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2020 年《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1 第 7 单元第 23 课《新
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
2、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
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
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
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
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
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
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949 年 10 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
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教师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
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今天,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
的外交。可列举的史实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
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吧!
(二)让学生快速阅读本节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及黑体字的材料,然后回答一组题目。
第一组题目:
1、本节课提中的时间限定“建国初期”是指 1949 年到 1955 年。
2、在建国第一年里,有 17 个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3、规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的文件是 《共同纲领》 ,它是 1949 年的 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 会议上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4、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四项基本方针。
第二组题目:
1、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苏联 。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会议是 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
3、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
(1)有利条件:①资本主义体系被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超出一个国家的范畴,形
成了一个世界体系。③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
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2)不利条件: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
策。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顽固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严重威胁着中国和亚洲的
和平与安全。
第三组题目:
1、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社会主义阵营 和 资本主义阵营 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新中国建立后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
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四组题目:
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原则是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
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
2、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 不承认 、经济上 封锁 、
军事上 包围威胁 的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 互不侵犯 、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 和平共处 ,是 周恩来 在 1953 年的 中印 谈判中首次提出的。
4、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1955 年召开的 万隆 会议,会上中国代表
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方针。“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 ,“异”
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
(三)学生讨论,解答问题。
1、与旧中国外交比较,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
的外交政策?(提示学生从政权性质、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国际环境、近代中国的屈辱外
交史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分析总结:
(1)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共同纲领》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外交政策的原则,体现了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根
本目的。为了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
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3)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4)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体系;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赢得了民族独立。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5)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启示: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由政权的性质、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
2、建国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如何评价?
分析总结:
(1)原因:①由社会制度决定:要么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要么走资本主义道路,依附于帝国主义阵营;中间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方案
早已被中国的历史所淘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又决定了胜利后必然走
上社会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种社会制度上的倾向性,决定
了新中国外交战略上的倾向性,必然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由建国初
期的安全和建设的客观要求决定;新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中国共产党首要的任务是进行经济
建设,又无经济建设经验,而且需要有稳定的和平环境,而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
失败,有可能进行武装干涉。这些情况便决定了中国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获得
援助的必要性。没有这种国际援助,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不能巩固。这是新中国安全和
建设所提出的客观要求。面对美苏对峙的态势,要获得强有力的国际援助,必须表示明朗的
外交态度。 ③由中国与美苏的关系决定:建国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是严峻的。美国采
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除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盘踞台湾,阻止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之外;还入侵朝鲜,扬言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并干涉印度支那国家内政,支持法国
殖民主义者镇压印度支那人民,对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面对来自朝鲜半岛、
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半岛三个方面的战争威胁,新中国必须在国际上寻找强有力的支持,同
时又要广交朋友,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以免受制于人。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奉行
共同的意识形态,自建党以来一直在外交上采取与苏友好的立场。北伐战争时,苏联是当时
唯一援助中国解放战争的国家。苏联又是第一个援助中国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国家。”
(2)含义: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边,
或是与美的绝对对抗。事实上,中国在联苏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在
抗美时,也存在一定条件下讲和的一面。
(3)评价:积极: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
中不会处于孤立境地。消极: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明确了倒向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对外关系上就不可能不受该阵营的制约,所以在独立自
主的行动上多少受到限制。在实施过程中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3、你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为什么?
分析总结:
(1)建立平等,互利的,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外交关系才可以持久。
(2)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必备条件、基础、核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
平等互利——共处的条件;
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
(3)意义: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
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
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
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
生尖锐对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受
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
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
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例如,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遭
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朝核问题上,正是因为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
对话代替对抗,不干涉朝鲜内政,所以在六方会谈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得到国际社会
的肯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