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上册 / 古诗词诵读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 江城子记梦

江城子记梦

  • 2022-02-24
  • 25页
  • 33.78 K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城子记梦篇一:《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篇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情意教学试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周宁一中詹益凤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高中语文苏教版、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都选读的篇目之一,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将此词安排在第九课《问世间情为何物——两情相悦》中。作为中国词坛的第一首悼亡词,它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和哀悼的心情,是两情相悦却又只能阴阳相隔的无尽痛苦。因而学习此课,教学重点是追求教学情意,体会诗人情感,感悟人生多味。同时,作为选修课,要扩大诗歌相关内容学习的辐射面,并以此课作为学习的一个切入点,探究拓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苏词打破五代以来婉约的词风特点,笔力劲拔,开一派豪放风格,必修课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之一,因而,学生印象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却体现了苏先生另一种创作风格、另一个感情世界,是苏轼豪放内心中的一绢细流,哀婉凄美。让学生明白:悼亡情,悼亡情的载体,学生的理解体会都受限制。追求情意,鼓励学生进入诗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在一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轮里,这未尝不是一种精神食粮。学生经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诗歌赏析常识,做为选修课课文的学习,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一个提升,此课学习要挖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达到课内课外知识完美交融的境界。三、设计思想 1、情意教学。“情”为情趣、情味、情感;“意”即意境、意蕴、意义。“即以情为根基,使学生获得语文教学动人心魄的‘意境’、文化积淀的‘意蕴’、哲学启蒙的‘意义’。”诗歌长于表情达意,营造意境氛围,领悟哲学思考,因而也尤适合于情意教学。一首悼亡词,一种浓浓感伤的诗歌氛围,一个哀婉凄凉的诗歌意境,一段深沉刻骨的人生思考。“让生命的.去点燃生命的.,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智慧的心灵”,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体味“情”“意”,让学生顺利地跨越情感距离,进入诗歌之境,悟道人生百味!2、情感诵读。情感诵读是学习、把握诗歌的一条捷径。“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感受诗歌的音律美、节奏美,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语文)》),本课的诵读特点是哀婉深沉、节奏缓慢、情感真挚,通过朗诵带的播放,老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多层次朗读来把 握诗歌情感,领悟诗歌意境,更快更好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3、探究拓展。“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制订)。选修课的设置提升了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过意象、情感表达方式等的探究,提高学习兴趣,拓展课内外相关内容的学习,“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四、教学目标 能领会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艺术表达的技巧,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能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完成课内课外知识的沟通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探究能力。能体味人生,珍惜拥有,感受幸福。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领会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落实朗读的彰显力——体味诗中的情感,提升分析意象、意境的能力,把握表情达意的艺术能力。(二)难点:学生课外阅读程度深浅,已有的诗歌知识和积累能力的差异,探究能力水平的高低各不相同,在课堂上表现为拓展、探究深度参差不齐,领悟感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要完成授课内容成为难题。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意导入1、幻灯片展示《念奴娇 赤壁怀古》,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再展示《吹剑续录》中的记载。集体朗读要念出豪放的气势,学生会很乐意地完成,再展示《吹剑续录》中的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完成了教学第一个任务——重温豪放风格。2、幻灯片展示一句话: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老师范读“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要读出了“伤心欲绝”“痛彻心扉”的语气,营造氛围,进入课文教学。3、幻灯片展示背景知识: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二)、情意探究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导入的铺垫,面对课题,让学生自由谈谈对此诗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基本能初略把握好这一问题。2、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3、进入诗境 (1)、幻灯片展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探究1:“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2)、幻灯片展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老师范读,“千里”的长音,“无处”的无奈,“凄凉”的感伤,表现情感基调——孤独凄凉。探究2: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探究结果: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探究3:请想象东坡“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探究结果:一个词——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4)、探究4:学生讨论词上片表情达意所用的艺术手法。(5)、幻灯片展示: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老师范读,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探究5:①为什么词的下片才开始写梦境?②梦境中的“小轩窗,正梳妆”画面的特点,苏先生语言特点,描写手法。③学生想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画面,对比相拥而泣或互诉衷肠等举动,说明喜欢哪一种的缘由。(6)、幻灯片展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讲明白为什么“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拓展1:拓展“明月”、“断肠”意象常识。 