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4.1 测量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知识,掌握测量方法;
2.通过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巩固相似三角形
有关知识,累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会
数学建模的方法;
3.通过运用相似以及已学过的知识探索解三角
形的方法,体验教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渐培
养学生用数学说理的习惯,激起学生学习后续内
容的积极性.
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
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很想知道,操场旗杆
有多高?
你可能会想到利用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
天气……
自主预习
有一种可行的方法,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
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为34°,并已知目高AD为1.5
米.现在若按1∶500的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B′C′,
用刻度直尺量出纸上B′C′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你知道计算的
方法吗?
自主探究
问题:如下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
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已知目高
AD为1米.现在请你按1∶ 500的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为
△A1B1C1,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1C1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
际高度.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
解:∵△ABC∽△A1B1C1,∴AC∶ A1C1=
BC∶ B1C1=500∶ 1,∴只要用刻度尺量出纸
上B1C1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BC的长度,加
上AD长即为旗杆的高度.若量得B1C1=a cm,
则BC=500a cm=5a m.故旗杆高(1+5a)m.
自主探究
仿例1: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
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
端刚好接触地面,求旗杆的高度.
合作探究
解:设旗杆的高度为xm,
则 ,
解得x=12.
答:旗杆的高度为12m.
仿例2:如图,小明站在C处看甲乙两楼楼顶上的点A和点E,
点C、E、A在同一条直线上,点B、D分别在点E、A的正下方,
且点D、B、C在同一条直线上,点B、C相距20米,点D、C相
距40米,乙楼高BE为15米,求甲楼AD的高.(小明的身高忽略
不计)
∴AD=30(米).
合作探究
解:由题意知BC=20,CD=40,
△CBE∽△CDA.
答:甲楼AD高30米.
∴ ,
如图,为测量某建筑的高度,在离该建筑底部30.
0米处,目测其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0°,目
高1.5米.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求出该建筑
的度.(精确到0.1米)
练一练
(1)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
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求旗杆的高度.
练一练
(2)如图,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
两岸岸边各有一排树,每排树相邻两棵的
间距都是10米,在这岸离开岸边16米的A
处
看对岸,看到对岸两棵树B、C的树干恰好
被这岸两棵树D、E的树干遮住,这岸的两
棵树D、E之间有一棵树,B、C之间有四棵
树,求河C、D的宽。
A
BC
D E
w到目前为止,你一定掌握了一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w如果在测量旗杆时观察旗杆顶部的视线与水平所成
的角度是300,人与旗杆之间的距离是10米,观测时
目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旗杆的 高度吗?
1.5米
?
10米
1米
?
10米
实际上,我们利用图中已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旗杆的高
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
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所满足的关系(即勾股定理),
那么它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
1.某同学的身高为1.6米,某一时刻他在阳光下的
影长为1.2米,与他相邻的一棵树的影长为3.6米,则
这棵树的高度为( )
A.5.3米 B.4.8米
C.4.0米 D.2.7米
B
2.垂直于地面的竹杆的影长为12米,其顶端到
其影子顶端的距离为13米,如果此时测得某小树
的影长为6米,则树高为___ _米.2.5
随堂练习
3.如图,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两岸岸
边各有一排树,每排树相邻两棵的间距都是10米,
在这岸离开岸边16米的A处看对
岸,看到对岸两棵树B、C的树干恰好被这岸两棵树
D、E的树干遮住,这岸的两棵树D、E之间有一棵树
,B、C之间有四棵树,求河C、D的宽.
解:CD=24米.
1、测量物体高度时一般用到的知识点有哪些?
(1)相似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
2、实际测量时,应先设计方案,选择合理方法和测
量工具,尽量减少误差.
3、平时的学习中要有转化意识,进行数学建模,灵
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梳理
24.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
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2.经历“计算—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引
导学生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
3.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
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
(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_______。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
边的平方
(___________________ )
互余
勾股定理
知识回顾
如图:画Rt △ABC,并画出斜边AB上的中
线CD,量一量,看看CD与AB有什么关系。
D
已知:如图,在Rt △ ABC中, ∠ACB=90 °,
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
求证:CD= AB
1
2
自主预习
D
证明:延长CD至点E,使DE=CD,连AE、BE
∵ 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
∴AD=DB.
