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微型写作学习任务—诗歌欣赏札记 写作导引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诗歌欣赏札记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札记指读书时摘记要点、心得或随时记录所闻所见的一种文体。古时称小木简为札, 将文字记在札上,称为札记。题材涉及较广,有学习札记、读书札记、心情札记、随访札 记等等。行文自由,可摘录、评论、抒情、随想;风格简朴精要,不雕饰;篇幅不限,长短皆 可;样式灵活,不拘一格。 诗歌欣赏札记是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安排、节奏处 理、表达技巧和意蕴情感等方面进行揣摩、分析与探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一 般字数较少,为片段式文字或小短文。 (二)写作要求 诗歌欣赏札记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反复诵读,形成感悟 新诗因其意象的新颖、语言的变异、形式的自由、节奏的跳跃等特点,需要我们将自 身投入到诗境之中,反复诵读,吟哦揣摩,借助于知人论世等理论,尝试与诗歌之中的“人” 进行对话,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进而发现“自我”,生发独特的思考,达到心有意而 欲言而觅词的状态。 2.围绕意象,紧扣语言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诗的意象既传承了中国古典传统的因子,又包含着西方 外来的因素,是一种东西方交融的新形象,并且这个形象的背后更能看到“人”本身。在 写作的时候,要紧紧扣住诗歌的语言特点,结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去发现意象丰富的内 涵。 3.选好角度,表达简洁 意象呈现的方式、语言运用的节奏、情感意蕴的表达等都可以作为欣赏的切入点,但 不能面面俱到,角度要集中、深入,表述要概括、简洁,不拖沓冗长。尽量做到言简意丰、 不枝不蔓。 (三)示例引路 “烛”只是一种普通物象,而成为古典诗歌描写对象后,经历代积淀,就被赋予特定 的含义。“红烛”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却别有一番意味,有喜庆热情的色彩,也有赤诚之 意。这温柔之光,抚摸了多少歌台舞榭,演绎出多少温香暖腻的情事!在唐诗里,“烛”化 名“蜡炬”,常常参与宴饮离别、爱情思念;在宋词中多半卷入缱绻柔情、往昔追忆和甜蜜 温馨。 而闻一多《红烛》中“红烛”形象独树一帜,他首先关注在“红”的颜色,且用诗人 吐出的“心”作比,来表达赤诚之心。接着在责问中,显示这样的身躯和灵魂燃烧自己的 意义,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然后,歌颂红烛的责任: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 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即使受到风的阻挠,流着泪也要燃烧。末尾诗人说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在与红烛交流,更是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坚 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甚至牺牲。从全诗看,诗人是将自己与红烛合二为一,尽管是“流 一滴泪,灰一分心”,即使是“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寄寓了诗人献身于祖国的 伟大抱负。 这则札记紧紧扣住“红烛”意象,先对其传统的意味作了简单的梳理,概括出了红烛 在不同诗体中的一般意义上的内涵。接着结合《红烛》这首诗的具体形象,对诗歌中展现 的“红烛”意象进行层层分析,从诗歌的开头切入,中间部分对红烛的歌颂角度及内容有 精要的提炼,特别是对诗歌最后部分的探究,结合了诗人本身的因素,将意象和其背后的 情思糅合在一起。诗歌欣赏不仅仅关注到了意象的特点,更关注到了“人”的存在。札记 语言简洁,表述清晰,对象集中,概括精当。 二 写作任务 (一)任务呈现 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 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 歌?记录一下你的思考,写一则札记。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1) 这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 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等五首诗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围绕“意象”来揣摩作品的意 蕴和情感。你可以选择其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首展开探究,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这些 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揣摩作者的情思,从而激发自我的感悟和思考。在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之后,你可以通过文本细读、查阅资料、比较鉴别和诵读体悟等方法对诗歌意象进行归类、 整理、分析,特别是要结合语境,发现情思附着在意象上的独特方式,深入探究诗歌的情 感和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欣赏通道和方法,形成一则札记。 (二)学生例文 在古典诗文里,“秋”常常用来传达离别的孤寂、凋零的落寞、宦愁羁旅的痛苦、年华 易逝的感伤……写秋而写得色彩绚烂、朝气蓬勃的,古往今来,寥寥可数,毛泽东的《沁 园春·长沙》气象阔大,境界高远,堪称绝唱。同是写秋,为何毛泽东笔下的秋景能独标 高格,独领风骚?答曰:时,地,人也。 