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2.领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3.掌握诗中的文言字词。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2.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三.德育目标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教学重点]1.领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2.感受李白的人格魅力,学习他追求理想,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全诗,把握内容要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全诗主旨。[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目标]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疏通词句,熟读全诗。[教学过程和要点]一.导入新课由学生回顾李白的生平、经历、名句导入。二.解题“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体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都是古体诗。5
三.写作背景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百庸腐败,李白“粪上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即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遣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四.诵读全诗,正音,疏通字词。(-).诵读要点通过把握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变化,来把握诗的节奏和感情,并力求背诵全诗。①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X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②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③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轰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二)字音词义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目标]1.研习诗歌,鉴赏内容,把握主旨;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过程和要点]一.研讨诗歌内容问题1.由文题入手,思考: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明确脉络:「山境梦因—>梦境J«=>梦感I仙境问题2.入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霞明火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明确: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一一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问题3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明确:月夜-刻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5
问题4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问题5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明确:(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问题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枳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问题7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明确:(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11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工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鹫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归纳诗歌主旨:诗歌的最后一段,由梦想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主旨。短短的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人生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有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他的求仙问道,决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二.探讨艺术手法(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2)神话传说的运用(3)词语的大胆运用5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和目标]1.知人论世,感受诗仙的人格魅力;2.练习处理。[教学过程和要点]一.李白生活的时代:盛唐气象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朝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已经达到全盛的高峰,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盛唐气象”、“盛唐气质”、“盛唐风竹”更让这个时代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所谓“盛唐气质”,表现在诗歌上,往往体现为自由奔放刚健浩大的青春活力,而表现在诗人身上,就是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高度自信、百折不回的人格魅力。盛唐诗人乐观进取,乐于建功立业,这在诗歌中多有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二.李白的经历、理想和追求诗仙李白的身上,就集中体现了盛唐气象和盛唐气质。李白早有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海县清一,褒区大定”(《代寿山答孟少府依文书》):加上他天资聪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诵诗书,作赋凌相如“),家境富裕,因而自信、乐观、进取。他25岁“辞亲远游二仗剑出劭,游历天下以求实现梦想的机会,终于在42岁时得到玄宗皇帝召他入京的诏书。我们可以读一读他在获得玄宗召他入京的沼书时所写的一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冢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蜴金放还”无疑是李白政治生活的一次大失败,《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他政治失意的反映,那么是不是说他从此就真的退出“江湖”,不问世事呢?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以57岁的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5
愿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后因事被流放夜郎,晚年流落江淮。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因病半途折回。次年去世。综观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为理想奔忙的一生。三.学生讨论四.练习处理:《规范化训练》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