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学习自主化•厨标明解化课程学习目标「积累峙盯适等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偏义复词的特点和运用方法。2•了解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情节来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学习托物起兴、排比铺陈的表现手法。3•理解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表现人物特点的主要方法。4•领会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知识记忆与理解预学区•不看不讲材料仕&化•仕血矢受化背景知识推送这是一首乐府歌辞。本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本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知肖1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着绝对的决定权。另外,汉朝时,社会并不特别看重妇女的贞节问题,妇女丧偶或离婚仍可再嫁。如西汉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因而,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只十多天,县令.太守相继就为儿子说婚。这既说明刘兰芝的貌美德高,同时也可见当时的婚俗。
知识系统化•系统条理化y基础知识梳理厂正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自缢(■)②箜篌(••)③公姥(■)④伶傅(■⑤戯蕤(••)⑥遗施(■)⑦玳瑁()••⑧赍钱()■⑨跚躅(••)⑩明月珞(■)⑪鮭珍(■)⑫青驱马()■◎辦字形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襦(M)磐(p^in)濡(M)”罄(qing)蠕(M)磬(qing)皓(Mo)鹄(hd)诰(够0)3•重点词。⑴遣归:•■(2)自缢:•■(3)不厚:•■(4)交语:••■(5)共事:••■(6)便言:••⑺赍钱:(8)举言:
(8)伶停••■(40)蔵蕤:••■⑴)扶将:••■(12)不堪:••■(13)结发:(14)伏惟:••■(15)娇逸:••■(16)自专由:•••■(仃)结大义:•••■(18)渠会永无缘:4•通假字。(1)终老不复取(2)箱帘六七十(3)蒲苇纫如丝:(4)府吏见丁宁:(5)摧藏马悲哀】(6)儿今日冥冥:(7)奄奄黄昏后】(8)合葬华山傍5•多义词。⑴相
①会不相从许•■②及时相遣归■-③好自相扶将•■④相见常日稀•■⑤叶叶相交通■■⑥儿已薄禄相■■⑵令①便言多令才•■②岂合令郎君■■③莫令事不举■■⑶适①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③适得府君书■■⑷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①孔子鄙其小器■■②敢竭鄙诚,恭疏短引■■(5)负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⑤不分胜负■■⑹见①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②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⑤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⑥风吹草低见牛羊■—⑦汝真女子之见•■⑺谢①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②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①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8)区区①何乃太区区••■②感君区区怀••■③区区小事,何足挂齿••■6•古今异义词。(1)妾不堪驱使••■(2)汝岂得自由••—(3)可怜体无比••■(4)本自无教训••—(5)自可断来信••■(6)处分适兄意••■(7)便可作婚姻••—(8)千万不复全••■(9)蹑履相逢迎••—(10)叶叶相交通••7.词类活用。(1)孔雀东南飞••—(2)交广市鮭珍•••■(3)卿当日胜贵
•■(1)以此下心意(2)足以荣汝身•■(3)逆以煎我怀•―(4)便利此月内••■8•偏义复词。(1)便可白公姥••■(2)昼夜勤作息••■(3)我有亲父母••
(1)逼迫兼兄弟••(2)其日牛马嘶••Qfl句Jt9•特殊句式。(1)誓天不相负(2)君既若见录(3)络绎如浮云(4)跚躅青驼马.(5)仕宦于台阁(6)便复在旦夕一(7)为仲卿母所遣(8)同是被逼迫(9)渐见愁煎迫(10)出置前窗下(")汝是大家子思维探究与创新导学区•不议不讲技能从统化•从统个柱化£点难点探究1•兰芝离开焦家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她的“严妆”?