青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 船……他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诗人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 水(鱼),还有自然界的万物。“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绘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绿得彻底;“击”摹写出雄鹰一飞冲天,搏击 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词中却展现鱼在水里的自由自在,活现了游鱼的轻 快自如;最后那个“竞”字,点出了千帆竞逐、万类勃发的热闹场面。这七句远近相间,动 静结合。由此作者想到万物如此,人为何不可,为之“怅寥廓”,激发青春激情。于是如屈 原“天问”般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忧国忧 民以及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 【点评】 这则札记围绕湘江秋景,概括了詞中自然万物“阔大”“高远”的特点,并结合作者及 时代,揭示出了青年毛泽东的雄心和胸怀。札记首先从古典之“秋”谈起,运用对比和设 问,彰显本词的高格。主体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面到点,由景而情,全面而深入地分析 了青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特别景象,并发散移情,用屈原类比,身临其境地揣摩 作者的情怀。札记欣赏思路清晰,详略处理得当,手法运用自如,语言表达精练。 第二部分:大作文写作——学写诗歌 一 任务解说 这里的诗歌,特指新诗,是指产生于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在现代白话文基础上,打破 传统诗词格律的束缚,旨在表现新时代内容,形式上灵活自由的一种诗歌样式。本单元五 首诗歌均为抒情诗,且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手法上都运用意象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 (一)新诗的四个特点 我们在学写新诗前,要清楚新诗的四个特点。一是审美的独特性:新诗是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产物,挣脱了数千年的封建桎梏,诗人们将目光聚焦于“人”本身,追求个性的独 立和自我的觉醒。二是意象的新颖性:在中外意象的双重影响下,新诗的意象具有传承和 创新的特点。它既不是对传统意象的完全传承,也不是纯粹的“拿来主义”,而是在两者融 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形象。三是语言的变异性:新诗的语言打破了日常语言的逻辑, 具颠覆性和反常性特点,或运用反讽、象征,或颠倒语序、使用冷僻词等来凸显语言的张 力。四是节奏的跳跃性:相对于传统诗歌,新诗的形式更自由,在押韵、音节停顿、诗句 的分行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探索。 (二)新诗的三个要点 在学写诗歌时,还要掌握三个要点:情感、意象和韵律。 1.激活诗情,先定調 我们可以从“社会”“自然”和“自我”三个角度去寻找诗情。从社会中寻找:要准确 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精神。如《沁园春·长沙》作于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诗中充满了青春时代的毛泽东炽热的情感和豪迈的气概。从自 然中寻找: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的诗意。如闻一多借“红 烛”寄托奉献精神和青春理想;昌耀赋予“峨日朵雪峰”以谦卑和生命力。从自我中寻找: “我”的生活就是海洋,凡是有“我”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我”的理想、青春、 自由;“我”的喜好、忧伤、悲悯;“我”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 动人的光辉。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2.精选意象,为寓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需要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思。这个意象可以是诗人 自己,也可以是诗人以外的物象,具象为人、物件、动作和细节等等。取“象”来自三种 途径。第一种是来自长期的积累和阅读,如古典诗词中蕴含离别之情的“长亭、柳和灞桥” 等意象。第二种是来自于自己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事物,如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图影和回忆 中的对象等,这是最重要的来源。如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 表达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第三种是通过变形的眼镜和听筒,经由联想和想象创 造出来的。这类“象”常常是扭曲的,异形的。如臧克家的《老马》描绘的并不仅仅是一 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 “老马”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象”。 “象”取好了,还要将情思附着在“象”上。常见的有三种方式,即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和缘事抒情。其中的“景”“物”“事”就是象,也就是情感和思想传达的通道。借景 抒情有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等方式,换个角度说,便是以美衬丑,或以丑衬美。 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初我应征不得不 离开家的时候,青青的杨柳依依随风飘动,是以乐景写哀情;现在我能够高高兴兴回到家乡, 纷纷大雪却漫天飞舞,则是以哀景写乐情。