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一轮复习 / 天津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阅读专题 天津市河西区 2021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 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上片侧重描绘洞庭湖月下的优美景色, 下片着重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将情与景完美地融为一体。 B.“近中秋”看似平淡,却有多重作用:交代节令时间,为后文写月做铺垫;此时 月明,又呼应下阙“孤光自照”之意。 C.这首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但是两位作者的观察角度 有所不同:杜甫是登楼俯瞰,张孝祥是荡舟平视。 D.“不知今夕何为”与《赤壁赋》里的“不知东方之既白”都写了诗人饮醉后宠辱 皆忘之状,皆有曲终奏雅之效。 15.“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念奴娇·过洞庭》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描绘画面以及概括景物特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把 握,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将所给的诗句进行具体描绘,然后概括画面特点。 (3)本题考查比较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应把握诗歌的大意,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 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 人论世”。 【解答】(1)D.“都写了诗人饮醉后宠辱皆忘之状”错,本词没有表现诗人宠辱皆忘之状, 而是表现诗人坚守内心的高洁。故选 D。 (2)首先翻译“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翻译为“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 我一叶细小的扁舟”,接着概括画面特点,“三万顷”可见其广阔,“玉鉴琼田”是比喻, 形容湖水澄澈,可以得知描绘的是广阔、澄澈的画面。 (3)《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是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 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表里俱澄澈”包含了两 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的澄澈。另一层是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可见诗人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肝肺皆冰雪”是胸襟仍像冰 雪一样透明,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始终坚守高洁 的信念。《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 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亲朋分离是因为战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关山以北战 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可见当时战乱,亲人离散,杜甫只能流泪, 无能为力,抒发杜甫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 答案: (1)D (2)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描绘出广阔、澄澈的画面。 (3)《念奴娇•过洞庭》抒发作者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坚守高洁的信念。杜甫的《登岳阳 楼》抒发杜甫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 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 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 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 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 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 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赏析: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 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 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 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 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 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 说,当是别有意味。“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 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 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 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 顷的湖水。“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 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 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 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 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 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上上下下,里里外 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 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行迹 是表、心灵是里,“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 道。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而且 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此言良是。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张孝祥则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 合。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 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 的引出了下阕。上阕写景,下阕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岭表指五岭之外,即今 之广西一带。《宋史》本传载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 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 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径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应”,因也, 杜甫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说名难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此处的“应” 语气相当肯定。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 矣。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 源于此。