2•诗中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写县令尤其是太守家的求婚?3•如何理解结尾毗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4•请简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5•作为一首汉乐府民歌,本诗带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请简要分析。
fSftfi6•有同学认为刘兰芝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的死是以焦母、刘兄为首的封建家长迫害的结果,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使他不能很好地保护刘兰芝,因此兰芝的死仲卿难辞其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序中交代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亦決銓力化•能力具休化思维拓展应用
正侧两面分析诗歌人物形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都要求准确抓住人物的特征,体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因此,阅读鉴赏诗歌时,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的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从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瑙。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段文字中不仅有人物的肖像、动作描写,“事事四五通”还暗含着临行悲伤、不舍的心理状态,这段正面描写使一个美丽、忠贞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孔雀东南飞》中还有大量的语言描写,如开头通过刘兰芝的自述,展现了一位聪慧、勤劳、知书达礼、多才多艺,并且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除了通过正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以外,我们还不能忽略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人物形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一句话:“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作者通过写大堰河离开人世时,丈夫、儿子的悲痛,侧面突岀大堰河的勤劳、善良、慈爱。又比如《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大家见到罗敷,都被罗敷的美丽吸引了,甚至忘记了干活。通过美女罗敷周围的人的一系列表现,从侧面衬托出了罗敷的美丽。通过描写环境来侧面突出人物形象的例子就更多了,如戴望舒的《雨巷》,连绵的小雨,悠长的小巷,人物还没出场,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和丁香姑娘的忧郁、迷茫。技能应用与拓展固学区•不练不讲检测■能化•■能微字化基础智能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瑙。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1•第1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相当于《诗经》中的哪种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从兰芝告别“阿母”和“小姑”的话语中,分别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3•写夫妻告别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兰芝打的比喻用一个熟语怎么说?材斛经典化•視角多元化W全新视角拓展4•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能够表达情感的句子。我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读着这海誓山盟的诗句,哪个渴望爱情的人不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结评价与反思思学区•不思不复思第图席化•图张克观化思维导图构建朴素生动富冇个性学习体验分寧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自主学习导引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2•⑴这首诗是以“兰芝的遭遇"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的。(2)兰芝自请遣归一仲卿为妻求情一焦母怒而不许一兰芝辞别姑婆一夫妻路口话别一兰芝回家见母一阿兄逼妹改嫁一约定殉情一合葬化鸟。3•这是本诗开头两句,看起来似乎游离于情节之外,但是却不可以删去。因为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桃恻的感情基调。4•这一段是刘兰芝的自述。这段文字运用赋的铺陈手法,通过诉说展开矛盾,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以及回家后县令、太守的儿子求婚做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5.(1)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2)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3)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基础知识梳理1.®yi@konghdu®mu®pTng®weirui©wei©daimao®jT©zhizhu©dang®xie©cdng2•襦袄/相濡以沫/蠕动磐石/罄竹难书/钟磬鹄舫/皓月/诰命3•⑴指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2)吊死。(3)看重。(4)互相告诉。(5)—起过日子。(6)很会说话。(7)赠送。(8)发言。(9)孤单的样子。(10)繁盛的样子。⑴)这里是服侍的意思。(12)不能胜任。(13)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14)下级对上级或小辈对长辈说话时表示恭敬的口气。(15)娇美文雅。(16)自专、自由,即自作主张。(17)结为婚姻。(18)他。4.⑴取,通“娶”,娶妻。(2)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3)纫,通“韧”,柔韧。⑷“丁宁”通“叮咛”仮复嘱咐。(5)藏,通“脏”,脏腑。(6)“冥冥”通“暝暝”,日落。(7)“奄”通“晦',阴暗不明。(8)“傍”通“旁”,旁边。5.(1)①副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代“你”。②副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代“我”。③副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代“她”。④副词,表示互相,彼此。⑤副词,表示互相,彼此。⑥名词,相貌。(2)①美好。②对人的尊称,“尊贵的”。③使、让。(3)①出嫁。②适合。③刚才。(4)①边远的村邑。②鄙陋,鄙俗。③轻贱。④鄙薄,轻视。⑤自谦之词。(5)①背。②覆盖。③辜负,对不起。④违背,背弃。⑤失败。(6)①表示被动,相当于“被”。②见面。③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④看见,看到。⑤动词,会见。⑥动词,通“现”,出现,显现。⑦名词,见识,见解。(7)①推辞,谢绝。②辞别。③告诉。(8)①愚拙。这里指见识短浅。②这里是情真意挚的意思。③(人或事物)不重要。
