4.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5.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朦朦胧胧。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关于描写景色的词语的积累的能力。6.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课件展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的晚上。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能在吸收新知的同时复习旧知。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课件展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⑤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⑧优秀图画展示。5.多诵读,悟诗情①师:现在课件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板书设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四、作业:1、抄写古诗一次并背诵。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反思:篇二:《望洞庭》教案昌平第二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四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刘林洋编号:课题:《1、望洞庭》一、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读懂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4、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象。5、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6、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四、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五、教学准备:1、收集洞庭湖资料。2、洞庭湖画面。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激趣引题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古时候,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被那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记忆力,看谁能在10秒中的时间里,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或平时积累的写景的诗。倒计时:十、九、八??
2、引题解题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多数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湖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也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传颂的诗歌佳作——《望洞庭》。(板题,解题)2、资料交流学生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交流后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3、介绍诗人
而远望洞庭美景的这位诗人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板书)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族。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他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现存诗800多首。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岁考中进士,有“诗豪”之称。但他一生官途并不顺畅,多次被贬。《望洞庭》就是他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听!)二、初读感悟1、播放朗读录音。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3、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4、谁来给同学们读一下,读出诗的感觉,读出美的感受。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么美的诗,我也想来试一试。(师范读,配乐)6、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配乐)7、作者在诗中都写到了什么景物,请同学们把你读到的景物画下来。8、展示,再齐读诗。三、理解诗句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找一找,那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生齐读,师板书)什么时间?(秋天的夜晚)
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湖水和月亮)晚上的湖水为什么会有光?(月亮照在水中)从湖水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月亮)几种景物?(两种)秋夜,月光如水,水中有月,两种景物融合在一起,非常——“和”,“和”怎么理解?(和谐,宁静)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月映湖水,水中有月,多么柔和的美啊!谁来读一下。(指导读)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一面模糊的镜子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指一名同学照镜子)照这两面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多找几名同学感受一下)古代的时候镜子都是铜制的,而铜镜在没打磨之前看起来就是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就是下一句诗所说的——“镜未磨”(板书)“潭”指什么?(水,洞庭湖水)“潭面”?(水面,洞庭湖面)“无”?(没有)“潭面无风”?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镜未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图片把海螺放在盘子里)让你想到了那句诗?(板书: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在写洞庭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这个谜底在诗的第三句(齐读,师板书:遥望洞庭山水色)我们知道“望”是向远处看,那“遥望”呢?比“望”的程度更深更远了。作者远望什么?(洞庭山水)这里作者又连续运用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指导读)4、齐读全诗,指名板前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5、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6、指名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7、三分钟,试着背诵,并加上动作。8、指名带动作背诵,师带动作示范背诵。四、拓展延伸游戏:赛诗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在1分钟内背诵积累过的古诗更多。五、全课总结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板书设计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教学反思: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认为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做的较好。而且课中我努力营造各种活动,结合多种形式的读和背,是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篇三:望洞庭作品译文望洞庭作品原文望洞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