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特设“优秀革命文化”阅读单元(第一单元)写作与拓展
回眸奋斗历程 坚定复兴信念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百年光阴,风云激荡,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顺应时
代发展的潮流,带领全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
中,一个个民族复兴路上标志性的历史瞬间让人振奋,无数仁人志士不惧牺牲、甘于奉献
的群像令人动容,不同时期形成的内涵丰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催人奋进。将
中华民族这百年的精神财富传承并发扬,是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特设“优秀革命文化”阅读单元(第一单元),单元所选的五
篇文章呈现出多样的主题和不同的文体:有抒发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豪之情的开幕词,有
讲述革命斗争中具体事件的回忆录,有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干部光辉事迹的人物通
讯,也有记录祖国统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报道。研习这些作品,既能帮助我们加深对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又能对多种实用性文体的写作特点和写作要求
有一定的了解。
我们将带领大家,通过这些作品回眸先辈们百年以来走过的道路,并从写作的角度进
行相关的课外拓展,在获得崇高体验、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的同时,进一步坚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信念。
庄严宣告 豪情满怀
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
主持人或主要领导致开幕词,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1949 年 9 月,毛泽东在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八个大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情感,值得我们细细
品味。
课本点击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节选)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
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开幕了。
……
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
党反动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
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现在,数百万人
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
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
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我們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我们将不但
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
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
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949 年至 1976 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
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他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写作背景
1949 年初,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党和人民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1949
年 9 月,全国大部分地方已经解放。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于 1949 年 9 月 21 日至 9 月 30 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
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 662 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全文赏析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讲话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所致的开幕词。文章开头两段宣布大会开幕并简要介绍参加会议的人员,显示出参会人员
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由此表达出“会议做出的决定,能代表人民的意志”。3~4 段回顾了
会议召开的现实情况和历史背景。这次会议是在推翻反动政府的基础上顺利召开的,有着
特殊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第 5 段提出了此次会议的性质和任务,即代表全国人民,
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基本国策。第 6 段宣告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的事实。在这一段中,毛泽东先畅谈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大量修饰语的使用饱含情
感,自豪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回顾过去的斗争岁月并展望美好的未来;最后回应本段开
头,再次表明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突出了核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中,“我们的工
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一句将这次会议放在历史的坐标中考量,增强了全体代表的历史
使命感。7~8 段提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方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9~
12 段则是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提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三大任务。最后,开
幕词以四句排比句悼念英雄与庆贺胜利,饱含情感。
通篇读来,文章气势磅礴,脉络清晰,语言明快爽朗,充分体现了一位革命家、战略
家在革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学习札记
怎么写开幕词
开幕词不仅要宣告会议或活动的开始,还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开展背景、指导思想、
宗旨、重要意义等。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开幕词通常是学校里的各项会议或主题活动的开
幕词。如:学代会开幕词、运动会开幕词、艺术节开幕词等。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
与引导性。一篇优秀的开幕词要集中体现会议或活动的指导思想并引导会议向既定的方向
顺利进行。
开幕词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日期、正文等。 标题可由具体事由、致词人和文体组成,
如《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主席所致的开幕词》;可依据开幕词和会
议的中心主旨拟题,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也可用复式标题,如《我们的文学应该站在
世界的前列——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词》。在标题之下,往往用括号注明
会议或活动开幕的具体日期,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标题下就标注时间为“一九四九
年九月二十一日”。
正文部分可分为开头、核心与结尾。开头往往开门见山地宣布会议或活动开幕,同时
也对会议或活动的规模及与会人员做简要介绍。核心部分应介绍会议或活动的开展背景,
并明确阐述会议或活动的重要意义;接着应阐明会议或活动的主要任务,介绍议程和安排;
最后还可以对会议或活动的后续发展提出要求和希望。结尾则可以用坚定豪迈的语气、呼
告式的语言表达庆贺之情,借此来结束开幕词。