又∵CD=DE
∴四边形 ACBE是平行四边形
又∵ ∠ACB=90 °
∴ 四边形ACBE是矩形
∴ CE=AB
∴CD= CE= AB
E
1
2
1
2
归纳: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解决某些与直角三角形
有关的问题。
A
BC
D
例:如图,在RT △ABC中, ∠ACB=90 °
, ∠A ﹦30 °
求证:BC= AB
1
2
1
2
1
2
作斜边AB上的中线CD,
则CD=AD=BD= AB(直角三角形斜边上
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B=60°,
∴△CDB是等边三角形.
∴BC=BD= AB.
课堂练习
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5和12,则斜边上的中
线长是( )
A.13 B.6 C.6.5 D.无法确定
C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与中线分别是5cm
和6cm,则它的面 积为__ __.30cm
²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60°,且这
条高的长为a,则腰长为__ __.2
a
24.3.1 锐角三角函数
【学习目标】
1.知道锐角一定,它的三角函数值就随之确定;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比),会求出锐角的四
种三角函数值;
3.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理解锐
角一定,它的三角函数值就随之确定;
4.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人相处.
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
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
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
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1米
10米
?
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
情境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ABC可以简记为Rt△ABC,
直角∠C所对的边AB称为斜边,用c表示,另两条直角
边分别叫∠A的对边与邻边,用a、b表示.
图 19.3.1
知识回顾
如图,在Rt△MNP中,∠N=90゜.∠P的对边是
__________,∠P的邻边是_______________;
∠M的对边是__________,∠M的邻边_______________;
(第 1 题)
MN PN
PN MN
想一想:∠P的对边、
邻边与∠M的对边、
邻边有什么关系?
自主预习
• 观察图19.3.2中的Rt△AB1C1、
Rt△AB2C2和Rt△AB3C3,它们之
间有什么关系?
图 19.3.2
Rt△AB1C1∽Rt△AB2C2∽Rt△AB3C3
所以 =__________=__ .
1
11
AC
CB
可见,在Rt△ABC中,对于锐角A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惟一确定的.
B2C2
AC2
B3C3
AC3________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及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任意画Rt△ABC 和Rt△A'B'C',使得∠C=∠C'=90°,∠A=
∠A'=α,那么 与 有什么关系.能解释一下吗?AB
BC
''
''
BA
CB
A
B
C A'
B'
C'
在图中,由于∠C=∠C'=90°,∠A=∠A'=α,
所以Rt△ABC∽Rt△A'B'C'
这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
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
固定值.
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
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sine),记作sinA 即
例如,当∠A=30°时,我们有
2
130sinsin A
当∠A=45°时,我们有
2
245sinsin A
A
B
C
c a
b
对边
斜边
在图中
∠A的对边记作a
∠B的对边记作b
∠C的对边记作c
引出定义:
如图,在Rt△ABC中,∠C=90°,当锐角∠A确定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就随之确定,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是
否也确定了呢?为什么?
B
对边a
A C邻边b
斜边c
自主探究
任意画Rt△ABC 和Rt△A'B'C',使得∠C=∠C'=90°,∠B=
∠B'=α,那么 与 有什么关系.能解释一下吗?
A
B
C A'
B'
C'
AB
AC A' C'
A' B'
在图中,由于∠C=∠C'=90°,∠B=∠B'=α,
所以Rt△ABC∽Rt△A'B'C'
这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B的度数一定时,不管
三角形的大小如何,∠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当锐角∠B的大小确定时,∠B的邻边与斜边的比也是固定的,
我们把∠B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B的余弦(cosine),记作
cosB,即
引出定义:
归 纳
1.sinA、cosA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是锐角(注意数形
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
2.sinA、 cosA是一个比值(数值).
