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三轮冲刺 / 湖南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还剩 12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湖南省 2021 届高三六校联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 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 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 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 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 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 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 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 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 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 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 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 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 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 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 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 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 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 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 (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 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 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 的重大信号。 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 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 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 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 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 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 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 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 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 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 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 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 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 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 (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 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 B. 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 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C. 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 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 D. 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 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 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 B. 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 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 C. 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 应对 2003 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 D. 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 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 ) A. 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 B. 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 C. 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 D. 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 4. 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D 4. ①材料一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主要谈了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 系。②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再分别从文明大 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 范和中国前景。 5. ①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防疫体系、医疗水平。②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 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④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 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⑤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⑥ 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不准确。原文是“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 B.选项中的第一句在原文中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成了递进关系,与原意不符。且“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 来”的表述亦欠妥当,原文中为“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 D.“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错误。原文只提到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 转”。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原文中“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是抗疫彰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即使“中国制度的独特优 势”算作原因,“旺盛活力”也不能算原因。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是“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的一个措施,不是塑造中国 大国形象的方法。“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有助于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但它本身不是 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二段为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第三、 四段分别提出“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 情况很难让人乐观”的思考。这些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系。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 并列式结构。 材料二第一段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二、三、四、五段再分别从文明大国、 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 和中国前景。可见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 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等内容可知,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防疫体系、医疗水平。 结合“经济复苏”“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等语句可知,疫情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结合“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 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等内容可知,疫情彰显 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 结合“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 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 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等内容可知,疫情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 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结合“涉及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 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等内容可知,疫情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 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等内容可 知,疫情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阿尔山 梁豪 ①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 ②阿尔山有矿泉水,一瓶紧挨一瓶立在商场的货架上,晶莹剔透,气傲心高,你或被吓住,直接跳过。 阿尔山有个所谓网红小火车站,听过的,不长记性,与宝岛的阿里山小火车相混。阿尔山是北国不可多得 的度假地,多少广告,多少新闻,多少动人的画报大字等着撩拨你,你却一个不领情。 ③此番去,都见识了。看到了具体的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山水间的人,似也与山水同 调。当然,也看见了记忆里那些无视之见,悉数活络过来。 ④序幕掀开是在一处花岗岩石林,独异而惹眼。当地人叫它红石砬子。当初地壳抬升,这些内含红色 矿物的花岗岩得以蹿出地表,又经河流下切,劲风削割,修理出几分荒诞色彩,状貌多端。峰不高,登上 去,讨一点开阔舒展胸臆。山道旁遇三两株当地人称马尿臊的红果灌木,气味当如马尿般烘臭。据说,马 尿臊全身是宝,能治跌打损伤、风湿、骨折和出血,故又称接骨木。取名了当爽快,可见乡民本色。在山 尖,看远天雾雨蒙蒙,时值夏末,草木尚且绿得磊落,风也柔和,雨也舒松,恍如身处南国闲远处。 ⑤小雨乍歇,天空灰云游荡、集结,似乎不愿就此善罢甘休。地面微湿,清风过,倒是清凉安逸,带 着柔柔的草香。驱车去到阿尔山-松贝尔口岸,国门当前,车子不能再开,众人下车观望。正前是两车道 的水泥桥,是为界桥。桥栏杆刷成深绿,其上站立各具造型的金色骏马,动态十足,将口岸所处地带的特 色交代无余。国北边陲,肉眼可见外蒙山川原野,鲁莽而生机。听同行的林人讲,蒙古国地广人稀,为了 来年春天草势葱郁,常趁着西北风吹,人为把火一点,任其在原野上自燃自灭。火光滔天,早前试过烧到 阿尔山的白狼一带,所以边境防火形势严峻。登高望远,细细搜寻一遍,群山起伏,茫茫无人,却又直觉 人无所不在,你因而更能感受到某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互动以至博弈的微妙。雨雾管不得那么多,一整片 游过对岸去,照着更远处发蓝的山岭,安然而又磅礴。 ⑥界桥下,流水潺潺淙淙,是那哈拉哈河。河水过口岸,就此远别故国,继续逶迤复逶迤,像个童心 未泯的大男孩,非要折磨自己,也是游戏人间。他日,又归转呼伦湖,方才消歇下来。在口岸处逗留良久, 一行人改赴阿尔山火车站,一睹历史残片,该火车站为日据期建,躲过战火风云,褪下历史包袱,至今依 然操用如初,小巧而温实。 ⑦阿尔山散落着不少玛珥湖,是富含水蒸气的岩浆爆发所形成的小型火山口。口上积水成湖,即为玛 珥湖。水窝在火山口上,日积月累,攒成平心静气的一面椭圆,压得火山没脾气。之后,那湖面便可雅兴 大发地临摹高远的云天和近处的松林。阿尔山的天空本就用色豪放,几乎不遗余力,湖有所映,更加魔幻 不清,似乎一切不能当真,此之谓梦。上下左右,得对称亭匀之美,加之水面低于地面,人在岸上如在山 腰,另能感受到一股子以退为进的险峻气,也是聪明气、英俊气。水到底是老早便自修出灵性的,什么都 奈何得住。 ⑧在阿尔山逡巡三日,这下大体看真确了,阿尔山是地球把自己的内部翻出,献给当世的表层定居者 的一份厚礼。阿尔山全名哈伦阿尔山,蒙语的意思是“热的圣水”,原先就跟山不挨着,是山偏偏贴着伊。 而阿尔山的山,也不过是更为矫健、更为孤傲也更为冷酷的地下熔岩。此地确有四十余处温泉,富含矿物 质,自是得益于地下的鬼斧造化。说到底,阿尔山其实是给地上的人看地下究竟长什么样的,也是给我们 看人远未当家做主的那些光景,地球又有着怎样的气质和脾性。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 ⑨我们平日津津乐道的看,通常是被过往看的理念、权力与意志、经验、意识磨蚀出来的看。对于阿 尔山,你再怎么先入为主地、臆断武断妄断至极地“看”,它也能旁逸斜出自己的华章来。你捆不住它, 它压根不受你的旁注、你的编译、你的观看法则之限制,也不怕你那一点点磨损,它就那么呆呆地懒在那 里,自成一格,却是天资过人的眉目情态——自然,它也懒得管你如何去看。看过走过想过,私下佩服得 一塌糊涂。阿尔山好样、好境界! ⑩良辰美景,终有一别。飞机落降北京,回到家,歇坐下来,顿感气味动荡相撞,才意识到自己也是 一身的草梗、羊膻、牛粪和泥腥味,虽自束于市朝高阁中,却俨然自在逍遥的绿林好汉。在城市放眼望去 迹近雷同的水泥丛林里,这股味道显得如此冒失而率真、土气而可贵。借由它,我分明从那样的自己身上, 再见阿尔山,芥子须弥间,恍同海市蜃楼,却真有了些难舍的滋味,实实在在。 ⑪此刻,哈拉哈河依然在遥远的北方,不舍昼夜地奔流,经峭壁、石滩、草原、林地,终而归于悠悠 呼伦湖。皆是屏障,又为依托,都是成全。