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议论文
驱遣我们的想象
16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关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对于
文本,作者与读者有什么异同呢?
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重点)
(难点)
(重点)
叶圣陶(
1894—1988
),
原名
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
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
语言
艺术家”之
称。代表作
有长篇小说
《
倪焕之
》
、童话
集
《
稻草人
》
等。
叶圣陶虚怀若谷,平易近人
,办
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
写教材
,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
而且指出
其中须包含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
,这种
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
,尤其
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
明知有益于
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
,
又
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叶
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
《
十三经
》
白文做
底本
,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
困难重重
,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
广大
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
决不
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契
合 拘
泥
创
伤
创
造
一
读一读字音
qì
nì
chuāng
魔法记忆
:
语境记忆法。尽管他身心多次受到创(
chuāng
)伤,却始终阻挡不住他要创(
chuàng
)造新生活的愿望。
chuàng
歌
yáo
( ) 海
xiào
( )
二
写一写字形
谣
啸
三
记一记词义
歌谣:
契合
:
旷远
:
海啸:
苟安:
指
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
的韵语
,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合得来
,意气相投。
空旷
辽远
。
海水
的一种剧烈波动,
起因是
海底地震或海上风暴等。
只顾
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
“拘泥”“局限”
辨析
同:都有“拘束”的意思
。
异
:“拘泥”有固执
,不知
变通的意思。“局限”指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例:(
1
)最佳实践是一个必要的、讨厌的东西
,但是
专家不会拘泥于最佳实践
。
(
2
)幼儿的
学习
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读写算。
固执
,不知变通。
导思
1
.
阅读全文
,在文
中找出能
表达
作者观点的句子。并
归纳出作者
在全文中
所表达
的中心观点。
中心论点
关键词
:
驱遣
想象
导思
2
.
作者主要运用的论证
方法是
什么?试结合内容分析其
作用
。
论证方法
鉴赏文艺
导思
3
.
试梳理文章的论证
思路
。
论证思路
导思
4
.
阅读全文,从文中
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和对写作有
借鉴
意义的句子。并用简洁的
语言
说说你
对这些
句子的理解。
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文朗读
。
1.
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
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
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圈点要求
1
.
“这样
,
文艺
和文字就并了家
。”
“这样”
指代什么内容?
【
答案
】
指代人们用文字把歌谣
记录
并保留下来。
2
.
文艺
和文字就并了家
。
画
线句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文艺可以用
文字表达
出来了。
3
.
第①
—④
段说理有
什么特点
?请结合内容分析。
【
答案
】
阐述先有文艺,再说明
创造
出文字,最后说用文字
记录文艺
,自然就有了作者和读者
。层层
递进论述,逻辑严密,
条理
清晰。
4
.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
?简析其作用。
【
答案
】
此题运用 比喻论证作用
分析法
。第⑤段运用了比喻论证,
把文字
比喻为一道桥梁,
读者和作者
分别站在桥堍的两边,是
文字将
二者的心情相契合。语言
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5
.
“作者着手创作
,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
所感。”
谈谈
你对这句话中“见”“感”的理解以及句中
所讲
道理对写作的借鉴意义。
【
答案
】
“见”字可理解为见识、见解
,没有
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
只能
写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
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
情感给予
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
冷冰冰
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写作
之前
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
同时要
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
写出
优秀的文章。
6
.
“接触”一词有什么含义?
【答案】
“接触”形象地写出了
读者通过
文字与作者在思想上有了
沟通
。
7
.
⑥⑦两段文字说明了两
个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什么?有
什么
关系?
【
答案
】
一个是作家对文学作品的
创作
过程,通过想象创造形象;
另一
个是读者的鉴赏过程,透过
文字,
领悟形象,领悟作者的
创作意图
。作者和读者通过文字这
一桥梁
相互沟通。
8.
这一连串的问句有什么
作用
?
【
答案
】
作者揣测着读者的心理
步步追问
,指出只是根据字面意义的追问于文学而言是毫无
意义的
。
9.
此处运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此题运用 比喻论证
作用分析
法 。运用了比喻论证
,形象
生动地阐明驱遣着
想象领会
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
的愉悦
之情。
10.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对画
线句子的理解。
【
答案
】
此题运用 句子含义
理解“
三抓一联系”法 。文艺
作品
一般都具有形象性,
尤其是
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
,形象性
尤其突出,且情感
表达
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
常常
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
言不尽
意,立象以尽意”,
就是
此道理,因此,想要
理解一
篇文艺作品,就必须
把握其
情感,必须通过想象
还原形象
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11.