3.sinA、 cosA的大小只与∠A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
边长无关.
如图:在Rt △ABC中,∠C=90°,
正弦
余弦
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时,其对边与邻
边比值也是唯一确定的吗?
自主探究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
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
BC
B′C′ A′C′
AC
=所以
如图,Rt△ABC和Rt△A′B′C′,∠C=∠C′=90°,∠A=∠A′=α,
问: 有什么关系?
由于∠C=∠C′=90°,∠A=∠A′=α,所以Rt△ABC ∽
Rt△A′B′C′
AC
BC
A′C′
B′C′
与
即
AC
BC
A′C′
B′C′
=
如图,在Rt △ABC中,∠C=90°,
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
做∠A的 正切,记作 tanA.
一个角的正切
表示定值、比
值、正值.
,
,
.
A a
B b
C c
的对边记作
的对边记作
的对边记作
归 纳
图 19.3.2
想一想
对于锐角A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其对
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邻边与对边
的比值也是惟一确定的 吗?
自主探究
这几个比值都是锐角∠A的函数,记作sin A、
cos A、tan A,即
sin A=
斜边
的对边A cos A=
斜边
的邻边A
tan A=
的邻边
的对边
A
A
分别叫做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
统称为锐角∠A的三角函数.
注意:
1. 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若三边长都扩大 2 倍,
则锐角 A 的正弦值 ( )
A. 扩大 2 倍 B.不变
C. 缩小 D. 无法确定
B
1
2
2. 如图, sinA的值为 ( )
7
A C
B
3
30°
A. B.
C. D.
1
2
3
7
3
2
C
2 10
7
随堂练习
如图,在 △ABC 中, AB = BC = 5,sinA = ,求
△ABC 的面积.
D
5 5
C
B
A
4
5
解:作BD⊥AC于点D,
∵sinA = ,
4
5 4sin 5 4
5
BD AB A ,∴
2 2 2 25 4 3.AD AB BD
又∵ △ABC 为等腰△,BD⊥AC,∴ AC=2AD=6,
∴S△ABC=AC×BD÷2=12.
随堂练习
知识梳理
在Rt△ABC中
= a
b的邻边
的对边
A
A
tanA=
定义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sinA、cosA、tanA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是锐
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
2.sinA、 cosA、tanA是一个比值(数值).
3.sinA、 cosA 、tanA的大小只与∠A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
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24.3.3
特殊的锐角三角函数值
【学习目标】
1.掌握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通过对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探索,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几何图
形美的认识.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三角函数
sin A=
斜边
的对边A cos A=
斜边
的邻边A
tan A=
的邻边
的对边
A
A
图 19.3.1
脑中有“图”,
心中有“式”
知识回顾
w如图,观察一副三角板:
w它们其中有几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
w(1)sin300等于多少?
┌┌
300
600
450
450
w(2)cos300等于多少?
w(3)tan300等于多少?
自主预习
A
B
C
30°
1
2
3
sin30°=
cos30°=
tan30°=
2
1
2
3
3
3
300角的各类三角函数值的探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
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
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斜边的一半。
w(4)sin450,sin600等于多少?
w(5)cos450,cos600等于多少
?w(6)tan450,tan600等于多少?
┌┌
300
600
450
450
讨论:
A
B
C
45°
1
1
Sin45 ° =
cos45°=
tan45°=
2
2
2
2
1
2
450角的各类三角函数值的探索
A C
B
60°
1
2
sin60°=
cos60°=
tan60°=
3
3
2
2
1
3
600角的各类三角函数值的探索
三角函数
锐角α
正弦sinα 余弦
cosα 正切tanα
300
450
600
2
1
2
3
3
3
2
2
2
2
1
2
3
2
1
3
归纳:
对于sinα与tanα,角度越大,函数值也越大;(α为锐角)
对于cosα,角度越大,函数值越小.
