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生物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2019) /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拓展

当前文件暂时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查看使用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拓展 (一)1900 年重新发现孟德尔规律的三位科学家的有关工作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著名教授德弗里斯(H.de Vries,1848-1935) 研究了两种月见草的杂交。发现从杂种种子长出的植株(F1)完全 像一个亲本的性状,接着 F1 自花传粉得到的下一代(F2)中,又 重新出现了具有另一个亲本性状的植株,分离比为 3:1,他又进 一步做了详细研究,认为这是一个遗传法则。为了弄清楚以前是否 有人做过同样的研究,他查阅了文献。结果从拜菜的著作《植物育 种》(1895 年)中了解到孟德尔的工作。德弗里斯将自己的研究 成果分别用法文和德文撰写成论文。用德文写的《杂种的分离定律》 (1900 年 3 月 26 日发表)刊登在《德国植物学会杂志》第 18 卷 第 83-90 页。在这篇论文中德弗里斯写道:“这项重要的研究(孟 德尔:《植物杂交实验》)竞极少被人引用,以致在我总结我的主 要实验,并从实验中推导出孟德尔论文早已给出的原理之前,竟然 不知道有这项研究。”比德文论文晚 12 天写成的法文论文《关于 杂种的分离定律》刊登在法国科学院的《记事录》上。但在法文论 文中,对孟德尔的工作只字未提。德弗里斯推测每一个遗传性状都 由一个称为泛子的特殊颗粒所支配,并指出物种的性状可以分成一 个个独立的组成成分而用于杂交。他的学术观点对遗传的“突变理 论”起了重大作用。 德 国 土 宾 根 大 学 研 究 玉 米 的 教 授 柯 伦 斯 ( C.Correns , 1864-1933)在 1900 年 4 月 21 日读到了德弗里斯的法文论文,看 到了与自己研究工作相同的结果。尽管他读到的法文论文中未提到 孟德尔,但他曾从老师耐格里处得知孟德尔的工作。于是他在自己 的论文标题中特别突出地强调了孟德尔。他的论文《杂种后代表现 方式中的孟德尔定律》(1900 年 4 月 24 日收稿)也发表在《德国 植物学会杂志》第 18 卷第 158-168 页。柯伦斯的论文对孟德尔遗 传规律的再发现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的一位年轻讲师丘歇马克 (E.Tschermak,1871-1962)在研究豌豆杂种后代的性状时,也观 察到分离现象。他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着手撰写讲师就职论文 《关于豌豆的人工杂交》,可是,当论文校样出来时,他读到了德 弗里斯的德文论文和柯伦斯的论文,于是,他赶忙把论文摘要投寄 给《德国植物学会杂志》,刊登在该杂志第 18 卷第 232-239 页。 三位科学家的论文都刊登在 1900 年出版的《德国植物学会杂志》 第 18 卷,都证实了孟德尔有关单个性状遗传的法则,从而引起了 学术界的重视。 (二)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 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它由少数起决定作用 的遗传基因所支配,如角的有无、毛色、血型、遗传缺陷等都属于 质量性状。质量性状的基本特征包括:(1)多由一对或少数几对 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都在表型上有明显的可见效应;(2)其变 异在群体内的分布是间断的,即使出现有不完全显性杂合子的中间 类型也可以区别归类;(3)性状一般可以描述,而不是度量;(4) 遗传关系较简单,一般都服从遗传定律;(5)遗传效应稳定,受 环境因素影响小。 由于质量性状在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 可以明确地分组并求出不同组间的比例,来研究它们的遗传动态。 然而,在生物界更广泛存在的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是指在一个群 体内的不同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动植物的高度、毛发 的长度等。数量性状较易受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间 的差异一般呈连续的正态分布,难以在个体间明确地分组。 美国学者伊斯特(Edward M.East,1879-1938)研究了烟草 (Nicotiana longiflore)花冠的遗传规律。他将花冠的平均长度 为 40.5mm 和 93.3 mm 的品种进行杂交,F1 呈中间长度,但长度稍 有变化,这是由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F1 得到 444 个植株,其长 度的分布在两个亲本品种的平均长度之间,但比 F1 有较大范围的 变化。