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日知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章。 2.反复诵读,明确作者观点,鉴赏作者论证方法。 3.联系相关名言或事例,深刻理解作者的“经世致用”思想。 一、导入新课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经世":治理世事;"致用"为:尽其所用。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 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 己任"的情怀。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 清初三大儒。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 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其 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2.作品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十七世纪中叶我国知 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 类次成书”的著作。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 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撰写《日 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这说明,《日知录》 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三、朗读正音 滑稽(jī)围剿(jiǎo)奸佞(nìng) 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 畲(shē)族装潢(huáng)潦(lǎo)水 衣裾(jū)摭(zhí)谈剿(chāo)袭 四、朗读探究 (一)第一则 1.朗读感知 2.参考翻译 文须有益于天下(译文)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 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3.问题探究 (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4.拓展材料 (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道:自然之道。垂:示。因:用。意为:自然之道要靠圣人用文章来表明,圣人用文章来阐释自然 的道理。 (2)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意为:文章是道的载体,就好像车是人的载体 一样。如果车不载人,车轮和车扶手装饰得再好也没用。 (3)近日,在江西赣州的高速上,有一装扮时髦、衣着清凉的女子,单手悠闲地驾驶大货 车,还将一只脚架在方向盘附近,看起来十分危险。 该视频被网友发现并举报,民警接到举报后介入调查。经过调查得知,原来该女子不是货车 司机,也没有驾驶货车的相关资格,做出如此行为,纯粹是为了拍视频,博眼球涨点粉丝。 最后,女子受到了民警的严厉批评教育和警告处罚,同时被罚款 250 元,驾驶证被扣除 14 分,还被行政拘留 10 天。而违规借给女子货车的司机,也被罚款了 1000 元。只能说,为 博眼球丢掉底线,会为社会和法律所不容。 (二)第二则 1.朗读感知 2.参考翻译 著书之难(译文)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 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 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 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 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 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3.问题探究 (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 明确: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 明确: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4.拓展材料 贾浅浅《郎朗》: 晴晴喊/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 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文学自由谈》发布文章,痛批诗坛乱象,认为贾浅浅的诗是“回车键分行写作”、“肮脏 恶心的文字”。(三)第三则 1.朗读感知 2.参考翻译 文人之多(译文)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在《符读书城南》中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 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 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 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 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 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 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 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3.问题探究 (1)《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 明确: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应该识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经世致用。 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识经术,通古今”。 (2)本则论证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明确:引用论证。 4.拓展材料 1.唐·孙思邈《大医精诚》: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 知天下无方可用。……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深自 误哉。 2.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 之效捧心也。 意为:苏东坡词之所以好,在于超旷的胸襟,辛弃疾的词之所以好,在于豪放的气度。 如果没有他们二人所具有的心胸和气魄而去仿学他们诗词的写作,就好像是丑女东施效仿美 女西施用手捂住胸口(以为自己学的很美)一样,惹人耻笑。 3.他有文人的优点,对很多人很多事有同情心,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并歌颂生活的美好,但 又有文弱书生的弱点,不敢承担,有感情却不够深情,关键时候容易退缩,等等。 一个学问家,一个文学家,本想文以载道,本想以文救世,却连自己都救不了。或者说, 只救了自己的命,却救不了自己的名。又或许,正是他的文学才华,让他失去了拼命的骨气, 也因此失去了留名的可能。 终究也只能蜷缩在“自己的园地”,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弱书生,从未像鲁迅一样“铮铮铁骨”。 鲁迅可以“树人”,作人却没有能够好好“做人”。 ——“知乎”文章评价周作人 五、拓展识记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纂刻,亦何益哉。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