例1:求值:
sin30 ° ﹒ tan30 ° +cos60 ° ﹒ tan60 °;
解: sin30 ° ﹒ tan30 ° +cos60 ° ﹒ tan60 °
=
=
1 3 1 3
2 3 2
3 3 2 3
6 2 3
自主探究
1、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2、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与应用
知识梳理
1、下图中∠ACB=90°,CD⊥AB,垂足为D。指出∠A和
∠B的对边、邻边。
A
B
C
D
(1) tanA = =
AC
( ) CD
( )
(2) tanB= =
BC
( ) CD
( )
BC
AD
BD
AC
课堂练习
2. 计算:sin230- sin45+sin260°
解:原式
22
2
3
2
22
2
1
2
4
31
4
1
.0
通常我们把 (sin30°)2简记
为sin230°
3.求下列各式的值:
(1)cos260°+sin260°
(2)
45tan
45sin
45cos
解: (1) cos260°+sin260°
=1
(2)
=0
24.3.2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这节课我们介绍
如何利用计算器
求已知锐角的三
角函数值和由三
角函数值求对应
的锐角.
自主预习
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 求sin63°52′41″的值.(精确到0.0001)
解 先用如下方法将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
SHIFT MODE (SETUP) 3 D显示
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
sin 63 o’” 52 o’”o’” 41 =
显示结果为0.897859012.
所以sin63°52′41″≈0.8979
例 求tan19°15′的值.(精确到0.0001)
解:在角度单位状态为“度”的情况下(屏幕显示),按下列
顺序依次按键:
tan 1 9 o’” 5 o’”=
显示结果为0.349215633.
所以tan19°15′≈0.3492.
1
自主探究
1.求sin18°.
第一步:按计算器 键,sin
第二步:输入角度值18,
屏幕显示结果sin18°=0.309 016 994
(也有的计算器是先输入角度再按函数名称键)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tan第一步:按计算器 键,
2.求 tan30°36'.
第二步:输入角度值30,分值36 (可以使用 键),°' ″
屏幕显示答案:0.591 398 351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tan第一步:按计算器 键,
第二步:输入角度值30.6 (因为30°36'=30.6°)
屏幕显示答案:0.591 398 351
例:已知sinA=0.501 8;用计算器求锐角A可以按照下面方法
操作:
还可以接着按 键,进一步得到
∠A=30°7'8.97 "
第一步:按计算器 键,SHIFT sin
第二步:然后输入函数值0. 501 8
屏幕显示答案: 30.119 158 67° (按实际需要进行精确)
°'″
典例精析
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例 已知tanx=0.7410,求锐角x.(精确到1′)
D
解:在角度单位状态为“度”的情况下(屏幕显
示 ),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
SHIFT tan 0 ● 47 01 =( 1tan )
显示结果为36.53844577.
4.182336
SHIFT o’”再按键:
显示结果为
.
所以x≈36°32′.
课堂练习
1. 已知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其相应的锐角:
(1)sinA=0.6275,sinB=0.0547;
(2)cosA=0.6252,cosB=0.1659;
(3)tanA=4.8425,tanB=0.8816.
∠A=38°51′57.3 ″, ∠B=3°8′8.32 ″
∠A=51°18′11.27 ″, ∠B=80°27′1.72 ″
∠A=78°19′55.74 ″, ∠B=41°23′57.84 ″
A2.下列各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A.tan75°>tan48°>tan15°
B. tan75°<tan48°<tan15°
C. cos75°>cos48°>cos15°
D. sin75°<sin48°<sin15°
课堂练习
1.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2.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可以用计算器求其相应的锐角.
3.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归纳总结
24.4.1 解直角三角形(一)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并能熟练地根据题目
中的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直角三
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在Rt△ABE中,∠C=90°,BC= a,AC=b,AB=c,
则 SinA= ,sinB= ,cosA= ,
cosB= , tanA= , tanB= 。
2.三角形由哪些元素组成?你能说出它们具有的性质吗?
