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 3 课:《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欣赏,读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 赏析意象,揣摩语句,体会诗歌手法。 3. 分析特点,感受诗歌的“三美”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 1928 年生于南京,台湾著名教授、诗人。余光中的前半生, 遇到两次战争。第一次是中日战争,还是中学生的他,无从选择,就是逃难。一路从南京、 苏皖边境、上海、香港、昆明到重庆。第二次是国共内战,一九四九年 22 岁的余光中决定 来台湾。没想到一走就是 20 多年,都没有机会回到大陆。幸好他离开大陆时,随手带去一 张残缺的地图,浓烈的乡愁常在地图上铺展。当时由于思乡心切,文思泉涌,短短二十分 钟,他把二十多年来对故土的深情眷念,化为一首感人至深的《乡愁》,这时他已 43 岁, 人们称他为“乡愁诗人”。2017 年 12 月 14 日,余光中病逝,享年九十岁。 二、重点赏析,理解特色 齐读课文,明确感情基调——深沉中略带哀伤(提示朗读时的速度缓慢,语调深沉。 “愁”是一种内心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余光中把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形象可感的事物 身上。梳理意象。 学生朗读这些诗句(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客观事物,当诗人将它们写入 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它们就成为了诗歌的意象,传递着作者的情思。(板书:意象) 第一节:作者忆起了小时候,这段回忆是遥远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应该读的平淡-些, 读出悠远的意味来。(板书:母子之情) 第二节:“一种相思”总有“两处闲愁”。结婚一年就分隔两地 ,读出淡淡的遗憾和 哀愁。想到即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共剪西窗烛”, 再话两地相思情,一种温馨和喜 悦袭上心头。朗读时应注意读出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板书:夫妻之爱) 第三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诗人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 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这一节最后两句,外头,里头,看 似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死距离。朗读时要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悲痛之情。(板书: 丧母之哀) 【补充】作者写给母亲的诗《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 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 30 年/你都晓得, 我都记得。 第四节:“而现在” ,“而” 表转折,回忆到眼前,眼前的台湾是一座孤岛,不能 与大陆通信,更不能通航。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他相信祖国早 晚要统一 ,所以说是“浅浅的”。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 浅的”。由此梳理每节诗中作者描述意象所用的修饰词——叠词,通过比较阅读得出:突 出事物的小而轻,用以反衬出情感的浓厚。 三、总结特点 【小结】全诗四个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 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