写作开幕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内容应有针对性。开幕词能够鼓舞人、感染人,源于内容的针对性。开幕词的内容
既要针对会议或活动的具体任务,更要针对与会的听众的需要。只有让听者了解会议或活
动的意义以及自己参会的使命,才能鼓舞其积极投入。
2. 语言要有感染力。开幕词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且要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应
使用一些直白却又形象的修辞,如比喻、拟人等。语言的感染力也可以体现在一些细节处。
在描述事件和表达情感时,可以选用一些精准的修饰语或强调性的詞语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此外,多用判断句、排比句,都可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3. 逻辑要清晰。开幕词采用口语的表达方式,所讲内容应层层铺垫,周密严谨,关键
语句要重点突出。这样,才能让听众准确、完整地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温历史 情深意远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身经历了峥嵘的战争岁月。他们写的回忆录中,有些通过回
顾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事件来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有些通过回忆大战中不同寻
常的具体细节反映出中国军人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以及对美好和平、自由解放的期待。
这些历史资料弥足珍贵,它既是革命家们个人经历、个人心志的写照,真切还原了历史,
又教育激励着后人。下面我们就以《大战中的插曲》为例,一起来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思考。
课本点击
大战中的插曲(节选)
聂荣臻
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
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
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
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
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
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
……美穗子及其全家来我国探望的时候,我接见了他们。美穗子很激动,热泪盈眶,
一再表示感谢。我对她讲,这件事,不只是我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的军队,不论谁,遇
到这样的事情,同样都会这样做的,这是我们的政策,是我们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
的。美穗子说,她这次由日本来中国,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
的祝愿。她还说, 当年参加过正太路作战的日本旧军人再三向她表示,他们对不起中国人
民,非常抱歉。我回答说,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日本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愿中日
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
作者简介
聂荣臻,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重庆市江津区(原四川省江津县)人,1923 年 3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
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
后,聂荣臻受命于百废待兴的危难之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
技委主任,长期主管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作,为祖国科技事业特别是“两弹一
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者和拓荒者。
写作背景
《大战中的插曲》选自《聂荣臻回忆录》第十四章《百团大战》。
1937 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1940 年秋,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
北地区向侵华日军发动了规模庞大的百团大战。杨成武指挥的晋察冀军区第三团第一营第
四连奉命进攻井陉煤矿,井陉火车站日籍副站长加藤清利和妻子在战斗中死亡,留下两个
孤女。而八路军在战火中救出了这两个日本小女孩。聂荣臻元帅听说后,细心照顾两个日
本孤儿,后经慎重考虑,派人将他们送交给日方。四十年后,当年被救女孩之一的美穗子,
怀着感激之情来到中国,向聂荣臻元帅表达谢意。
全文赏析
《大战中的插曲》这篇文章是聂荣臻元帅的回忆录,主要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以聂荣
臻为代表的晋察冀抗日军民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救助失去父母的两个
日本小姑娘的事情。
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1 段,以“曲折有趣、深刻”引起自己对
“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战时生活中的这段有意义的“插曲”的回忆。正是这段发生在
残酷战争进程中的带有温情人性的“插曲”,引起了下文。第二部分为第 2 段至第 10 段。
这一部分叙述了“插曲”的内容。聂荣臻元帅回忆了八路军在战火硝烟中救出两个小女孩,
以及悉心照顾并安排送回两个小女孩的过程。在这一部分中,值得品味的有三点。其一是
对细节的回忆和记录。如小女孩开始不肯吃聂荣臻给的梨子,后来聂荣臻将梨子冲洗了之
后,女孩才接了过去。这些小细节,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美穗子从开始的害怕、排斥,到
感受到我军的善意后放下防备的心理变化过程。其二是写给日本官兵的一封信。信中不仅
有对被侵略的中国人民的痛惜、对被卷入战争的普通日本人民命运的叹息,也有对两个孩
子的关切同情、对日本官兵的嘱咐请托,更有与日阀血战到底的斗志和对争取自由解放的
期待。其三是对写信意图的阐释。这里,聂荣臻元帅谈及了战争中的“军心”问题,以及
对革命人道主义的看法。
第 11 段至结束是全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主要叙述了四十年之后这一“插曲”产生的
巨大影响。
全文紧扣“插曲”展开,思路清晰,语言朴实无华,真实地再现了事件的原貌,体现
出老一辈革命家的广阔心胸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极具感染力。
学习札记
怎样写回忆录
回忆录是纪实类文学的一种。它是指用叙述或者描写等方法来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生
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记述者一般都是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故回忆
录具有亲历性、目击性、生动性、典型性的特点。因此,回忆录的首要写作要义就是真实。
这要求写作者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平经历进行梳理,从中选择出真实可信且有价值、有意义
的片段进行整理记录。写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写作主题的确定。一般来说,回忆录有两大作用,一是史料作用,二是教育作用,
因此写作者在构思时就要明确写作主题。一般来说,回忆录的写作主题有以下几种:完整
地还原历史场景,保存历史史料;通过对历史上事件的叙述,阐明这一事件的重大影响、
历史价值、作用意义等;通过追忆往事,表达对某人的缅怀、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事件
和某种精神价值的深度探索等。
2.写作材料的选择。首先,要取材于真人真事,不能虚构。其次,在取材的过程中,
事件类回忆录尤其要注意线索性节点的选择,以此保证整个叙述的流畅性。回忆录可以按
照实际生活经历——即时间顺序来书写,但要有所侧重,不要写成流水账。这就要求,写
作者要取材于典型事件,在典型事件中推进整个事态的进程。除此之外,在事件的描写中
还可以加入细节的描写以还原现场,通过文字的节奏(字词的轻重缓急、句式的长短变化、
叙事的松紧、笔墨的详略等)来再现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画面和场景。
3.语言和多种写作手法的应用。在回忆录中,一般以第一人称写作,用语平实质朴,
给读者以亲切感。开头交代故事的发生背景和写作缘由,以此触发中心事件。回忆录中,
常使用的是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间或加入议论和少量的抒情。此外,征引材料也是回
忆录的写作中常用到的手法。对能很好地服务于主旨表达、提供丰富历史背景信息的材料
可以直接引用,对过于冗长、繁复的材料可以间接引用,以此来使写作者的思维、情感、