B C
A
a
c
b
知识回顾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
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 α ≤75°.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
多高的平房?(精确到0.1m)
这个问题归结为:
在Rt△ABC中,已知∠A= 75°,斜边
AB=6,求BC的长
角α越大,攀上的高度就越高.
A C
B
新课导入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
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 α ≤75°.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梯
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
到1°)?这时人能否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这个问题归结为:
在Rt△ABC中,已知AC=2.4m,斜边
AB=6, 求锐角α的度数?
A C
B
在Rt△ABC中,
(1)根据∠A= 75°,斜边AB=6,
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2)根据AC=2.4m,斜边AB=6,
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三角形有六个元素,
分别是三条边和三
个角.
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外,如
果知道两个元素,
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元素.
(3)根据∠A=60°,∠B=30°,
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A C
B
(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
自主预习
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比萨铁塔倾斜问题,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
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B点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
C(如图),在Rt△ABC中,∠C=90°,BC=5.2m,AB=
54.5m.
所以∠A≈5°28′
可以求出2001年纠偏后塔身中心线与垂直
中心线的夹角.你愿意试着计算一下吗?
A
BC
A
BC
例1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
地面10米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米处.大树在
折断之前高多少?
解: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
出折断倒下部分的长度为:
26+10=36(米).
答:大树在折断之前高为36
米.
2 210 24 26+ =
自主探究
在例1中,我们还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
之间的关系求出另外两个锐角.像这样,在直角三
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
直角三角形.
归纳
例2:如图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同时
发现入侵敌舰C,炮台A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
东40゜的方向,炮台B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
方,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精确到1米)
自主探究
解 在Rt△ABC中,∵
∠CAB=90゜-∠DAC=50゜,
=tan∠CAB,
∴ BC=AB•tan∠CAB
=2000×tan50゜ ≈2384(米).
又∵ ,
∴
AC=
答:敌舰与A、B两炮台的距离分别约为3111米和2384米.
AB
BC
50cos
AC
AB
)(3111
50cos
2000
50cos
米
AB
知识梳理
已知一边和一锐角解直角三角形
在图中的Rt△ABC中,
(1)根据∠A=75°,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
形的其他元素吗?
A
B
C
α
6
=75°
在图中的Rt△ABC中,
(2)根据AC=2.4,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
形的其他元素吗?
A
B
C
α
6
2.4
事实上,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
除直角外,如果再知道两个元素(其
中至少有一个是边),这个三角形就
可以确定下来,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
两个元素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
A
Ba
b c
C
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
的过程.
1.在Rt△ABC中,∠C=90°,a = 30,b = 20,根据
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解:根据勾股定理
2 2 2 230 20 10 13c a b ,
30 3tan 1.5
20 2
aA
b
,
56.3 .A ∴
90 90 56.3 33.7 .B A ∴
A
B
Cb=20
a=30
c
随堂练习
60A ,
90 90 60 30B A ,
2 2 2.AB AC
A
BC
2
6
解:
6tan 3
2
BCA
AC
,
2.如图,在Rt△ABC中,∠C = 90°,AC = ,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6BC
2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1)三边之间的关系 (勾股定理)A
Ba
b c
C
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一般要用到下面一些关系:
归纳总结
24.4.2 解直角三角形(二)
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俯角和仰角的概念,并利用其解直角三角形;
2.综合利用仰角和俯角以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挖掘与欣赏过程,近一步感受教
学知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由已知两元素
求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解直角三角形.
1.解直角三角形
(1)三边之间的关系: a2+b2=c2(勾股定理);
2.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A+ ∠ B= 90º;
(3)边角之间的关系: A C
B
a
b
c
tanA= a
bsinA=
a
c
cosA= b
c
(必有一边)
知识回顾
仰角和俯角
铅
直
线
水平线
视线
视线
仰角
俯角
在进行测量时,
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
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自主预习
例 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在离电
线杆22.7米的C处,用高1.20米的测角仪CD测
得电线杆顶端B的仰角a=22°,求电线杆AB
高.(精确到0.1米)
图 19.4.4
1.20
22.7
自主探究
仰角、俯角问题
分析:我们知道,在视线与水平线所
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是仰角,
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是俯角,因此,
在图中,α=30°,β=60°
Rt△ABD中,α=30°,AD=120,
所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
BD;类似地可以求出CD,进而求出BC.