4.(1)古义:使唤。今义: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2)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约束。(3)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4)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5)古义:来送信的使者。今义:寄来的书信。(6)古义:处理。今义:处罚。(7)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8)古义:无论如何。今义:表再三叮嘱。(9)古义:迎接。今义:奉承,拍马。(10)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与运输有关的。5.(1)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南。(2)名词用作状语,从交州、广州;名词作动词,购买。(3)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4)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荣耀。(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吉利。8•⑴公姥:意义偏“姥”。⑵作息:意义偏“作”。(3)父母:意义偏“母”。(4)兄弟:意义偏“兄”。(5)牛马:意义偏“马”。9•⑴倒装句,“相”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2)倒装句,“见”代指刘兰芝滨语前置。(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4)倒装句,主谓倒装,应为“青號马躅躅”。(5)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6)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便在旦夕复”。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8)被动句,“被”式。(9)被动句,“见”式。(10)省略句,“前窗”前省略介词“于”。(笛)判断句,判断词为“是"。思维探究与创新1•诗歌运用铺陈和比喻手法,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冷静、镇定,突出“精妙世无双"之美,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做了有力的铺垫。这既是对兰芝的赞美,又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制度的谴责。刘兰芝之所以要“严妆",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另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杂乱的情绪。2•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
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3.这首诗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精心塑造人物形象,在结尾安排了“化鸟”这一情节,则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则充分地表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矢志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4•诗歌塑造了两组人物形象,一组是正面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一组是反面形象:焦母和刘兄。在正面形象中,刘兰芝是被着力赞美的人物。她美丽,聪明,勤劳,善良,忠实于爱情,可贵的是她具有刚强的性格,勇于与封建家长制作斗争,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光辉妇女形象之一。焦仲卿在忠实于爱情和反抗封建礼教迫害方面,和刘兰芝是一致的,但与兰芝不同的,是他对母亲存有幻想和顾恋,从而显得比较软弱。但他最终能够冲破家长制的束缚,以自缢于庭树,表现出叛逆的精神。焦母是一个突岀的反面形象。她横暴专行,冷酷无情,为了遣回兰芝,不惜对儿子软硬兼施,以达到维护家长权威的目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她和兰芝的哥哥一手造成的。刘兄这个反面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他的专横跋扈、趙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偿作风已暴露无遗。他与焦母一起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5•第一,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以美禽比拟夫妇的手法,是民歌里常用的。第二,多处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埴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第三,善用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一席话和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可以说是临别的誓言。这话出自兰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但在
事情急转直下的时候,由于误会,仲卿重提兰芝的誓言,却把它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6•所有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理所当然地被打上当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诸多因素的烙印。因此我们在探讨焦、刘婚姻悲剧的时候,不能脱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东汉时期,儒家伦理道德居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刘兰芝、焦仲卿都是在这种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如果说刘兰芝留给人们的是美丽善良、勤劳忠贞的光彩照人的形象的话,那么焦仲卿给人的印象就不甚鲜明了。在刚烈的妻子面前,人们不愿说他忠贞,当然也不会谴责他负心;在跋扈的母亲面前,他没能尽孝,但并不忤逆。作为一个夹缝中的人物,焦仲卿对母亲遣媳欲从不忍、对爱妻归家欲罢不能,这种种无可奈何的表现难免会使人认为他性格懦弱。焦仲卿所处的特殊的位置,注定了他必须扮演一个悲剧角色。在妻子与母亲之间进行的两难选择,无论他选择哪种,其结果都必定是痛苦的。但是在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冲突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妻子一边,甚至不惜生命,这在宗法制度盛行的时代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焦仲卿的抗争比刘兰芝更艰难,他的死比刘兰芝更需要勇气。刘兰芝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焦仲卿也同样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他们的悲惨命运都值得同情,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令人钦佩。技能应用与拓展1.主要运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相当于《诗经》中的“赋”。这样写展示了刘兰芝外貌的俊美,为下文县令的求婚做铺垫,同时表现了她柔中有刚的性格,刻画出兰芝不愿离开焦家而又不得不离开的痛苦和凄惨的处境。2•尊重长辈有教养,不卑不亢自持重;善良,温顺,体贴,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依依不舍。3•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山盟海誓或海枯石烂不变心。4•⑴遗:wQi,义为赠予。(2)玳瑁虫in^o,义为装饰品。5•“之”指代用玉绍缭的双珠玳瑁簪。这句话写出了该女子爱极而绝望后的怨恨之心。5.过去两人幽会时担心鸡鸣狗吠惊动兄嫂犹豫7•与《孔雀东南飞并序》相比,本诗中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没有刘兰芝强,诗中女主人公虽然也很有个性,如相恋时送给情人很精美的礼物,以表达热切思念之情,得知对方移情别恋之后,烧毁信物并将灰烬迎风扬起以发泄激愤之情,这是何等有个性!但是其后却陷入了极其矛盾、痛苦之中。敢爱敢恨、犹豫不决是其性格特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