观念等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写作回忆录的结尾时,可以让文章自然终止,也可通过总结、展望、评论等进行收
束。
民族复兴 任重道远
消息和通讯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天下大事,直观了解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
人物与事件。《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消息,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
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通讯,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
苦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伟大信念。下面我们就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
一起来体会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历程,体会记录这一奋斗历程的作品的
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本点击
别了,“不列颠尼亚”(节选)
周 婷 杨 兴
在香港飘扬了 150 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
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
港的最后时刻。
……
4 点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
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 时 40 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 5 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
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
7 点 45 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 年前,一个
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
名英國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
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
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
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
作者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
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曾任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参考
消息报社总编辑,2007 年 6 月获第八届韬奋新闻奖。
写作背景
1842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有
一条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 年《北京条约》、1898 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之
后,九龙、新界也相继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 1898 年签订的“专条”中,明确了英国殖民
香港的时间为 99 年。从 1982 年 9 月起,我国政府开始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
经过两年多的、多达 22 轮的谈判,最终在 1984 年 12 月 19 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明确英国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
1997 年 7 月 1 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
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
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全文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全文以时间为序推进文章的脉络,看似寻常,但作者将每一
个时间节点都精准到了分钟的单位。时间的细化意味着时间的漫长,也意味着这些时刻蕴
含的重要意义。等待了 150 多年的时刻终于来临的瞬间,背后是太多人的艰辛付出,其中
的煎熬与热切不言而喻。因而越是精准的时刻,越是体现着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期盼。同时,
文章在时间线中埋入了厚重的历史痕迹,恰恰呼应了文中所述的等待时间的漫长。一处是
在第四段插入了对港督府历史的介绍,那些“改建、扩建与装修”仿佛对应了殖民者在香
港土地上肆意的行为,然而这种肆意的侵略终将落幕。还有一处是在第七段写到的第二次
降旗场面中,将 156 年前升旗的场面与之并置,穿越时空的历史感中涵盖了多少辛酸与坚
持。现实与历史所带来的时空交错中,画面感强,展现了作者强烈的文字张力,再次暗示
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的激动人心。
再加上文中作者精心设计的许多细节点缀,文章之精巧更是展露无遗。从第一次降旗
时提到面色凝重的港督彭定康,英国告别仪式上出现的查尔斯王子,以及最后一次降旗后
“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仿佛是香港从行政到军事的各项权力都逐一
回归,象征英国王权的王室成员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实完成了历史拼图的最后一角。
还有英国告别仪式时描绘的“不列颠尼亚”游轮与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的独特背景,以及
两次提到的“日落”象征等,都构成了殖民者终究退出历史舞台的巨大意象,他们终于“从
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学习札记
消息与通讯
消息是实用类文本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体之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一篇值得
学习、借鉴的优秀消息稿件。但同时,新闻报道的文体中不仅有消息,还有一种篇幅更长、
写作方式更丰富的文体——通讯。下面就通过对消息与通讯的异同进行阐释,来对此类稿
件的写作做一些简要的指导。
从文章的篇幅来说,消息的字数少,其目的在于将事件的主要信息交代清楚,让阅读
的人更快、更精准地抓住重要信息,一目了然。因此消息从标题到正文都尽量要做到简短、
准确。通讯对于篇幅没有严格的要求,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决定文章的长短。但通讯在行文
的过程中不会只叙述事件的基本信息,而是力求更全面、完整地呈现出事件的面貌,有选
择地体现事件的前因后果,甚至深入到事件的细节之中,从而分析事件的意义与价值等。
其次,消息的时效性要强于通讯。消息的目的是为了精准地传达讯息,因此消息一般
都会较为及时地进行更新,更适用于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
就选择了非常明确的时间,即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天,并用极为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三次降旗
的重要时刻,以及告别仪式上以独特视角关注到的游轮与旗帜构成的背景等,突出了事件
本身最核心关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而通讯对发稿速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它更倾
向于将事件的完整状态呈现给读者,因此需要一个较长的素材收集的过程,并且需要对材
料进行整合、筛选。
更进一步来说,消息与通讯的本质区别其实在于文章的写作形式。消息力求真实、客
观、准确。《别了,“不列颠尼亚”》以记叙为主要方式,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瞬间做了比
较客观真实的还原,符合消息对于事件客观性的严格要求。而通讯的写作方式则非常多样,
一般在保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其写作方式与散文颇为接近。因此在通讯中,多种语言形式
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呈现,都是被允许的,可以通过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呈现出
事件更丰富的内涵与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