A
B
C
Dα
β
仰角
水平线
俯角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
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 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
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解:如图,a = 30°,β= 60°, AD=120.
tan tanBD CD,
AD AD
tan 120 tan30BD AD
340
3
3120
60tan120tan ADCD
31203120
3120340 CDBDBC
1.2773160
答:这栋楼高约为277.1m
A
B
C
Dα
β
建筑物BC上有一旗杆AB,由距BC40m的D处观
察旗杆顶部A的仰角54°,观察底部B的仰角为
45°,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0.1m).
A
B
CD 40m
54°45°解:在等腰三角形BCD中∠ACD=90°
BC=DC=40m
在Rt△ACD中
所以AB=AC-BC=55.2-40=15.2
答:旗杆的高度为15.2m.
拓展练习
1.如图,在Rt△ABC 中,∠C=90°,cosA = ,BC = 5,
试求AB的长.
1
3
AC
B
解: 190 cos
3
C A , ,
1 .
3
AC
AB
设 1,
3
AB x AC x ,
2 2 2AB AC BC ,
2
2 21 5 .
3
x x
课堂练习
1 2
15 2 15 2, .
4 4
x x (舍去)
∴ AB的长为 15 2 .
4
2. 如图,沿AC方向开山修路.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要在小山的
另一边同时施工,从AC上的一点B取∠ABD =140°,
BD=520m,∠D=50°,那么开挖点E离D多远正好能使A,C,
E成一直线(精确到0.1m)
50°
140°
520m
A B C E
D
∴∠BED=∠ABD-∠D=90°
答:开挖点E离点D 332.8m正好能使A,C,E成一直线.
解:要使A、C、E在同一直线上,则
∠ABD是 △BDE 的一个外角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等去解直角三角形;
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
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知识梳理
24.4.2 解直角三角形(三)
坡比、坡角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坡角、坡度的概念,并能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直角三角
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测量高度时,仰角与俯角有何区别?
2.解答下面的问题
如图,有两建筑物,在甲建筑物上从A到E点挂一长为
30米的宣传条幅,在乙建筑物的顶部D点测得条幅顶端
A点的仰角为45°,条幅底端E点的俯角为30°.求甲、乙
两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BC。 A
E
D
CB
知识回顾
读一读
在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
明斜坡的倾斜程度。
如图:坡面的铅垂高度(h)和水平长度(l)的比
叫做坡面的坡度(或坡比),记作i,即i= h
l
h
l
i=h:l
a
坡度通常写成1:m的形式,如i=1:6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a,有
i= =tan a
h
l
自主预习
解直角三角形有广泛的应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
关知识,例如,当我们要测量如图所示大坝的高度h时,只要测出仰角a
和大坝的坡面长度l,就能算出h=lsina,但是,当我们要测量如图所示
的山高h时,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由于不能很方便地得到仰角a和
山坡长度l
化整为零,积零为整,化曲为直,以直代曲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与测坝高相比,测山高的困难在于;坝坡是“直”的,而山坡是“曲”
的,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h
h
αα
l
l
自主探究
我们设法“化曲为直,以直代曲”. 我们可以把山坡“化
整为零”地划分为一些小段,图表示其中一部分小段,划分小段
时,注意使每一小段上的山坡近似是“直”的,可以量出这段坡
长l1,测出相应的仰角a1,这样就可以算出这段山坡的高度
h1=l1sina1.