读⑧⑨两段,请
用简洁
的语言说说作者是
如何引导
我们驱遣想象去欣赏
作品
的。
【
答案
】
首先,理解诗句字面
意思
。其次,明确诗中写了
哪些
景物,传达出怎样的印象
。然后
抓修饰词,领会其意境
。最后
想象意境之美,收获
阅读
之愉悦。
12.
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
例子
,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
的例子
呢?
【
答案
】
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
重在阐明
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
的想象
,眼前呈现一幅图画,
从而
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
散文诗
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
中生
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
这对
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
事物产生
情感的共鸣,这样才
可以接触
到作者的意境
。作者
列举两个例子,
阐明要
多角度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可以
走进作者的意境。
13.
第
14
段
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
?
【
答案
】
此题运用 结尾句(段)
作用分析
法 。点题;总结全文,
得出
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
,要
学着驱遣自己的
想象,通过文字
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接受
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
的受用
。
【
答案
】
文章开篇阐述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
集合体
。然后总说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接着举
诗句和
散文诗的例子,具体分析读者如何驱遣想象
,才
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最后水到渠成,归纳
出论点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
接受
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1.
【
难点探究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
提出
的?
【
答案
】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
认识
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
文字
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
要接触
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
,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
为了
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
.
【
难点探究
】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
在开篇
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驱遣我们的想象
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读者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诗句为例
散文诗为例
图画呈现眼前
接触作者意境
驱遣想象
接受美感的经验
得到人生的受用
作者以诗句和散文诗为例,告诉我们欣赏
文艺作品
,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
,更
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1
.
列举典型例子。
文中列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
高尔基
的
《
海燕
》
中的片段,这些内容都是大家
非常
熟悉的内容,以此为例阐述说理,容易让
读者接受
自己的观点,即读者要驱遣着想象,通过
文字
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领会作者的意境,
收获
阅读的愉悦。
2
.
语言
通俗易懂。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
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
和作者会面。”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指出
是文字把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
,贴切
易懂。文中还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推测
读者
的心理,不仅引起读者注意,还引导着读者
应该
怎样来驱遣自己的想象,从而达到说理的目的。
3.
清晰的写作思路。
文章先以简练的语言,总说各种文艺都是
文字
的集合体,接着用一句形象的比喻指出作者
与读者
的关系;然后分别就作者和读者两方面
进行阐述
;最后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重点阐述了
读者
要通过驱遣着想象去走进作者的心灵。结构
严谨
,条理清晰。
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
列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爱因斯坦
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即对潜在的明天的想象。一些世界上最大、最铁石心肠、曾经是现在主义的化身的公司今天却雇佣直觉的未来学家、科幻作家和幻想家作顾问。
——
托夫勒
9
.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先联系文本的内容,然后从中确定一点,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感受。本文能够带给我们启发的内容很多,如书法艺术、文化传承、作者对廋金体的独特感受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瘦金体
给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艺术素养;书法是高雅的艺术,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热爱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圆圆的一抡
“
落日
”
不声不响地
chèn
托在
“
长河
”
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
“
直
”
,一个
“
圆
”
,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
wǎn
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
这是一种愉快。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
è
n
(
)
托 怅
(
)
然
wǎn
(
)
如
宛
衬
chà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圆圆的一抡
“
落日
”
不声不响地
chèn
托在
“
长河
”
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
“
直
”
,一个
“
圆
”
,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
wǎn
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
这是一种愉快。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
。
一抡
一轮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圆圆的一抡
“
落日
”
不声不响地
chèn
托在
“
长河
”
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
“
直
”
,一个
“
圆
”
,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
wǎn
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
这是一种愉快。
(3)“
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
)
A
.空而宽阔
B
.心境开阔
C
.耽误;荒废
D
.长久
A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圆圆的一抡
“
落日
”
不声不响地
chèn
托在
“
长河
”
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
“
直
”
,一个
“
圆
”
,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
wǎn
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
这是一种愉快。
(4)
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2
.根据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C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
“
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
‘
平面
’
。如果他的
‘
文笔
’
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时,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字座右铭是:‘
_____________’”
A
.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
.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
.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
.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3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
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
.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⑤④③
C
.⑤②④③①
D
.②⑤④①③
B
4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B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驱遣想象,才能接受文艺作品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D
.作者引用王维的两句诗,通过这个例子,论证了阅读文艺作品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D
【
点拨
】
引用名人的诗句,是为了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想象的重要性。
5
.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57
页第
5-8
题。
【
点拨
】
通读全文,综合考虑,找到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本题概括出文章首尾两段中的关键句即可。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6
.“甲骨文的雨
( )
、山
( )”“
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示例: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
点拨
】
甲骨文中的“雨”字,上面是云,下面是雨滴,甲骨文中的“山”是三座山峰相连,据此作答。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7
.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
点拨
】
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能用中文背诵
《
三字经
》
和古诗,这与第⑥段的分论点“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相符合,故可以作为该段的论据。
示例:
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
《
三字经
》
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
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
【乙】观
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
“
字以溯源
”
中王宁老师展示的
“
正
”“
直
”
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
“
正
”
,目不斜视为
“
直
”
。
“
正直
”
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
选自网络: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
8
.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
【
甲
】【
乙
】
,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
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
点拨
】
解答此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指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这句话的错误之处。这可从汉字的渊源和本身具有的丰富含义来分析,同时,可结合文章第⑦段的内容作答,以达到答案与文本相结合的效果。
巩固训练四
1
.