“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 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 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南朝诗人江总有“净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胆皆冰雪” 之句,唐王昌龄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所以“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 泛沧溟空阔。”这是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下,“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 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尽管如此,自己是拿得 起放得下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证 明凡此种种,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的 高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 江水”,此处界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 长把勺,《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而屈原《九歌•东君》则反其 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浆”。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 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 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两不 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苏轼《前赤壁赋》 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受苏轼 《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 何夕”影像,张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 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 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此词意象鲜明,意境深邃,结构严谨,想象瑰丽,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 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舒云卷”,是首表现浩然正气的绝妙好词。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 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天津市红桥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 分) 送友游吴越 [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紧承诗题,巧妙解题,既点明友人去处,又暗示送者处处为游人着想的深情。 B.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透示着二人心心相知的情趣,显得含蓄隽永。 C. 颈联直接用意象组合,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同妙。 D. 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的想象。作者想象着友人畅游吴越欣赏到的美景与乐事。 (2)请赏析颈联中的“火”字。(2 分) (3)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 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先要准确地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的手法, 有怎样的效果。 (3)本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把握。在准确把握全诗内容,抓住传情达意的字词句的基础上 分析诗人感情。 【解答】(1)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错误。颔联从大处着笔,描写吴越 两地的特色:“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一陆一水,各有胜景,望园林叠翠处,丹桔累 累飘香;看水波荡漾处,无不粉荷共妍。金桔玉莲,俱为吴越名产。诗人紧紧抓住江南富地 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运思泼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吴越大地处处桔黄荷艳、水陆俱美 的诱人景观。颔联是作者向友人介绍吴越大地的诱人景观,并不是“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 (2)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 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 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 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3)中间两联诗人极力刻画了吴越两地的繁华热闹,说友人此去可以赏丹桔、观粉荷,挑 灯逛夜市,乘船访幽刹,投宿水乡人家,字里行间中传达的是自己对此地美丽风光的热爱与 向往之情。诗人最后说友人此去一定会流连忘返,会呆很长一段时间,希望他能尽情游览美 景。 答案: (1)B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又联想到桥下的流水,波光粼粼, 相互映照,更增添诗情画意。 (3)全诗借送友人游览吴越一事,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热切地 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 译文: 要去越地,必须从吴地经过,因为吴越接壤。桔和莲皆吴越名产,吴越种桔与 莲,无水不生。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吴越之 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赏析: 首联“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朋友欲之之地为吴越两乡,同时也暗 示以下所写之美景乃两地之共有。颔联从大处着笔,描写吴越两地的特色:“有园多种桔, 无水不生莲”。一陆一水,各有胜景,望园林叠翠处,丹桔累累飘香;看水波荡漾处,无不 粉荷共妍。金桔玉莲,俱为吴越名产。诗人紧紧抓住江南富地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运思 泼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吴越大地处处桔黄荷艳、水陆俱美的诱人景观。 颈联则由大到小,由面转点,敛笔“聚焦”,推出两个特写镜头:“夜市桥 边火,春风寺外船。”又是一暗一明。桥边夜市,繁灯如星,红红火火,声声叫卖,凸现吴 越水乡商业繁盛;幽寺峻塔,压波覆浪,春风煦煦,游船辐辏,展示江南人文旅业发达。尾 联诗人的笔由吴越的自然美又转到人情美:“此中偏重客”,是说江南水乡不仅物阜而且人 美,那里的人家非常热情好客。最后以感叹作结:“君去必经年”,朋友啊,你去这么美的 地方壮游,我想你肯定就快活得乐不思蜀。 诗人以写实的笔法,为朋友热情地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吴越风情画,并 像个导游似的,在画图里为朋友用重墨圈点了必游的景点:陆上赏丹桔,水上观粉荷,挑灯 逛夜市,乘船访幽刹,饮食住宿可投好客的水乡人家。可以看得出,诗人送朋友出游吴越两 地时是多么的高兴,欣悦。他与朋友的分手,是畅快的分手,惬意的分手,也是愉快的爽别。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 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天津部分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检测语文试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暮泊鼠山闻明朝有石塘之险 ① 杨万里 下水船逢上水船,夕阳仍更涩 ②沙滩。 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 回望雪边山已远,如何蓬底暮犹寒? 今宵莫说明朝路,万石堆心一急湍。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年(1184 年)冬,杨万里“丁母忧”服满,奉诏回临安。行舟途 中,一次暮泊鼠山,写作此诗。②涩:不光滑,这里引申为停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照应标题,正是有了两船相遇的交谈,才闻听到前路之险。 B.