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拟行路难》学案(教师版)【教师寄语】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鲁迅【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熟悉歌行体这种体裁的特点,了解鲍照的个人生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学习难点与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能够学以致用。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二、【熟悉作者,知人论世】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南朝刘宋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元嘉三大家”。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2.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自主梳理】(自主学习)1.注音鲍照(bào) 劲健(jìng) 踯躅(zhízhú)2.词义
(1)重点词泻:倾,倒。踯躅:徘徊不前。(2)一词多义【精彩展示】三、【测评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鲍照(415-470),字______明远______。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不得意。诗文俱佳,___七言乐府__________尤受后世推重。有____《鲍参军集》________十卷传世。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也相同B.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不同C.两个“自”不同,“安”和“岂”相同D.两个“自”不同,“安”和“岂”也不同提示:两个“自”不同,前一个是介词,“向”的意思,第二个是代词,“自己”的意思。“安”和“岂”都是副词,表反问语气,“怎么,哪里”的意思。答案:C3.下列诗句朗读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各自/东西/南北流。B.安能/行叹/复坐愁?C.举杯/断绝/歌路难。D.吞声/踯躅/不敢言。提示:诗歌朗读的停顿固然有一般的规律,一般是两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一个音步,相同的句式停顿大致相同。但更要注意根据思想感情来停顿。A项中的“东西南北”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不能读断,这一句的停顿应该是:各自/东西南北/流。答案:A.4.解释下列诗句(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提示:诗句的解释不能像文言文翻译那样机械,要在理解诗句内涵的基础上,把诗句解释得丰满一些。
答案:(1)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上天注定的命运,我又怎么能因为不得志而走也叹息,坐也愁闷呢?(2)人心不是木石,对这不平的世道怎么能毫无感慨呢?但欲言又止,只能独自徘徊而不敢一吐为快啊!综合运用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完成5-8题。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5.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提示:要理解这两句的深刻含义,必须了解鲍照的生平思想及《拟行路难》组诗的整体思想倾向,还要把它放入整首诗中去把握。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答案:比兴手法。用泻水于地的日常现象,比喻了社会生活中因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人的贵贱穷达各不一样的现实。6.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提示:表面上看,“人生亦有命”表达了一种宿命思想,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安慰。但从下面的诗句来看,诗人始终没有能够自我解脱,对这种“命”是怀有愤懑不满之情的。因为诗人认为“命”并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答案:“命”是不合理的封建门阀制度造成的,诗人对此怀有强烈的愤懑不满之情。7.全诗是怎样紧扣“愁”字来写的?提示:“愁”正是这首诗的主旨,句句离不开“愁”,但写愁的方式角度不同,但都可归结到一点,即愁深难解,愤恨难平。答案:全诗突出写“愁”,起句以比喻暗示愁之原因,然后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最后“不敢言”则更见愁之深幽。全诗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8.对最后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面六句五、七言相间,最后两句连用七言,是感情表达的需要,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B.用“吞声”“踯躅”
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读之如在眼前。C.先用问句的形式,后用“不敢言”三字,都是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D.前面的“安能”自勉,“酌酒”自宽,放歌自解,是充分的铺垫酝酿,至最后两句写自己终没能平静解脱,反而因前面的铺垫而愈见出沉痛、抑郁。提示:“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都是直接抒情,只是没有明言“感”和“言”的是什么而已。答案:C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写世路的艰难,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现实对诗人远大政治抱负的阻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突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10.比较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答案: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都写“愁”。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鲍照的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诗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更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