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认识作者】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李斯战国末入秦为客卿。在秦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为秦始皇制定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坚持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篆统一文字,制定法律,统一车轨、度量衡制度与货币。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后为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市。 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启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设喻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饶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了解背景】本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所谓“客卿”,是对在秦国做官的别国人的称呼。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公元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国力,使其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写下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始皇不要逐客。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 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重要实词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5)重要虚词 3.特殊句式(1)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介词结构后置)(2)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被动句)(3)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判断句)4.记诵有关名句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题研讨【任务一】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参考答案: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为论证论点,文章第1段列举了哪些史实?参考答案:①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②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诸侯亲服;③惠王用张仪之计,四面扩张,以横破纵,(六国)西面事秦;④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使秦成帝业。 3.第2段中作者列举秦王所重之物有何用意?参考答案: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与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作对比,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国“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的,因此逐客是错误的。 4.文章最后一段是如何收束全文的?参考答案:最后一段总收全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错误;第二,“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呼应第1段,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不当做法;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照应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之害,也击中了秦王的要害。 【任务二】分析论证方法,赏析语言特点1.举例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参考答案:如第2段,极力铺陈秦王对珍宝、美色、音乐十分喜爱,但对人才不够重视,“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两相对比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再如第3段,阐述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是因为“不却众庶”,与当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做法作对比,认为逐客的做法是“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文中除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还用到了类比法,请找出相应文字并加以分析。参考答案:文章第3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是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和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类比,说明王天下者必须能容纳万民万方,才能无敌于天下。 3.善用比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举例分析。参考答案:善用比喻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用人应该有的态度和不应该有的态度。如“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用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任用异国的贤能之士。 课堂活动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最终废除逐客令,恢复李斯官职。联系课文,谈谈李斯是怎样使秦王收回成命的。提示本题可以从作者的论证技巧等方面分析。 答案示例: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招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点明秦王之所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太阿剑、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秦国的历史贡献,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的论断,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作者反复推论,最后总结,“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论证波澜起伏,层层推进,终于打动了秦王。 整合建构【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铺陈排比,气势磅礴铺陈。本文采用了铺陈的手法,说明客卿之功。事实胜于雄辩,在第1段列举了秦国历史上四位国君与当今秦王的作为作论据,第2段详细铺陈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的事实,文气饱满,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排比。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例如第2段在详细铺陈中又运用排比手法。“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一连用了七个动宾句,句式结构相同。接着在下面的复句中,又一连用了“不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不为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也”否定排比句,文气贯通,节奏明快,语气坚决。 对偶。文中大量使用对偶句,如“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这些对偶句有的同义强化,有的正反对比,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增强了论说的气势和力量。 【素材挖掘】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答案:A解析:“过”,错误。 2.下列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答案:C解析:C项,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答案:D解析:D项,“业”,名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介词,因为;A项,介词,凭借;C项,连词,来;D项,连词,来。 5.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A.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B.所轻者在乎人民也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D.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答案:D解析:D项,是一般陈述句。 您好,谢谢观看! 二、思考与探究6.当代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观?结合本文的有关论证,谈谈你的认识。答案:略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