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2021 年浙江高考国学经典复习:《为政以德》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
一、《为政以德》:P1—P6
【1】
子曰:“为政以德,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注释】
①北辰:北极星。从地球看上去位置固定不变,其他星辰围绕它转动。这里比喻统治者。
②共(gǒng)通“拱”。环抱,环绕。
【参考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2】
子曰:“道①之以政②,齐③之以刑④,民免⑤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⑥。”(2.3)
【注释】
①道(dǎo):通“导”。训导。
②政:法制,禁令。
③齐:整治,整顿。
④刑:刑弱。
⑤免:免罪,免祸。
⑥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参考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董耻心;用道德来
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
【3】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日:“既富矣,又何
加焉?”曰:“教之。”(13.9)
【注释】
①冉有:孔子的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
②仆:驾驭(yù)车马,赶车。
【参考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
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4】
子贡①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②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③?”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
【注释】
①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②必:表假设,如果。
③先:这里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
【参考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
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④而爱人,使民以时⑤。”(1.5)
【注释】
2
①道(dǎo):通“导”。治理。
②千乘(shèng)之国:指国力中等的国家。千乘,一千辆兵车。古时四匹马拉的辆兵车称一乘,国家的
军赋以乘计,拥有车乘的多少,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孔子时代的“千乘之国”已不算诸侯大国。
③敬事: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gǒu)。
④节用:费用,用度。
⑤以时:接时,指不违农时。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kè)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
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
【6】
季氏①将伐颛臾②。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③,曰:“季氏将有事④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⑤尔是过⑥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⑦,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⑧?”
冉有曰:“夫子⑨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⑩有言曰:‘陈力就列⑪,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⑫矣?且
尔言过矣,虎兕⑬出于柙⑭,龟玉⑮毁于椟⑯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⑰颛臾,固而近于费⑱。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优。”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
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⑳。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
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㉑以来㉒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㉓也。”(16.1)
【注释】
①季氏:也称季孙氏。鲁国贵族,世为鲁国正卿,秉持国政。孔子经历了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
子四世。
②颛臾(zhuān yú):春秋时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在今山东费(旧读 bì)县西北。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当时冉(rǎn)有和子路都是季氏家臣,所以来向孔子报告此事。季路,孔子的学
生,过仲,名由,宇子路,又宇季路,国人。
④事:特指战争、祭祀等军国大事。这里指战争。
⑤无乃:表示揣(chuǎi)测、估计。这里表示一种委语气,恐怕。
⑥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
⑦东蒙主:祭祀东蒙的主持者。东蒙,中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因在鲁国东边,故称东蒙。
⑧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何以……为”是文言中的固定格式,表示反问。
⑨夫子:对有大夫以上身份的人的敬称。这里指季氏。
⑩周任:古代的一个史官,有良史之称。
⑪陈力就列:贡献力量,就任职位。
⑫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这里是比喻。家宰对大夫有辅正之责,所以孔子这样说。
⑬虎兕(sì)泛指猛兽。兕,犀牛一类的动物,皮可制甲。
⑭柙(xiá):关野兽的笼子。
⑮龟王:龟甲和玉器。龟甲用于占ト,玉器则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在古代都是贵重之物。
⑯椟(dú):匣(xiá)子。
⑰今夫:用在句子开头,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⑱费(bì):季氏的采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⑲有国有家者:有国者,指诸侯。有家者,指大夫。国,诸侯的封地。家,大夫的封地。
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作“不患贫黄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均”就财
富而言,"寡”“安”就人民而言。下文“均无贫”"和无寡”可证。
㉑文德:指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
㉒来:招来。
3
㉓萧墙之内:指内部。萧墙,门屏,古代宮室中起掩蔽作用的当(dāng)门屏障。孔子预感季氏将会发生
内乱,所以这样说。后来季氏家臣阳货果然一度囚禁了季桓(huán)子。
【参考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进见孔子,说:“季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这个颛臾,从前先代的君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并且
在鲁国疆域之内,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我们那先生要这么做,我们两个臣下都不想这样。”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过这样的话:‘拿出自己的力量去就任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
到危险却不护持,即将跌倒却不搀扶,那么要那搀扶的人干什么用呢?并且你的话也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
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那颛臾城郭坚牢并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攻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疾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托辞的做法。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
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如果能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如果
能和陸就无所谓人少,如果能安定就不会倾(qīng)覆。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
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远方
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策划在国内用兵。我恐怕季孙所应忧虑的不
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
【7】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③也,小子鸣鼓而攻④之可也!”(11.17)
【注释】
①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受封于鲁,为鲁国始祖。
②而求也为之聚敛(liǎn)而附益之:哀公十一年,季康子想按(àn)田亩征(“以田赋”),以加重搜刮,
派冉有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表面未置可否,而私下对冉有表示了反对意见。但季氏没有听从。
③徒:同一类的人。
④攻:批判,指责。
【补充】术业有专攻.(研究)(韩愈《师说》)
【参考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们自己
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
【8】
哀公①问于有若②曰:“年③饥④,用不足,如之何⑤?”有若对日:“盍⑥彻⑦乎?”曰:“二⑧,吾犹