今昔对比,景情反衬,感慨万千。托物言志是 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绘,借以表达个人的某种情感和思考。一般是以物衬人,最终二者融 为一体。常用的技法便是象征,如前所述的“老马”。而缘事抒情,类似于起兴,先叙述, 然后引发抒情或思考。如郑愁予的《错误》,借叙游子走过江南,抒发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 最后是升华。包括意义的升华和结构技法的提升。途径有三:一是在关键处点染、开 拓,着一字,而神韵全出,如《沁园春·长沙》中“谁主沉浮”的“主”,表达了毛泽东雄 视天下的凌云壮志;二是点明情思,避免太过晦涩难懂,类似于散文的“卒章显志”;三是强 化主题,前后呼应或反复吟唱,前者显得结构完整,后者则感情热烈,能看到情思动态的 流动过程,闻一多的《红烛》即属后者。 3.韵律优美,需和谐 诗歌是富于音乐性的文学体裁。这种音乐的美来自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合理安排诗歌 的韵律和节奏,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是诗歌写作的关键之一。如郭沫若的《立在 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是协调一致 的。而韵律和节奏需要语言来体现,那么如何锤炼语言呢? 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凝练、含蓄,富于联想和想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开头一 节和最后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 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最后一节,“悄悄的” 则与第一节回环对应,形成循环往复,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不想打扰母校的静谧的情感。诗 人为什么在末节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呢?在这里,“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 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的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 大变化的康桥文化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其次,要注意巧用手法。如冯至《南方的夜》(第一节):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 听燕子给我们讲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 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 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南方的夜的热爱之情,而是将燕子拟人化,借燕子之 口来表达情感。同时,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对“芦苇”意象的营造,描写了南方的 夜的静谧,表达了诗人对南方的夜的热爱之情。 二 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 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注意借鉴本单元诗 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使诗作多一些“诗味”。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全 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四) (二)写作点拨 进入高中,一切是那么地新鲜,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生活,让你一下子充满期 待。“我”的理想、“我”的青春和“我”的奋斗……在新的校园里萌生;“我”的思念、“我” 的迷茫、“我”的忧伤……在独处时潜滋暗长;还有喜怒哀乐,还有如饥似渴,还有……想 到这些,你是不是有一种冲动,那就赶紧用诗意的文字表达并记录此刻的想法吧。请选择 关于青春的内容,然后想方设法运用某种意象来寄托你的这份情思,用一首抒情诗来呈现 你内心最真的感受。 (三)例文展示 清晨,我遇見一只小鸟 清晨,我遇见一只小鸟 它在对面人家的屋顶,朝我张望 我不知道它从哪里飞来 也不知道它将飞向何方 就这样,我望着它 它望着我 阳光穿过我的头发 也穿过小鸟的翅膀 我们在光线中链接 仿佛无数个昨天和今天 在不知不觉中流淌 我明白 小鸟马上会飞向远方 我明白 时间不会在此刻停留 我明白 心中如果有梦想 哪怕没有翅膀 我也终将学会飞翔 【点评】 诗歌借清晨遇见一只小鸟,表达青春易逝的感慨。设置“我”与“对面人家的屋顶” 上的小鸟相望这一情景,让时光暂时滞留,给“我”以思索和启迪。最后部分,用“我明 白”强调青春就像“小鸟”不停留,来揭示其无情,也显示内心的无奈,从而启发“我” 要早早“学会飞翔”,塑造一个要珍惜青春、愿意为梦想奋斗的坚定的“我”的形象。诗歌 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情景切入,运用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和卒章显志等手法,借物抒情, 生发出对“青春”的感慨。全诗节奏明快,韵律昂扬,充满活力。 (四)拓展活动 1.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结合自己的青春感悟,创作 一首新诗。 2.诗歌内容或主题大致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组内朗读,并评价推荐一个同学参 加班级展示。朗读时,拍照留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