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登高杜甫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活贫困交加,穷困潦倒。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月夜》、《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生平及代表作
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初读感知
整体感悟读完整首诗,能不能请大家说一说这首诗带给你的总体感受如何?悲凉、孤寂、凄楚、痛苦、沉郁等等整体基调:“悲”
悲景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作用借景抒情渲染诗境平添孤寂悲凉之情情悲秋做客多病登台艰难苦恨霜鬓新停浊酒杯作用直接抒情感怀平生之际遇哀叹人生之无奈情景交融
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沉郁、悲壮沉郁高昂胸襟:豁达、坦荡、开阔品味语言下来
探究讨论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图文欣赏(试着看图默课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移情入境法:
拓展延伸(登高诗集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宋赵湘天晴九月九,秋思搅腾腾。大醉无人会,高山独自登。看鸿时背水,采菊阻寻僧。往事还堪忆,狂吟罢未能。九月八日司空图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九日寄行简白居易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这几首诗,想一想登高诗都有哪些特点,大多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
课后作业1、背诵这首诗2、选取这首诗中你最喜欢一联,进行改写,可自由发挥。谢谢观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