在每小段上,我们都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上面的方法分别算出各段
山坡的高度h1,h2,…,hn,然后我们再“积零为整”,把h1,h2,…,hn相加,于是
得到山高h.
h
α
l
以上解决问题中所用的“化整为零,积零为整”“化曲为直,以直代曲”
的做法,就是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它在数学中有重要地位,在今
后的学习中,你会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如图,一段路基的横断面是梯形,高为4.2米,上底宽为12.51
米,路基的坡面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2 °和28 °,求路基下底的
宽(精确到0.1米)
A
D C
E F B
解:作DE ⊥ AB,CF ⊥ AB,垂足分别
为点E、F,由题意可知:
DE=CF=4.2
EF=CD=12.51
在RT △ABC中,
4.2 tan 32DE
AE AE
°
4.2
tan 28
BF
°
在RT △ABC中,同理可得
≈6.72
4.2
tan 28
BF ° ≈7.90
∴AB=AE+EF+BF
≈6.72+12.51+7.90
≈27.1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
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形函数等去
解直角三角形;
(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
(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知识梳理
1.在Rt△ABC中,∠C=90°,sinA = ,BC=6,
则AB的值为 ( )
A.4 B.6 C.8 D.10
3
5
D
随堂练习
2. 如图,在菱形ABCD中,AE⊥BC于点E,EC=4,
sinB= ,则菱形的周长是 ( )
A.10 B.20 C.40 D.28
4
5
C
随堂练习
图①
提示:题目中没有给出图形,注意分类讨论.
3.在△ABC中,AB= ,AC=13,cos∠B= ,
求BC的长.
12 2 2
2
解:∵cos∠B = ,∴∠B=45°,
2
2
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①,
=12 2 =45AB B ∵ ,∠ ,
= = cos 12.AD BD AB B ∴
∵AC=13,∴由勾股定理得CD=5
∴BC=BD-CD=12-5=7;
图②
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②,
BC=BD+CD=12+5=17.
∴ BC的长为7或17.
4.如图,在Rt△ABC中,∠C=90°,AC=6, ∠BAC
的平分线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4 3AD
解:
6 3cos
24 3
ACCAD
AD
,
30CAD ,
∵ AD平分∠BAC,
60 30CAB B , ,
12 6 3.AB BC ,
D
A
BC
6 4 3
6.海中有一个小岛A,它的周围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到航
行,在B点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12海里到达D点,这时测
得小岛A在北偏到30°方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
触礁的危险?
B
A
D F
解:由点A作BD的垂线
交BD的延长线于点F,垂足为F,∠AFD=90°
由题意图示可知∠DAF=30°
设DF= x , AD=2x
则在Rt△ADF中,根据勾股定理
在Rt△ABF中,
解得x=6 10.4 >8没有触礁危险
30°
60°
第24章 小结与复习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
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及三角函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灵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选择恰当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的三个三角函数的求法:
二、锐角三角函数
三、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1.仰角: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2.俯角:从上往下向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四、仰角、俯角、坡度与解直角三角形
3.坡度i= =tanα.
(2)∠A的余弦:cosA= = ;
(3)∠A的正切:tanA= = .
三边关系: ;
三角关系: ;
边角关系:sinA=cosB= ,cosA=sinB= ,tanA
= ,tanB= .
(2)直角三角形可解的条件和解法
条件:解直角三角形时知道其中的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
的3个未知元素.
a2+b2=c2
∠A=90°-∠B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考查
3、解直角三角形
4、 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4 [2010•广州]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是广州新电视
塔.如图28-5所示,新电视塔高AB为610米,远处有一栋大
楼,某人在楼底C处测得塔顶B的仰角为45°,在楼顶D处测得塔
顶B的仰角为39°.
(1)求大楼与电视塔之间的距离AC;
(2)求大楼的高度CD(精确到1米).
(cosα,sinα)
练习1
练习2
练习3
2.如图28-10,小刚同学在綦江南州广场上观测新华书店
楼房墙上的电子屏幕CD,点A是小刚的眼睛,测得屏幕下端D处
的仰角为30°,然后他正对屏幕方向前进了6米到达B处,又测
得该屏幕上端C处的仰角为45°,延长AB与楼房垂直相交于点E,
测得BE=21米,请你帮小刚求出该屏幕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距离
CD.(结果保留根号)
图28-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