不足,如之何⑨其⑩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⑪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注释】
①哀公:指鲁哀公。公元前 494 一前 469 年在位。
②有若: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鲁国人。
③年:收成。
④饥:年成不好,灾荒。
⑤如之何:对此怎么办。之,指代上文的“年饥,用不足”。“如……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
⑥盍(hé):何不。
⑦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⑧二:指十分之二。
⑨如之何:表示反问。与上文的“如之何”意义有别。
⑩其:与“如知之何”配合使用,加强反问语气。
⑪孰与:这里是“与孰”(跟谁)的意思。孰,疑问代词,做介词”与”的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
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法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
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4
【9】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参考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10】
季康子①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②,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
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③之风,必偃④。”(12.19)
【注释】
①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的正卿(qīng)。“康”是他的号。
②无道:与下句的“有道”都是就番人而言。道,指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
③上:加。
④偃:仆,倒伏。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参考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
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
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11】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①以劝②,如之何?”子曰:“临③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2.20)
【注释】
①忠:对人对事尽心場力。
②劝:努力。
③临:面对。
【参考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应该怎么办?”孔子说:“你对百
姓庄重,百姓对政今就会严肃认真;你对父母孝顺,对幼小慈爱,百姓就会对你尽心竭力;选用优秀的人,
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努力。
【12】
南宫适①问于孔子曰:“羿②善射,奡③荡舟④,俱不得其死⑤然⑥。禹⑦、稷⑧躬稼⑨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⑩人!尚德哉若人!”(14.5)
【注释】
①南宫适(kuò):孔子的学生。南宮,名适,字子容。又称南容。鲁国人。
②羿(yì):又称后羿。传说中夏代有穷部落首领,曾篡(cuàn)夺夏朝君位。因耽于狩(shòu)猎,不理民
事,不久又被其臣寒浞(zhuó)杀死。
③奡(ào):或作“浇”。传说中寒浞的儿子,以力大著称。
④荡舟:覆舟,把船弄翻。这是说奡孔武有力。据《竹书纪年》载,寒浞命浇(奡)率师伐斟鄩,浇把对方的
战船掀翻,灭亡了斟鄩。
⑤不得其死:不能善终。得死,指得以接照自然寿命正常死亡。其,指代上文的羿和奡。
⑥然: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
⑦禹:夏后氏部落领抽。奉舜之命治理洪水,卓(zhuó)有功绩。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其子启建立
夏朝。
⑧稷(jì):后稷。周朝的始。名弃。各于种植,尧、时代曾做农官,教民耕作。
⑨躬稼:亲身从事耕种。
⑩若:指示代词,这。
5
【参考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后羿善于射箭,奡力大翻舟,结果都不得善终。禹、后稷亲身从事耕作,
却都得到天下。”孔子不回答。
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啊!”
【课文解读】
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
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一、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这个问题是汉代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提出来的。学生对此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地静
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
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
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
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
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
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
一致。“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
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
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
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原因就在于此。
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三、此题意在使学生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
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táo)。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
利用本课“拓展资料(四)”的材料,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文言练习】
四、说说下面画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1)民免而无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既来之,则安之
四、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1.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
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
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古代凡不能自觉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
无耻,用今天的眼光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叫无耻,战败逃
跑叫无耻,贪污腐败叫无耻,甚至富贵子弟因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也被视为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
母宗族蒙羞。今天的无耻主要指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2.有事
古今均为词组。区别在于“事”所指范围不同。今天为泛指,可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课文的
6
“事”为特指只指祭祀、战争等军国大事。
3.以为
课文为“以之为”之省,在句子结构中,“以”与“为”不直接发生关系。“以”是介词,把、拿的
意思,与后面的“之”组成介宾结构,作“为”的状语;“为”是动词,做的意思。现代“以为”是词,认
为的意思。
4.既来之,则安之
课文是使动句,“来”和“安”都是使动用法,“之”为代词,指代上文的“远人”。意为把远人招
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代只是借用字面的意思,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句子成了
主动句,“之”字也已经完全虚化,只有填补音节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短文,借助工具书,解释其中“亲”“长”“废”“疾”“货”“身”的意义。
大道①之行也,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④修睦⑤。故人不独亲其亲⑥,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⑦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⑧,女有归⑨。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礼运》)
①大道:指原始共产社会的那些准则。
②天下为公:天下成为公共的。
③与能:荐举能人。与,通“举”。
④讲信:讲求信用。
⑤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
⑥亲其亲:第一个“亲”与下文“子其子”的第一个“子”,都用如动词,“以……为亲”,“以……为
子”。
⑦矜(guān)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⑧分(fèn):职分,职务。
⑨归:出嫁。此指家室。
五、此题意在使学生巩固已学的文言实词,并体会根据工具书确定文中具体词义的方法。
1.亲
指父母。“亲”有泛指、特指二义,泛指指亲属、亲人,包括儿子在内(祁奚“内举不避亲”的故事,
指的就是举荐自己的儿子),特指指父母。此处“亲其亲”与“子其子”相对,当为特指,否则“子其子”
的意思也包含在“亲其亲”之内。
2.长
抚养,使成长。
3.废
身体不能活动或失去作用。
4.疾
病残,残废。“废疾”这里应视为一个词,即今语“残疾”之义。其中,“废”指身体丧失功能,不能活
动,“疾”指身体丧失功能这种病。“疾”单用时也可以指废疾,与一般的病义不同。
5.货
财物。
6.身
自己,自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