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和思想文化 课程目标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及罗马法的内容、特点、实质,理解二者对当 时和后世的深远影响,探究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及其根源。 一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民主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前594年) (1)背景: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 (2)内容: ①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③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④据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以分 配权利。 (3)意义:动摇旧贵族世袭特权, 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3.伯利克里时期(前5c) 内容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②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 监察机关; ④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 ⑤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意义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 代”。 3.民主机构 机构 产生方式或资格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 民参加 决定内政、外交、战争、重 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 国家的最高权 力机关 五百人 议事会 抽签产生 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 大会,监督官员执行大会决 议 公民大会的常 设机构,兼有 政府职能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 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公 职人员的行为操守,并参与 立法 最高司法与监 察机关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雅典政体的对比 古希腊雅典 政体 政体 特点 政体 成因 政体 之利 政体 之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 君主专制集权 中央控制地方 主权在民 轮番而治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公民意识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 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间 经济文化交流 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 民族性格、思想文化的繁荣 容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阻 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专制的束缚 性质、范围、运作方式 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 二 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觉醒 “人文精神”核心思想为: (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 的压抑; (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 (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 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1.智者学派 思想观点 ①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 尺度”,要求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 、法律、道德的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③对于社会道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 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评价 性质: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智者运动率先吹响了人类精神觉 醒的号角,成为西方人文精神起源。 局限:把人的感知作为一切真理的标 准,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过分强调个 人的主观感受,造成“人文主义的滥觞 ”。 2.苏格拉底: 主要思想:(1)倡导“有思想力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 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 邦制度; (2)提出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 自于知识,“知识就是美德” (3)提出善是人内在灵魂,教育可 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 德。 影响:他对人性的研究是人类精神 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 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总结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异同 相同点: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 自然转向了人类;都对知识有一定的看法。 不同点: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所有的人都 是平等的;苏格拉底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 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在 政治上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 思想是“知德合一”学说。 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⑴柏拉图: 关注:人类社会; 作品:《理想国》; 主张:①关注人类社会,鼓励人们 独立思考; ②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 ③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影响: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 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⑵亚里士多德: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张:①真理高于一切。 ②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③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 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真理高于一切) 贡献: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 逻辑学。 思考 古代东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 (1)西方人文主义关注个人,强调从神学束缚中解放 人性; 中国人文主义特别强调家庭幸福,社会关系和谐。 (2)西方人文主义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 中国人文主义是为了集体的利益与和谐。 三 罗马法 1、罗马法的演变历程: ⑴习惯法到成文法 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 界限,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特点:随意性、不确定性、伸缩性 结果: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 利益,激化矛盾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 年颁布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私法 为主,私有财产神圣 不可侵犯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保护了 平民的利益。 实质:维护罗马统治者利益,保护 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权利的奴隶制 法律体系。 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民法: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罗马法律的总称。 适用范围:专用于罗马公民,是早 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特点及不足:注重形式,程序繁琐, 不够灵活和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 家事务和法律程序上,涉及个人财 产等问题的规范不够完善。 万民法:罗马共和国过渡到罗马帝 国后,原有的公民法不再适应社会 的发展。 范围: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 民。 地位:成为罗马维护国家政权的重 要工具。 特点: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 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民法大全》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 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 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 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⑶罗马法的特点、实质 特点 ①罗马法律的历史悠久以及罗马的不断扩张,促使罗马法 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又有鲜明的阶段性。 ②罗马法倡导平等、正义,理性、法律至上的原则。 ③其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 圣不可侵犯。 ④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实质: 维护罗马统治者利益,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权利的奴 隶制法律体系。 ⑷评价:罗马法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 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罗马法内容、基本原则的历史遗产 罗马法的内容或原则 对后世的影响 陪审制度 仍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法 律制度 保护人制度 现代各国的律师制度几乎都源于 罗马法 核心内容:承认私有财产神圣 不可侵犯 体现了理性、自由、平等、正义 的思想 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 是近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思想渊源 罗马法关于反映简单商品生产 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定 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很大的 影响,如法国《民法典》中有关 物权和债权的部分,就是以罗马 法为基础而制定的 “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 资产阶级对此继承和发展,以立 法的形式确认“非经起诉,法官 不得审判”的原则 1.就文明交流方式而言:古希腊是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从 而拓展希腊文明;古罗马则是通过兼并战争拓展疆域,在继承 希腊文明,吸收和融合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古罗马文明。 2.就国家形式而言:古希腊地区是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 长期独立自主;古罗马则是实行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度。 3.就政治体制而言:在众多的古希腊城邦中,既有君主制城邦, 也有贵族制城邦和民主制城邦;古罗马则是经历了由共和制向 帝制的转变。 4.就后世影响而言:古希腊留给后世最重要的财富是他们的民 主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而古罗马留给后人最重大的政治成就 是古罗马法律。 探究 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 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 落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 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 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 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 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 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 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经典习题 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 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 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 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 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 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 (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比较 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 (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答案】(1)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 盾加剧,引发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希波战争使 国力进一步强盛。 (2)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 瓜分供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 英国扩军备战,调整大国关系,形成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 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 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 (4)答案示例:“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 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再 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