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 (摘选自《散文》2020 年 12 月,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独异惹眼的花岗岩石林、流经界桥的哈拉哈河、火山口的玛珥湖等的描写,写出了阿尔山山 水的特色。 B. 文章第⑥段写界桥下的哈拉哈河流出国门又返回呼伦湖,似一位故人留恋故国,从而表现了阿尔山水的 多情。 C. 文章第⑦段写玛珥湖“压得火山没脾气”,突出了玛珥湖对火山日积月累的压力,致使火山没有再次爆 发。 D. 这篇游记散文在主旨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并由此引发出作者对阿尔山“性格”的敬佩。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思路明晰,围绕标题“看见阿尔山”,写出了从对阿尔山的“视而不见”,到“见山见水、见不见”, 到“再见”的过程。 B. 文章开篇写“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未亲至之前,对阿尔山的种种无视,与后文写对阿尔山见之 “多”形成对比。 C. 文章写山道旁的“马尿臊”,写物是为了写人,无论是“马尿臊”还是‘接骨木”,名字直截了当,作 者借此突出了当地的山民本色。 D. 文章结尾“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暗指前文所写建于日据时期的火车站“褪下历史包袱,至 今依然操用如初”一事。 8. 文章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请根据文意回答,“看见不见”的内涵。 9.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6. C 7. D 8. ①从表层含意看,“看见不见”指阿尔山本是地下熔岩喷出地面形成的,它让人们看到了人类远未当家 作主时地下的光景。 ②从内在精神的角度看,“看见不见”指阿尔山不管游人如何主观臆断地“看”,它自美它之美;这让人 们看见了平日里那些“无视之见”一如阿尔山一般“无私奉献、不受拘束、自成一格”的精神品格。 9. ①从修辞角度看,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如写哈拉哈河的“童心未泯”,使阿尔山的 形象更生动,更有人情味,特色更鲜明。 ②从句式运用角度看,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短句。如概写阿尔山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 运用对称句式,使文章声韵和谐、节奏分明,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③从语言风格角度看,本文语言率性明朗、雅俗并重、富有哲理,如对阿尔山直接夸赞“阿尔山好样、好 境界!”这种通俗的口语语言,使文章抒发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的能力。 C.“压得火山没脾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并不是火山没有爆发。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哈拉哈河”虽是阿尔山的一部分,但此句是对阿尔山品格的一个总结,不仅限于指阿尔山火车站。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句深刻涵义的能力。 从表层含意看,“看见不见”,意思是看见一些表面看不见的某些东西。结合文中“阿尔山其实是给地上 的人看地下究竟长什么样的,也是给我们看人远未当家做主的那些光景,地球又有着怎样的气质和脾性” 可知,“看见不见”指阿尔山本是地下熔岩喷出地面形成的,它让人们看到了人类远未当家作主时地下的 光景。 ②从内在精神的角度看,“看见不见”是指看见了抽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由“看到了具体的山、水,无 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山水间的人,似也与山水同调。当然,也看见了记忆里那些无视之见,悉数活络 过来”“阿尔山,你再怎么先入为主地、臆断武断妄断至极地‘看’,它也能旁逸斜出自己的华章来”“阿 尔山好样、好境界”“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等内容可知,“看见不见”亦指阿尔山不管游人 如何主观臆断地“看”,它自美它之美;这让人们看见了平日里那些“无视之见”一如阿尔山一般“无私 奉献、不受拘束、自成一格”的精神品格。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赏析语言特色,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即可。 从修辞角度看,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如“平日津津乐道的看”与对阿尔山的“看见不 见”对比,突出阿尔山的独到神韵;写哈拉哈河的“童心未泯”,使阿尔山的形象更生动,更有人情味,特 色更鲜明;把阿尔山火车站比喻成历史残片,生动形象的呈现出阿尔山的沧桑过往。 从句式运用角度看,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短句。如“地面微湿,清风过,倒是清凉安逸,带着柔柔的 草香”等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概写阿尔山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运用对称句式, 使文章声韵和谐、节奏分明,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从语言风格角度看,本文语言率性明朗、雅俗并重、富有哲理,如“安然而又磅礴、鬼斧造化、芥子须弥 间”等语句典雅蕴藉,耐人寻味;对阿尔山直接夸赞“阿尔山好样、好境界!”这种通俗的口语语言,使 文章抒发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则富有哲理性,启示读者思考真正的 “看”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 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 范纯仁以馆阁荐,累擢起居舍人。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 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 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 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 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 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 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晚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卒,年六十一。建 炎初,赠集英殿修撰。 (选自《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删改) (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 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 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 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 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 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B.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C.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D.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B.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场所。 C. 《六经》,《诗》《书》《礼》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