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说教材一.文本地位《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的第二篇诗文。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联系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解读诗歌情感和思想。学习本诗,既要结合第一单元的“知人论世”又要联系第二单元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作者的想象中感受他的超人天资和高洁不羁的心胸。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在“感受鉴赏”方面获得发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正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品读作品中的情感,并借此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说学生一.已备能力学习了第一单元“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几首诗,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和思想解读古诗的意识。在起始课中,教师也已经向学生简单交代了李白的生平经历、性格、理想抱负,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因此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二.问题不足对作品深层情感的感受和把握能力不足,需教师在关键地方给出指引。说目标知识与技能按照要求准确划分文本层次;准确概括;鉴赏诗中所写之景。过程与方法品读文本语言,梳理文本主体内容,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和理想抱负理解诗中传达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情感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重新认识李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说重难点重点、难点§重点:品读文本语言,从写作内容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难点: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和理想抱负理解感受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并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难点突破借助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概念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论,搭建内容与主题、情感之间的桥梁。4
说教法点拨法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给出适当的理论指引。合作探究法在需要发散思维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其在同伴的激发和帮助下寻得问题的答案。问答法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说过程起始课内容:介绍李白经历、性格和理想抱负;《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背景;《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第一次求仕失败之后。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做官之前他隐于山中求仙访道。学道在唐朝既是隐,也是仕,是终南捷径的一种。李白在学道过程中认识了出家学道的玉真公主和一位很有名的道士——吴筠。这两个人十分赏识李白的才华,于是在唐玄宗面前力荐李白。唐玄宗仰慕李白的天才,“降辇步迎”,并且“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然后召李白做了翰林待诏。翰林待诏通俗地说就是皇帝的御用秘书,帮皇帝起草诏书圣旨,参与议论时事。这个职位极得皇帝的宠信。李白本想在这个职位上发挥才能,施展抱负的,可是不久之后他发现,这个职位对他来说不是荣宠,反是耻辱。因为,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开元之初的那个励精图治的贤明君主了,他现在宠幸杨贵妃,沉溺后宫,荒废朝政。而李白于他而言不过是一个词臣。他把李白留在身边不是为了请教治国方略,而是为了在风花雪月之余有李白作诗助兴。而李白呢,他是个才高一世且心比天高的人。李白的理想是建立一番功业,然后飘然远去,不接受任何功名利禄的奖赏。在唐玄宗身边他却只有功名利禄,毫无建功立业的可能。而且他发现朝中权贵不过是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完全没有政治良心。以李白的正直和率真,他看不惯的就直接给以讥讽和鞭挞。野史中记载,李白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贵妃为其磨墨。他的这种放荡不羁得罪了朝中权贵。所以受到排挤。李白自己也觉得留在朝中也没有意义,于是请求辞官。唐玄宗很舍不得李白,但最后还是赐金放还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在他被赐金放还的第二年写就的。此时他在东鲁游历,与杜甫、高适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现在他要起身前往吴越之地了,所以写了这首诗来寄予离别之情。第一节课除了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之外,还将梳通诗歌的字面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文本的写作内容。第一段写入梦缘由;第二段可分为三部分:入梦,梦中经历,梦醒;第三段,离别寄语。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梳理文本1~4分钟:全班同学齐读《梦游天姥吟留别》。默读文本,边读边思考:第一,作者所写之梦境总体上给人什么感觉?(学生可能会说,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总之是美梦,是好梦。)第二,如果将第二段中梦境的部分按照梦中景色的特点划分层次,应如何处理?5~8分钟:交流层次划分的结果,说出自己的理由。4
结果展示: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9~15分钟:概括每一层景色的特点(用一到两个形容词)并作简单的鉴赏分析。第一层:幽静之美;第二层:雄壮之美;第三层:神奇之美(第二层内容的概括方面,学生可能有不同意见,有的学生会觉得第二层所写之景给人以恐惧之感,为什么令人恐惧的梦境也是美的呢?教师引入优美和壮美的美学理论加以解释。)美,分为优美和壮美。优美的特点是和谐的、宁静的、柔和的,给人以轻松愉悦的审美感受;壮美是粗犷的、豪放的、表现为力量、速度等,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震惊的,甚至恐怖的。但是这种震惊和恐怖并不对审美者造成威胁,就像站在安全地带看百尺瀑布一样,浩大的水势令人震撼,磅礴的气势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在震撼之余感到十分痛快,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之美。李白所写的梦境也是如此,“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表现的正是一种力量。是大自然的雄奇之处,给人一种痛快之感。所以说梦境从总体上来说是美好的。简单鉴赏梦中景色的美好。第二部分:分析情感16~20分钟: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中极写梦境之美?【明确】:为了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君王不思图治国,权贵掌权当道,谗害忠良。作者的济世之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作者以理想之美写现实之丑。梦境中作者自由洒脱,现实中却被束缚,不得施展才华抱负。21~23分钟:(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做简单交流)作者为什么要在极美之梦境中用恐怖的意象去表现壮美呢?24~26分钟:引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见解: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意即:无我之境,是诗人在内心平和的状态下写就的;有我之境是作者在内心丰沛的情感趋于平静的状态下写就的。所以无我之境客观描摹自然之景,特点是优美;而有我之境中则鼓荡着作者的情感。29~38分钟:(讨论四分钟,交流想法五分钟)问:作者内心激荡着怎样的情感,才将梦境写得如此壮美、奇丽?即作者为什么要在极美之梦境中用恐怖的意象去表现壮美呢?(结合起始课上介绍的李白的经历、性格、理想抱负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周围同学自动组成讨论小组,解决这个问题,尽可能全面深入的思考。)【明确】李白怀着一颗济世报国之心求仕,皇帝虽给他了显赫的官位,却没有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他感到十分压抑;4
皇帝将他留在身边不问济世之道,只为作诗助兴,皇帝的这番大材小用这让李白感到失望和屈辱;朝中权贵趋炎附势,谗害忠良,这让李白倍感愤恨;官场黑暗,他却无力改变,这让李白感情激愤难以自持。第三部分:概括主题39-40分钟:作者梦醒之后心情如何,为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嗟叹,怅然若失的。对梦境不舍,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世界。梦境虽美却也仅仅是梦境,醒来之后还是要面对这个不如意的现实世界。现实黑暗,他的理想和抱负都无法实现,有志难伸。41-45分钟:诗歌的结尾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前后两者是否一致?主题:现实有诸多不如意,但李白不会因为现实不如意就消沉下去,他早已认清了“世间行乐亦如此”,人世间的事不过如此,向往美好,可是美好总是不长久,不稳定,“古来万事东流水”,好与坏如今都化作陈迹了。人活一世,不如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追求,不为权贵低眉折腰,率性而为,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李白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也不仅仅因为他流传百世的诗歌,也因为他独立高洁的人格。在皇权最大的封建社会高声唱出这样的心灵之声,他的勇敢足以让他名垂青史。板书设计:梦景特点:幽静雄壮神奇作者情感:压抑屈辱愤慨主题思想: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与独立之人格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