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政治 / 二轮复习 / 生活与哲学 知识梳理 考点覆盖-2021届高考政治艺术生二轮复习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生活与哲学》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基本知识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自生活 产生和来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生活需要哲学 本义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用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特点 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论证的,人人都有 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不是人人都有的,具有严密的逻 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联系 ①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以世界 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②两者都源于生活和实践,都有正误之分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具体方法) 联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相互决定) ③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统一≠总和,也不能说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对象 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规律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确指导) ②两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哲学≠具体科学之和/科学之科学)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是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 不可知论的标准。(不可知论代表人物:庄子、休谟、康德) 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 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 主义 【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观点 进步性 局限性 基本 形态 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②把物 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 金木水火土) ①否认神创论。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 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 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 杂的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 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①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 性、猜测性;②在总结自然科 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 了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 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 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 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唯心 主义 【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观点 局限性 相同点 基本 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 觉、经验、心灵等)夸大唯一的实在,当 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 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夸大了人的 主观能动性 两者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 畴,都把意识当作世界的 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 质;就局部作用而言,两 者都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 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夸大了客观 精神的作用 拓展资料 积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积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积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积累: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仁者心动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直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积累:客观唯心主义 ◇中外神创论 ◇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划分标准 举例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形而上学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刻舟求剑;断章取义 【拓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和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和唯心主义结合。因此,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 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哲学史上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四军对垒) 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 总结和升华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原因: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 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 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批判功能: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塑造功能: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 美好的未来。 ③激励功能: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不能说哲 学是物质力量) 9.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哲学发展最高峰;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的哲学) 产生的历 史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及其他巨大进步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中国化理 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是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论 物 质 和 意 识 辩 证 关 系 1.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世界的物质 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和运动 的关系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 的关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不能说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拓展资料 积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王夫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反例: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惠施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 诡辩论。 反例: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 ◇飞矢不动——芝诺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僧肇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总】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 世界(能动反映) 意识活动具有目 的性、自觉选择 性和主动创造性 目的性:目标、计划、步骤 自觉选择性: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复制当前,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 世界(能动反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阻碍…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客 观 规 律 性 和 主 观 能 动 性 辩 证 关 系 3.尊重客观规律 规律的 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醒】★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 律,但人们不能发明、发展、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规律的 特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 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 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 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 人类。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 来。 5.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含义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 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依据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②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要求 同上【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认识/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即改革、革命);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a.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b.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②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③社会历史性:a.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强调团队合作等);b.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强调历史过程) 实践 和认 识的 辩证 关系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 ②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由不知到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问题、新要求);②实 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 类的认识器官;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由浅到深、由少到多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 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科学理论不能成为检验标准) 证实、证明、预测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知以致用,服务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的含义: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错误反映→谬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能说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 理 的 特 点 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 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①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拓展: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能说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 识 过 程 的 特 点 特点 表现 原因 方法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 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 成。(不是一帆风顺) ★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 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 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 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与时俱 进,开拓 创新,在 实践中认 识和发现 真理,在 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 真理 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 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具有上升性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 展;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圆圈式循环;≠被推翻、被超越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 系 的 特 点 特点 含义 表现 方法论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处 在普遍联系之 中 ①事物之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事物内部:各个部 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 观点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不能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 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 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 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 多种多样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 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 然联系等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 为转移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原理内容 方法论 整体和 部分相 互区别 又相互 联系 强调 整体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 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 响部分。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 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强调 部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 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 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 体的发展 拓展 整体功能>、<、=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部分功能之和是理想效果。 4.系统优化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优化方法 实践方面 认识方面 整体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 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 体的功能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 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 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 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 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 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有序性 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 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 性 内部结构的 优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结合使整 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 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 功能之和 拓展材料:体现整体和部分关系的俗语、成语 ◎积累:部分影响整体: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牙痛不是 病,疼起来要人命;画龙点睛;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积累:整体影响部分: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坚持集体主义;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等。 ◎反例: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总特征之一) 原理内容 方法论 1.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运动变化,只有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要树立创新意识,促进新事 物的成长。 3.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总趋势是前进的,因为总趋势反映的是事物的全过程的发展方向) 原理内容 原因 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前途 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具有旧事物 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 最终会走向灭亡;③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 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 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 其成长壮大 事物发展的道路 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 程;②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 事物;③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 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拓展: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与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 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4.