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扬州慢》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重点难点预测】: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2、写作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3.扬州简介: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淳熙()初霁()荠()麦怆()然自度()其曲黍()离窥()江戍角()豆蔻()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解释加点字词夜雪初霁:丙申至日:荠麦弥望:则四顾萧:寒水自碧:予怀怆然:因自度其曲:淮左名都:解鞍少驻初程:自胡马窥江去后:清角吹寒:杜郎俊赏:纵豆蔻词工:算而今重到须惊:念桥边红药:渐黄昏: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初步了解大意。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一)小序解读。学生朗读词前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3、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惊”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繁华热闹。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五、当堂检测六、课后反思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