示范: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春日诗》梁简文帝萧纲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清平乐》李煜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御街行》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范仲淹示范: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苏幕遮》范仲淹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拓展2:《宋词鉴赏词典》里认为“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工部的名作《月夜》”,拓展阅读杜甫的《月夜》,分析《月夜》的表现手法,探究此诗中相同的表现手法。(三)、情意回味 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2、老师小结:词上阕的“日有所思”,下阕“夜有所梦”,通过“记梦”,借助梦前、梦境、梦后的描写,抒发对亡妻真挚的感情和深沉的思念。3、探究6: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4、拓展3:课外阅读陆游、唐婉《钗头凤》两首,探究诗人走不出的情感围城。5、拓展4:通过本课学习,能否让你产生更多的人生体味,请试着谈谈。七、教学反思(一)、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课堂的教学范围是有限的,但课堂教学一定要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通过一首悼亡诗的学习,明白诗人风格的多样性,明白诗人内心郁结的痛,通过几首诗的学习就能感受古诗无穷的魅力,并以此“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制订),这也应该是选修课的初衷。(二)、强调了诗歌的朗读教学。朗读的形式比较多样化,最重要的是能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引导朗读,并实际上更多借助朗读营造诗歌的特殊意境,让学生较好地进入诗歌意境中。这节课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情感表达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声音的表现力来彰显诗人的情感。(三)、情意追求比较成功。 课堂教学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渠道,本节课根据悼亡词特点,追求情感的共鸣、追求体悟的沟通。“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共鸣。”由这节课,我想到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情意”仅一字之差,情境教学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情意教学实际上是在情境基础上的一个升华。面对课文,面对学生,我还有很长很远的路需要攀登。(四)、能调动学生的积累储备的知识,提高阅读探究拓展的兴趣。课堂上,学生能调动已有的文学常识、诗歌常识等积累知识。如苏轼的文风特点,人生境遇;已有的诗歌情感内容和艺术手法把握等。学生发言能围绕探究拓展内容,情感投入,“明月”“断肠”的意象学习,《月夜》一诗的分析及悲苦的人生感受,学生能随着课堂整体气氛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已超越了一首悼亡词的学习范围,进入了更高的探究拓展学习中。篇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诗歌鉴赏力能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教学重点: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读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教学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江淹在《别赋》中曾说过“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柳永在《雨霖铃》中也曾讲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话题,尤其是对相爱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片相思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豪放词人——苏轼。背景介绍:(课件) 公元1055年,19岁的苏轼与年方16的王弗结婚了。王弗,四川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以这样说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二.总体把握(一)听课文朗诵,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二)课文分析1、标题是”记梦”,作者开篇是否写“梦”了?为了开门见山,上片的内容可否删除?明确: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明确: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见面的希望;而今阴阳两隔,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也是同样的。3、“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明确: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4、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明确:“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 果却是“自难忘”。而且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头发有点白了吗?)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这个“尘”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更是艰难苦恨烦霜鬓的结果。5、想象一下“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画面,对比相拥而泣或互诉衷肠等举动,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讨论)(1)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明确: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无从说起,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2)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明确:“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3)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明确:“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小结:在以前学过的作品中我们认识了一个豁达、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现在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齐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三.艺术特色1.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抒发悼亡之情。以悼亡题材作诗,此是苏轼的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2.采用白描手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对亡妻的掉念和自己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慨。 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抒发悼亡之情。四.知识拓展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五.结语 学习这首词,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现在的.有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真正的爱情经得住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打磨。只要心底保存着那份真,坚守自己心灵的净土,相信有情人定会终成眷属,会与心爱的人一起唱着“最浪漫的事”慢慢变老。六.板书设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梦中——相顾无言泪千行梦后——月圆人亡愁断肠七.作业布置:1、背诵全词 2、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作文《江城子记梦》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