F 的花冠长度没有一株像短花冠亲本那样短,也没有像长花 冠亲本那样长(图 1-2),East 继续将 F2 中的 3 类植株(短花冠 类型、中间类型、长花冠类型)分别进行繁殖,分别获得了 3 类 F1 植株。结果显示,短花冠 F2 植株的后代具有较其亲本更短的花 冠平均长度;同样,花冠长度较大的 F2 的后代,花冠平均长度也 超过了其亲本类型。F1 的花冠长度表明,F2 的变异既受遗传的影 响,也受环境的影响。6 由此也说明在一个自然群体或杂交后代群 体内,如果不同个体的性状都表现为连续的变异,那么很难对性状 进行明确的分组,更难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所以不能用分析质 量性状的方法分析数量性状。 对数量性状遗传机制的解释,逐渐形成了以多基因假说为基础 的基因理论。研究预测,烟草花冠长度的差异可能由 4 对以上的基 因共同决定。人的身高也呈现多基因决定的特点,也受到环境的影 响。 人的身高是由许多数目不详、作用微小的共显性基因所决定的。 假设有三对决定身材高矮的基因:AA',BB'、CC,频率都是 0.5, 在这三对基因中,A.B,C 三个基因各使人的身高在平均身高的基 础上增加 5cm,A',B'、C'各使人的身高在平均身高的基础上降低 5cm,假如身高极高的个体(AABBCC)和身高极矮的个体(A'AB'B'CC') 婚配,子一代都将具有杂合基因型(AABB'CC'),理论上子一代都 将具有中等身高。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子一代个体间在身 高上仍会有一定差异。子一代的不同个体间如果进行婚配,子二代 的大部分个体仍将具有中等身高,但是身高范围更加广泛,将会出 现一些极高和极矮的个体。这种变异首先受这三对基因分离和自由 组合的影响,子一代可产生 8 种精子或卵细胞,精卵随机结合,子 二代可有 27 种基因组合,然后再将各基因型按高矮不同基因数归 组,可以归并成 7 组:6,0'(无上标的数字表示使身材增高基因 的个数,有上标的数字表示使身材变矮的等位基因的个数),5、1’, 4、2’,3、3’,2、4',1、5',0、6’;它们的频数分布是 1、 6、15、20、15、6、1(图 1-3) (三)基因的多效性 基因的多效性是指一个基因可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人类中, 很多单个基因可以使一个个体表现出多种性状。其原理涉及基因的 初级效应和次级效应。初级效应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 一条多肽链的合成,而次级效应则是由肽链所构成的蛋白质或酶所 参与或控制的各种生理过程。基因的初级效应是单一的,但次级效 应则可以是多方面的。一个基因异常所造成的基因产物的缺乏常常 会在不同的组织内及个体不同的发育阶段引起一系列的生化代谢 或组织结构的异常,使个体表现出多种性状。 基因的多效性表现为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生物的一切表 型都是蛋白质活性的表现,具体地说是酶的作用,而这些酶又是在 基因控制下合成的。生物体的多数性状是许多酶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是这些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显、隐性和共显性的关系。 孟德尔研究过的豌豆 7 对性状表现为完全显性。但后来发现由一对 等位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中,显性有的是不完全的,或是出现其他 遗传现象。但这并不有悖于孟德尔定律,而是其进一步的发展和扩 充,现介绍几种。 1·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 把紫茉莉开红花(CC)的品种与开白花(cc)的品种杂交,F1 杂合子(Cc)的花为粉红色,是双亲的中间型。这似乎违背了孟德 尔颗粒遗传原理。事实却不然,当 F2 杂合子自交时,F1 中有 14 红 花,214 粉红花,14 白花。杂合子 F1 中的白花基因 c 在 F1 又按原 样分离出来。F1 和 F2 的中间型是 C 基因对 c 基因不完全显性所造成 的,粉红色是 C 基因与 c 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的天然卷发也是由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决定的,其中卷发基因 w 对直发基因 w 是不完全显性。纯合子 ww 的头发十分卷曲,杂合 子 Ww 的头发卷曲程度中等,ww 则是直发。 2.共显性(codominance) 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子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叫共 显性。人类的 MN 血型是继 ABO 血型后被检出的第二种血型,首先 由兰德施泰纳(Landsteiner,1868-1943)和菜文 Levine,1900-1987) 发现。由于 MN 血型是使用免疫血清检出的,故取 M 和 N 两个字母 作为 MN 血型的符号。