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知识点1:雄踞东方的大洲(★★) 亚洲轮廓及位置示意图 1.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大部分位于 _____ 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大部分位于 _____ 半球。 2.海陆位置: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东临 ________ 洋,北邻 ________ 洋,南临印度洋。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经纬度位置:81°N~11°S,26°E~170°W之间。 4.五带位置:亚洲跨越 _____ 带、 ________ 带和北寒带。 东 北 太平 北冰 热 北温 知识点2:世界第一大洲(★★★) 1.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 (1)亚洲面积最大,约为4 400万平方千米,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 (2)亚洲跨 ________ 最广。 (3)亚洲东西距离最长。 (4)亚洲人口最多。 2.亚洲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北亚、西亚。 纬度 3.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差异和自然环境 地区 地域文化特色 自然环境 西亚沙特阿拉伯 居住帐篷,身着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气候 ________ 北亚东西伯利亚 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气候 ________ 南亚恒河三角洲 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 降水丰沛,河网密布 东南亚加里曼丹岛 聚居在长屋里,有的长屋长达200米 气候炎热多雨,潮湿 炎热 寒冷 第二节 自然环境 知识点1: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1.地形特点 项目 内容 特 征 地势 中部 ____ ,四周 ____ ,地势起伏很大。沿北纬3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呈“低 — 高 — 低”变化 地形 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主 要 地 形 区 中部 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四周 (1)北部: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蒙古高原; (2)东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3)南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4)西部:伊朗高原 高 低 2.河流特点 (1)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河流呈 __________ 流向周边的海洋。 (2)主要河流 放射状 河流 注入大洋 长江、黄河、湄公河 太平洋 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 北冰洋 印度河、恒河 __________ 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内陆河 印度洋 3.亚洲的地理之最 世界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最高的高原 ________ 高原 世界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 马来群岛 世界最大湖泊 里海 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__________ 湖 世界陆地最低点 死海 亚洲最大的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 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长河 长江 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湄公河 贝加尔 青藏 知识点2:复杂的气候(★★★) 1.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广布、季风气候显著。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大陆性气候广布 (3)季风气候显著 2.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A是高原山地气候;B是 ______________ 气候;C是温带季风气候;D是 ______________ 气候;E是 ____________ 气候;F是寒带气候;G是热带沙漠气候;H是 __________ 气候;I是热带季风气候。共有9种,其中分布最广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缺少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 亚热带季风 热带雨林 地中海 【巧学速记】亚洲气候 气候复杂千万象,水热分布差异大。 东部季风多雨雪,西部大陆多风沙。 南部低纬为暖国,北部高纬称寒极。 3.亚洲气候分布 地区 气候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 高原山地气候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内陆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降水较多,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东部 ____________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降水较少;夏季盛行偏南风,降水丰沛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 地区 气候类型 特点 北冰洋沿岸 寒带气候 银装素裹,冰封千里 马来群岛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长年皆夏,森林常绿 阿拉伯半岛 ___________ 气候 干旱少雨,沙漠广布 地中海沿岸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沙漠 【考点纵横】 此考点常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P15)结合考查。 知识点3:北美洲(★★)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分别穿过北美洲的南部和北部,大部分位于 ________ 带,小部分位于北寒带和热带。 (2)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 ____________ 。 (3)半球位置: _____ 半球, _____ 半球。 北温 墨西哥湾 北 西 2.地形 三大南北纵列带: (1)西部高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2)中部平原区:中部大平原。 (3)东部高原山地: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 3.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4.气候 (1)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带范围相对狭窄。 (2)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_ 气候。 温带大陆性 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 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并结合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描述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可以从该区域由哪些气候类型构成(如果数量较多,达到或超过5种类型,则用复杂多样表述),在这些类型中,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分布状况如何等方面进行表述。 (1)读图可知,亚洲气候的特征为:气候类型 ___________ ,以 ______________ 气候为主;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 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 地区,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__________________ 地区。 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 东部 东南部(或南部) 西部 中北部(或北部) 中部(或中南部) (2)影响a线气候类型变化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 ,影响b线气候类型变化的因素是 ________ ,影响c线气候类型变化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 。 海陆位置 地形 纬度位置 (3)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温和降水方面。以a线为例,在气温变化方面,冬季甲地区会比乙地区的气温 _____ (选填“高”或“低”),夏季甲地区会比乙地区的气温 _____ (选填“高”或“低”),因而年温差甲地会 _____ (选填“大”或“小”)于乙地;在降水变化方面,甲地区年降水量会显著 _____ (选填“多”或“少”)于乙地。 