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原理内容 方法论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 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不利量变)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 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 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 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补充 性质 关键词 注意 量变 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还是自身) 一步步/点滴/渐进/积 累/稳步推进 ◇量变、质变不一定是发展; ◇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不能 说谁比谁更重要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 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自身→它事物) 实现了……跨越/飞跃 拓展资料: 积累:体现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例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朱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好事多磨;一波三折 积累:体现量变与质变原理的例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防微杜渐 ◇欲速则不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根本观点)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统一属性) 斗争性(对立属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 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特点 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 联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②矛盾 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 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①必须重视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促成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②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的发展 【提醒】◇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是“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阻碍事物发展”;而是二者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 重要性 矛盾的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 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 矛盾 ①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 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 题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是坚持唯物辩证法 的前提 矛盾的 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 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 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 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 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是正确认识事物 的基础,是正确解 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 的普遍 性和特 殊性辩 证关系 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特殊性离不 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 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③由于事物 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不断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 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辩证关系原 理,是关于事物矛 盾问题的精髓,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补充资料: 积累: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理的例子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看菜吃饭;对症下药;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积累: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子 ◇千篇一律、一刀切、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依葫芦画瓢、张冠李戴 、生吞活剥、生搬硬套 ◇火上浇油、抱薪救火、缘木求鱼、人云亦云 积累: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例子: ◇树立典型;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先试点后推广 (个别→一般→个别) ◇发挥先进模范的带头示范作用或者某些地区做好示范,总结普遍性经验,指导其他地区的工作。 ◇解剖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剖几只麻雀,可以从中得到对所有麻雀共同本质的认识。) ◇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措施、政策。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方法论 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 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坚持 两点 论与 重点 论的 统一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主次 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抓住主流 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注意支流 拓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适用情况 关键词 主要矛盾 常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 中心/核心/重心/重点/关键/要害/首要/首位/症结/根本/突 破口/突出位置/重中之重/第一要务/着力点 矛盾主要方面 常用于“看问题”上,用于评价事 物利弊、优劣、功过,认识形势等 主(支)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主题/优(劣)势/利弊/实质 /本质/总体上看/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双刃剑 补充 两点论 重点论 含义 认识复杂事物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 认识某一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联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积累:体现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例子 ◇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矛盾:反对不分主次)◇反对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主次矛盾:反对颠倒主次) ◇弹钢琴的工作方法;(主次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单打一(主次矛盾:反对一点轮)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主次矛盾:抓重点);◇牵牛要牵牛鼻子(主次矛盾:抓重点) ◇9 个指头和 1 个的关系;(主次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主次方面:把握主要方面) 树立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否 定观 含义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点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质 “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 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反对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辩证法 的革命 批判精 神和创 新意识 原理 内容 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 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 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 有批判和发展 方法论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 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 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 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不断提高;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补充:创新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角度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解放思 想,树立创新意识,反对因循守旧。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这要求我们 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认识论角度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角度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 要树立创新意识,实现事物的发展。②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 们树立创新意识。③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要求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 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 ◇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 ◇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动力和源泉: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矛盾运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1.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 会 存 在 和 社 会 意 识 比较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区别 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内容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 素,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 方式 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辩证 关系 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 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社会意识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表现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 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 的变化、发展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 社会存在;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 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理解: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提醒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者同步发展或亦步亦趋;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 ◇不能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起促进作用,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本概念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工具、劳动对象,如科技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如基本经济制度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同上)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如政 治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网络热词)、法律法规等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 的矛盾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 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 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一定要 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的规律 补充 ◇物质资料生产/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直 接 动 力 阶级 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 主义 社会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 完善加以解决 正确认识 改革 (1)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两 适应) (3)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注 意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区 分 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 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 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变化发展的,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要矛盾。现阶 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社会历史的主体 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世 界 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 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观 创造者, 是历史的 主体 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 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 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 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 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 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 进步和发展 方 法 论 坚持 群众 观点 和群 众路 线 基 本 内 容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 群众学习 群众 路线 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 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怎么做: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 判各项工作 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 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 1.价值 含义 哲学上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拓展 价值是一种物质关系(是客观的),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 两个方面(如西红柿、螃蟹);但价值关系有客观性。一事物对人是否有价值根本上取决于该事物是否有某 种特定的属性和成分,不能认为取决于人的需要 人的价值 含义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内涵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价值(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索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特点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评价 ①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②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价值观 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主观的,有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之分 价值 观的 导向 作用 从领域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从性质看 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 用 (◇导向作用≠决定作用) 方法 论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遵循客观规律+立场,作出正 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区分 1.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2.联系:世界观是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以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才能树立正确的社会 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价值选择 含义 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 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 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 础上作出的 联系 ◇不能说价值判断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做出的 特点 社会历 史性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 的基础上形成的;②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及人 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改变,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会因时间、地 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强调的是纵向变 化(因时而变) 主体差 异性 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②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 侧重于横向的差 异(因人而异) 阶级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 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评价 标准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注意 不能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怎么做(微观) 为什么 具体内容 根本途径 在劳动和奉献中 创造价值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 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 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客观条件 在个人与社会的 统一中实现价值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 人生价值的前提;②强调在个人与 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 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正确处理个人与 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 实现自己的价值 主观条件 (关键) 在砥砺自我中走 向成功 ①意识的反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 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 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 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