它的遗传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为纪念 上述两位科学家,故以 LM、LN 表示这一对等位基因。MN 血型分为 M 型、MN 型和 N 型 3 种表型。M 型个体的红细胞表面有 M 抗原,由 LM 基因决定,N 型有 N 抗原,由 LN 基因决定,MN 型既有 M 抗原义有 N 抗原,LM 和 LN 基因并存,它们互不遮盖。3 种表型的基因型分别 为 LMLN、LMLM 和 LNLN,MN 血型表明 LM 和 LN 这一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 不同的抗原物质,这两种物质在杂合子中同时表现出来。就这种血 型而言,在人类中可能有 6 种婚配方式。下表表示系谱分析后不同 婚配方式和其子女的血型分布(表 1-4),MN 血型遗传同样说明分 离定律的普遍性。 镰状细胞贫血也是共显性的一个例子。正常人红细胞呈碟形,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形。正常人与镰状细胞贫血患者 结婚所生子女,红细胞既有正常碟形的,又有镰刀形的,平时并不 表现严重的病症,只有在缺氧条件下才发病。 3.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 在 F1 个体上,双亲的性状在不同部位镶嵌存在,称为镶嵌显 性。这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1909-2008)教授于 1946 年在 研究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遗传时发现的。 异色飘虫有很多鞘翅色斑的变异。鞘翅底色为黄色,不同类型 在底色上呈现不同的黑色斑纹。黑缘型鞘翅的前缘呈黑色,均色型 的后缘呈黑色。纯种黑缘型与纯种均色型个体杂交,F1 个体上既 不表现黑缘型,也不表现均色型,而出现了一种新的色斑类型,好 像双亲的鞘翅叠起来了,其黑色部分都表现出来,呈镶嵌现象。当 把子一代个体再相互交配,F1 中 14 是黑缘型,24 新类型即镶嵌型, 14 为均色型(图 14),异色瓢虫镶嵌显性的实质是:在个体发育 过程中,一对基因的表达时间不同,黑缘型基因只在鞘翅前缘体细 胞内合成黑色素,在其他细胞中呈抑制状态;均色型基因只在鞘翅 后缘的体细胞中发挥作用,在其他细胞中不表达。 4.致死基因(lethal gene) 1904 年,法国遗传学家库埃诺(L.Cuénot,1866-1951)在小 鼠中发现黄色的品种不能真实遗传。即黄色小鼠与黄色小鼠交配, 其后代总会出现黑色小鼠,而且黄色、黑色的比例往往是 2:1, 而不是通常 3:1 的分离比。上述后代中黑色小鼠能够真实遗传, 证明它是隐性纯合子,而黄色小鼠与黑色小鼠杂交的子代则是黄色: 黑色为 1:1,则说明黄色小鼠为杂合子,纯合黄色个体可能在胚 胎发育过程中死亡。遗传图解见图 1-5.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母鼠(AYa)的子宫中,确实发现有 一部分(大约 14)胚胎死亡在囊胚期。其原因是单个基因 AY 产生 一种可识别的黄色表型,在杂合状态时无害。当 A 纯合(AYAY)时 具有影响胚胎活力致死的作用。 像上述隐(或显)性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活力,但在纯 合时有致死效应的叫作叫作隐性致死基因。杂合状态即表现致死作 用的基因为显性致死基因,如由显性基因 Rb 引起的视网膜母细胞 瘤是一种眼科致死性遗传病,该病常在幼年发病最终导致死亡。所 以致死基因的作用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且致死效应往 往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有关。 5.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所谓复等位基因是指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 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 基因。人类的 ABO 血型遗传就是复等位基因遗传现象的典型例子。 人类的 ABO 血型有 A,B,AB,0 四种类型,这四种表型的基因型 相应为 IAIA、IAi;IBIB、IBi;IAIB;ii。IA、IB 对 i 为显性,IA 与 IB 为共显性。显然,在上述基因型中涉及三个基因 IA、IB 和 i,这就 是一组复等位基因。应当指出,在一个正常二倍体的细胞中,在同 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只能存在一组复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 只有在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才有可能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 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成员。