高 低 小 多 【解析】(1)亚洲气候类型多达九种之多,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分布最广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中部是高原山地气候,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2)a线从东到西,即从沿海到内地,降水量逐渐减少,其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b线从东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到西部的高原山地气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c线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由热带季风气候到亚热带季风气候,再到温带季风气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3)在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所以甲地气温高于乙地;在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陆地气温迅速升高,海洋升温慢,所以乙地气温高于甲地,所以中纬度大陆内部气温年较差大;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量多于大陆内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1)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热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热量少,气温低。(2)低纬度地区,受低气压影响,降水多;高纬度地区,受高气压影响,降水少。 2.海陆位置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 类型 气温 日较差 气温 年较差 最高 气温月 最低 气温月 降水量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降水少,季节分配不均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降水多,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地形 (1)海拔:同一纬度地区,海拔愈高,气温愈低。在对流层,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山脉走向:影响南北温差,影响气候的面积大小。 【知识拓展】 1.亚洲的气候类型 2.亚洲东部冬季风与夏季风图解 地形与气候、河流的关系 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地形剖面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是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面积最大的大洲 B.乙是大洋洲,位于南半球,东部为大分水岭 C.丙是北美洲,地势东西高,中部为平原 D.丁是南美洲,西部为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 A (2)下列示意图能够正确反映亚洲河流流向的是 ( ) A B C D A 【解析】(1)A洲中部高,东西低,符合亚洲地势特点;B洲东西部高,中间低,且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符合北美洲地势和海陆分布特点;C洲地势是东西部高,中部低,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符合大洋洲地势和海陆分布特点;D洲西部是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符合南美洲地形分布特点。 (2)亚洲由于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由中部流向四周的海洋。故A图中河流水系分布特征符合亚洲的河流分布特点。 1.地势决定河流流向 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2.气候影响河流水量 亚洲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河流水量呈季节性变化 亚洲不同区域气候不同→河流数量及流量不同 【知识拓展】 1.亚洲的地形与河流 2.亚洲河流流向: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大河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河流大致呈三种流向: (1)向东注入太平洋,如长江、黄河、湄公河等。 (2)向南注入印度洋,如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 (3)向北注入北冰洋,如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单项选择题 (2020·海淀区模拟)读图,回答第1~5题。 a  b 1.★亚洲气候复杂多样,表现为“干湿同在”,主要是因为亚洲 (  ) A.经度跨度大 B.四面临海 C.纬度范围广 D.全部处在北半球 A 2.★亚洲的河流 (  ) A.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河流都注入太平洋 B.东亚地区的河流冬天都会结冰 C.受降水的影响南亚地区河流雨季水量大增 D.受地势的影响北亚地区河流多为内流河 C 3.★根据亚洲河流的流向,推断亚洲的地势 (  ) A.东西高,中间低 B.东高西低,纵列分布 C.南北高,东西低 D.中间高,四周低 D 4.★图b表现了亚洲某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该习俗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是 (  ) A.纬度较低,竹楼是当地的传统民居 B.气候湿热,居民多居住在高脚屋里 C.多河湖,船是当地重要的交通工具 D.地形平坦,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C 5.★图b中的景观最有可能位于图a中的 (  ) A.甲 B.乙 C.丙 D.丁 C (2020·淮坊模拟)如图为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第6~8题 。 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 6.★此图反映的地势特征是 (  ) A.中部高,四周低 B.西高东低 C.东西高,中间低 D.东西低,中间高 D 7.★下列示意图中,最能反映亚洲河流分布形态特点的是 (  ) A . B . C . D . C 8.★关于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B.多条大河的发源地 C.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D.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B 赵菲在运用图象学习“亚洲气候”时,有一个组合关系弄错了,请你帮她挑出来。读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组合错误的是 ( ) A.乌兰巴托—亚欧大陆内部— ① —气温年较差大 B.罗马—地中海沿岸— ② —夏季炎热干燥 C.新加坡—赤道附近— ③ —全年高温多雨 D.卡扎奇耶—北冰洋沿岸— ④ —四季分明 D 10.★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这是因为 ( ) ①纬度范围广,经度跨度大  ②四面均濒临海洋  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  ④大部分地处高纬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B 读亚洲部分地区气候图,回答第11~12题。 11.★图中的①②③④地气候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陆位置 B.经度位置 C.纬度位置 D.海拔高度 C 12.★下列民居在④地常见的是 (  ) A.墙厚、窗小的房屋 B.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放杂物,上层住人 C.平顶砖瓦房屋 D.雪屋 B 今年1月,亚洲某旅行团前往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地区,据图回答第13~14题。 13.★旅行团访问甲地区,要聘请的翻译,除了会汉语外,还要精通的语言是 (  ) A.英语 B.法语 C.阿拉伯语 D.西班牙语 C 14.★下列关于旅行团在甲、乙两地的见闻,正确的是 (  ) A.甲地此时温和多雨 B.乙地此时大雪纷飞 C.甲地多信奉基督教,到处都是教堂 D.乙地北部居民说当地经常发生地震 D 二、非选择题 15.★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读“亚洲地形图”(图a)、“亚洲气候类型图”(图b),回答下列问题。 a b (1)亚洲大河众多,受 ________ 影响,亚洲大河流向特点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注入北冰洋;注入太平洋、印度洋的河流大多发源于 ___________ (地形区)。平原大多分布在河流的 __________________ 地区。 地势 放射状 四面分流(从中间向四周流等,合理即可) 鄂毕河(叶 尼塞河、勒拿河) 青藏高原 中下游(或下游) (2)甲、乙、丙、丁四地中,人口分布稀疏的是 __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_____ 地,七月还能看到连绵起伏的雪山,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冰川面积不断 ________ ;能看到大片天然橡胶林的是 _____ 。 (3)丁地所在国家多火山、地震,原因是该国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或丙) 纬度高气候寒冷(或海拔高气温低,合理即可) 丙 缩小 丁 地处板块交界处 (地处板块边缘、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合理即可) (4)亚洲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传统民居风格各异。连线下列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