[2018•
呼和浩特
]
请选出下列句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
)
A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从最高处发源,立下鸿鹄
(
h
ú
)
之志,遇险阻,愤激奔滕;经平沙,浅唱低吟。
B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
(
yìn
)
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C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
(
nán
)
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而应推敲细思,有价值的部分则需咀嚼消化。
D
.它们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
(
gěi
)
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靳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
B
2
.
[2019•
威海
]
学校将五月定为“大阅读”主题月,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录取理由:沙僧对团队忠诚,任劳任怨,能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淘汰理由:沙僧少言寡语,能力平平,工作缺乏主动性。
(1)
《西游记》中的沙僧参加阅读社团的招聘,请你写出录取或淘汰他的理由。
2
.
[2019•
威海
]
学校将五月定为“大阅读”主题月,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本室藏书均是传统文化
(
古代经典
)
的精华
(
精品、结晶、典范
)
。
(2)
你应聘到阅读社团做图书室管理员。室内藏书以
《
论语
》《
孟子
》《
诗经
》《
道德经
》《
资治通鉴
》《
李太白集
》《
东坡集
》
等为代表。请用一句话概括藏书内容。
(3)
为纪念建国七十周年,班级将举行“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请你根据示例将活动内容补充完整。
“读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起来”,砥砺强国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汇聚报国行动。
2
.
[2019•
威海
]
学校将五月定为“大阅读”主题月,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筑牢爱国信仰
(
信念
)
做起来
2
.
[2019•
威海
]
学校将五月定为“大阅读”主题月,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示例:
同学们,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各有利弊,变的是阅读方式,不变的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让我们把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感受美好,传承文化。
(4)
学校筹备“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孰优孰劣”的辩论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最后的总结发言。
3
.以上三则材料主要是围绕读书的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52-53
页第
3-4
题。
【
点拨
】
通读全文,综合考虑,找到关于读书的各个方面。
读书的习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目的。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时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
.材料二中“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的“专”字去掉不改变原句意思。
C
.材料三第二段采取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D
.这三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材料一属于论述性文字,材料二、三属于说明性文字。
【
点拨
】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
B
5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偶尔停下来”会有哪些收获。
【
点拨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53
页第
5-7
题。
①可以发现不同的自己;②可以使忙碌
(
周期
)
与休憩
(
周期
)
相结合,让生命更精彩;③可以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④可以成为美的发现者。
(
谈出其中三点即可
)
6
.选出下面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
.当我们行到水穷处时,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坐看云卷云舒。
B
.举螺旋树的例子是从正面论证人如果急于求成,不懂得适当停顿就会根基不稳,难以承受生活的重压。
C
.只有学会劳逸结合,在停中补充体力,才能为今后的行路增添力量。中国的“亭”形象地诠释了这一智慧。
D
.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尽情领略生活的美好。
【
点拨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
7
.请在第
④
段横线上补写一个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
【
点拨
】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示例一:适度的停顿就像歌曲中的副歌,与主歌形成起伏的乐曲变化,使歌曲悦耳动听
示例二:适度的停顿就如绘画中的留白,是对主题的补充和延伸,也是画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