作者将自己与舟人一同置身于画面之中,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 C.雪山已远去,但薄暮犹寒,表明写作此诗的时间是寒冷的冬季。 D.末句写作者在途中看到水石相击产生的激流,“一”字见其少也。 15.简要描述作者“暮泊鼠山”看到的景色。 16.作者闻听有“石塘之险”时持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简析。 14.D“写作者在途中看到水石相击产生的激流”错误,尾联意思是,今宵不必过于 挂念明朝的路程,险滩不过是水石相激形成的一股急流而已。可见水石相击产生的激 流是虚写,不是途中所见。 15.夕阳的余辉洒在沙滩上,远处雪山映照,大雁飞来,惊起野鸭无数。 16.“今宵莫说明朝路”说明作者有一颗豁达的心;“万石堆心一急湍”显示出作者 对石塘之险的蔑视之情和镇定之心。 天津市南开区 2021 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 分) 观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③。 牡丹④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⑤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北宋 1127 年灭亡,此诗写于 1128 年,汴京失 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 ②海:暴雨。 ③洗甲兵:《北堂书钞》 引《六韬》,“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④《牡丹》写于 1136 年。 ⑤伊洛:指诗人的故乡洛阳。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观雨》首联写诗人虽不事农事,但留心天气,“阴晴” 既指天时,也指时局,见兴 致,见气势。 B.《观雨》颔联渲染雨前、雨来时的气势,视听结合;《牡丹》尾句借助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抒发情感。 C.这两首诗都写于北宋灭亡之后,诗人观雨,看牡丹,情绪或昂扬,或沉郁,但都流露出亡 国之痛。 D.这两首诗中,诗人自称龙钟客,借景抒情,一语双关,《观雨》还借典故抒情,《牡丹》则 托物言志。 (2) 《观雨》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3)结合这两首诗,分析《观雨》和《牡丹》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3 分) 14.(1)D《牡丹》没有托物言志,只是借物抒情。 (2)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描述了山 中暴雨时的壮阔昂扬之景。 《观雨》因雨寄怀,表现对抗金胜利的渴望,为了重建太平,不顾个人利害。《牡丹》抒发 诗人真挚强烈的忧国伤时之情\思念故乡,怀念故国,亡国之痛,无力报国之哀苦\伤悼故国, 感怀身世。 天津市河东区 2021 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8 分) 苦雨叹 [宋代]陆游 九渊龙公出忘还,瓦沟垂溜声淙潺, 茫茫大泽北际海,潋潋平湖南浸山。 吾庐四望路俱断,蛙黾争雄乱昏旦。 漏床腐席夜失眠,湿灶生薪朝不爨。 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 老夫一饱复缪悠③,听儿读书宽百忧。 [注释]①黾:古代蛙的一种。②青秧出禾头:庄稼经雨出芽,此为灾年之兆。③缪悠:虚妄不 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开篇想象新奇,用龙王出游忘还来写大雨连绵不绝、多日不停的现状,照应了题目 “苦雨”二字。 B.“茫茫”和“潋潋”形象地描绘出湖泽因雨大而水阔的样子,景象壮丽,意境雄浑开阔。 C.本诗作为七言诗,章法整齐,讲究押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D.本诗语言自然精炼,最后四句明白如话,体现了陆游在诗歌语言上反对粉饰雕琢的主张。 (2)陆游自言:“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在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有“杜陵叟遗踪”?试举两 例加以分析。(2 分) (3)本诗标题的“苦”和全诗最后的“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分) 答: 14.(8 分) (1) B [解析]此联写大雨连绵,山远水阔,因此才有了“路俱断”“夜失眠”。景象壮观并不 美丽,意境苍茫空蒙。(3 分) (2)“ 杜陵叟遗踪”指杜甫诗风。①“漏床腐席夜失眠”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床头屋漏无干处”“自经丧乱少睡眠”诗句,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贫穷与困苦;②“湿灶 生薪朝不爨”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娇儿恶卧踏里裂”的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深刻反映出因连绵不绝的大雨和生活的困窘造成的苦难。③“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 出禾头”与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风格近似,诗人都同样关心农 事,陆游因阴雨连绵影响秋收而忧心民生疾苦,杜甫因春天雨水对农耕有利而倍感喜悦。( 只 要能结合本诗句分析与杜甫诗风的相似之处,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答出两点给满分。共 2 分) (3)大雨连绵水涨路断,忧出行不便;屋漏席烂灶湿难饱,忧生活贫困;庄稼出芽灾年已显, 优民生艰难;蛙黾争雄乱昏旦,隐喻乱世忧国家命运。(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 3 分) 天津市河北区 2021 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10 分) 定风波·暮春漫兴①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做。②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承豪放一脉,清健雄奇, 本 词就是一例。 B.上阕侧重抒情,在“茶瓯香篆小帘栊”冠以“唯有”二字,最见精妙,诗人仿佛除此之 外什么都不关心。 C.下阕词人转笔绘景,“卷尽残花风未定”原是词人透过“小帘栊”所见,风卷残花的景象 引出后面的感情。 D.全词情景交融,回环扣合,以喻开篇,赋春以性灵,以老少张目,寓情于景,自见机杼。 ⑵ 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 ( 4 分) ⑶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 分) 14.( 10 分) ⑴ A ( 3 分) ⑵ ( 4 分) 上片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衬),用“酒浓”比喻“少日春怀”,以“病酒”比喻“老去逢春”, 用“少日”与“老去”作对比,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表达了诗 人仕途失意的落寞与凄凉。 ⑶ ( 3 分) ① 为年老体衰、仕途失意感到落寞凄凉; ② 为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春、孤寂之情; ③ 自我开导消解愁怨的乐观豁达之情。(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 2021 年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卷 四、诗歌鉴赏。(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指山上 小亭。②云峤:耸入云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 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 死呢?” 14. “定风波”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__。 15.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 “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C. 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D. 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 16. 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答案】14. 词牌 15. D 16. 感情: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 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作用: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 境界更加高远。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