根据父母的血型及分离定律,可以推 测出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血型和不可能出现的血型(表 1-5) 在高等植物中,烟草是自交不育的,已知至少有 15 个自交不 亲和基因,它们分别是 S1、S2……S15 构成了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 相互间没有显隐性关系。 (五)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当几个处于不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影响同一性状时,也可 能产生基因的相互作用。生物的多数性状都不是单个基因决定的, 几乎都是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相互作用,一般是指基因的代 谢产物的互作,少数是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非等位基因的相互 作用有以下类型。 1.基因互作(interacting gene 指非等位基因的产物相互作 用出现新性状的遗传现象。例如,有一种无毒蛇,皮肤由两种酶控 制而形成黑色和橘红色斑纹(黑色素在橘红色斑纹两边),将这种 表型称为野生型,其基因型为 OOBB;另一种全身斑纹为黑色,橘 红色的性状基本消失,其基因型为 ooBB;当基因型为 OObb 时,蛇 全身皮肤的表型为桔红色斑纹,第四种表型则是既无黑色又无橘红 色斑纹的白色蛇,其基因型为 oobb,研究发现白色蛇是由于缺乏 黑色素酶和橘红色素酶所致。现将纯合的黑蛇和橘红色蛇进行杂交, 其 F,全为野生型(红、黑相间),当 F1 自交产生 F2 时,出现 4 种表型,其中 916 为野生型,3/16 为黑色,3/16 为橘红色,116 为白色。显然遗传结果不同于孟德尔所假设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两 对相对性状的情况,其杂交结果见图 1-6。 遗传分析表明:O 基因决定橘红色素酶的形成,隐性突变基因 o 基因控制橘红色素的功能失活;B 基因的作用是决定黑色素酶的 形成,其基因产物为黑色素。。基因与 b 基因的作用出现新性状(白 色),O 基因与 B 基因的作用出现新性状——黑色与橘红色斑纹, 缺乏 O 基因(ooBB)或缺乏 B 基因(OObb)者即为亲本类型。 2.互补基因(complementary gene) 若干非等位基因只有同时存在时才出现某一性状,其中任何一 个基因发生突变时都会导致同一突变型性状,这些基因称为互补基 因。 在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叶片内含氰(HCN) 的和不含氰的。当两个不含氯的品种进行杂交时,其杂交结果见图 1-7 白花三叶草叶片内的氢化物是经下列生化途径产生的。 D 基因的作用在于决定产氰糖苷酶的合成,而 H 基因的功能 则在于决定氨酸酶的合成,只有当 D 基因和 H 基因同时存在时, 才能在叶片中生成氰。 3.抑制基因(inhibitor) 有些基因本身并不能独立地表现出任何可见的表型效应,但可 以完全抑制其他非等位基因的作用,这种基因为抑制基因。例如, 家蚕的茧有黄茧和白茧,其杂交结果见图 1-8 当 1 基因存在时,抑制了黄茧 Y 基因的作用,只有 1 基因不存 在时,Y 基因的作用才能表现出来。家蚕的 1 基因对 Y 基因有抑制 作用。 4.上位效应(epistatic effect) 是指一对基因影响了另一对非等位显性基因的效应,这种非等 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称为上位性(epistasis)。上位性与显 性相似,因为这两者都是一个基因掩盖了另一个基因的表达。区别 就在于显性是一对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掩盖另一个基因的作用,而 上位效应是非等位基因间的掩盖作用,掩盖者称为上位基因 (epistaticgene)也称为异位显性,被拖盖者称为下位基因 (hypostatic gene),上位效应包括隐性上位和显性上位,隐性 上位如家免毛色的遗传,其杂交结果见图 1-9 在家兔毛色的遗传中,显性基因 C 控制酪氨酸氧化酶的形成, 这种酶可使酪氨酸在代谢过程中形成黑色素,使皮毛呈黑色;非等 位基因的另一对显性基因 D 决定黑色素在皮毛中的分布;没有黑色 素的形成,就谈不上黑色素的分布,所以在纯合的 cc 个体中,D 基因和 d 基因的作用都表现不出来。 显性上位,如燕麦中黑颖品系和黄颖品系的遗传,其杂交结果 见图 1-10. 遗传结果是 B 基因掩盖了另一对非等位显性 Y 基因的表现。其 原因是 B 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形成,黑色素的颜色深,所以只要 B 基 因存在,Y 基因所控制的黄色素就不能表现出来,只有当 B 基因不 存在时,才能显示 Y 基因的作用。 5.叠加效应(duplicate effect) 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同一性状的表达,而且具有叠加效应。例 如,荠菜的硕果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形两种,其杂交结果见图 1-11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