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大学》节选学案
编写者:代方明 审定者:钟凤罗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 “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弄清《大学》 “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第一课时
一、 相关链接:
1、《大学》原为 《礼记》 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 “四书” ,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一般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2、《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经一章提出了 明明德 、 亲民 、 止于至善 三条纲领,又提出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3、《大学》是 修习道德 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 )
2、知止而后有定。 ( )
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
4、见君子而后厌然。 ( )
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
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
7、上老老而民兴孝。 ( )( )
8、上长长而民兴弟。 ( )( )
9、如恶恶臭 ( )( )
10、如好好色 ( )( )
11、此之谓自谦 ( )
1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
12
( 二 )、根据文意,阐释“诚意”:
三、合作探究: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六、评估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躲避 B.物格而后知至 格:探究
C.其机如此 机:机遇 D.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然:讨厌的样子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上恤孤而民不倍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D.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 毋自欺也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孝者,所以事君也。
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尧、舜帅天下以仁
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知至而后意诚
B.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D.故治国在齐其家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5.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 )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其所令反其所好
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5.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 )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其所令反其所好
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12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 相关链接
名人名言集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 克雷洛夫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 —— 克雷洛夫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 冈察尔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你能做的最大的社会公益,根本不关钱的事,只需要管好你自己,照顾好家人,对他人微笑
二、自主学习
说说下列词语的含义
修:修身 齐:齐家
治:治国 平:平天下
致其知: 格物:
三、 合作探究:
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3. 为何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有何重要意义?如今我们又该如何“修身”?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12
六、评估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D.孝者,所以事君也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全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④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⑤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 ⑥上老老而民兴孝
⑦上长长而民兴弟 ⑧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⑨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A.①②③ B.②⑤⑨ C.④⑥⑦ D.③⑦⑧
3.下列有关课文中节选内容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学》是修身治人的儒家规则,它建议人之追求与建屋相似,须先打好基础,才能按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完成个人追求。
B.《大学》中提倡“君子必先慎其独也”,指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容易犯错误,做人必须表里如一,所以应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才算是君子之行。
C.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4.句子翻译题
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5分)
⑵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5分)
5.下列有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学后反思
《中庸》节选学案
编写者:代方明 审定者:钟凤罗
教学目标
12
1、掌握“鲜”“与”“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
一、相关链接:
1、 《中庸》原是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 ”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 ”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自主学习
1、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中和的含义是什么? 原则有哪些?
2、解释画横线的字词:
(1)天命之谓性:
(2)率性之谓道:
(3)力行近乎仁:
(4)莫见乎隐(xian):
(5)柔远人也:
(6)行之弗笃,弗措也:
(7)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8)致中和:
三、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生活中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你能说说它的具体表现吗?你认为这是不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附:好好先生
12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六、评估训练
(一).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命之谓性 性:本性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 中: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注释】
①鲜:少,不多。
2、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3、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
12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 相关链接
《中庸》名言积累
1、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 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二、自主学习
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 “和”。
三、合作探究:
1.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2、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12
学完本课,联系总理温家宝的话,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六、评估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
1、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0章)
【注释】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报复。(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8)矫:坚强的样子。 (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2、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
【注释】
(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学后反思
《大学》节选学案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
12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使彰明 )( 美好的 )
2、知止而后有定。 ( 确定的目标 )
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一切 )
4、见君子而后厌然。 ( 遮掩 )
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显明 )
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偏颇,活译为过分 )
7、上老老而民兴孝。 ( 尊敬 )( 老人 )
8、上长长而民兴弟。 ( 尊敬 )( 长辈 )
9、如恶恶臭 ( 厌恶 )( 不好的 )
10、如好好色 ( 喜爱 )( 美丽的 )
11、此之谓自谦 ( 满足 )
1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使谨慎 )
( 二 )、根据文意,阐释“诚意”:
参考答案:
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
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
三、合作探究: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
参考答案: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修身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六、评估训练
1.B(A“辟”意为“偏向”,C“机”应为“作用”之意,D“厌然”应为“掩盖、掩藏的样子”)
2.D(A“倍”通“背”,B“谦”通“慊”,C“亲”通“新”)
12
3.C(A宾语前置,B判断句,C判断句/状语后置句,D无特殊句式)4.C(A使……真诚/真诚,B喜好,喜欢/美好的,C根本,D治理/太平,安定)
5.B(A句中表停顿助词/……的人,B所字短语,C这/则,就,D兼词“之于”)
第二课时
二、自主学习
格物:研究万事万物。说说下列词语的含义
修:修身,加强自身修养。齐: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治国,治理好国家。平: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格物:研究事物的规律
三、合作探究:
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略
2.《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3. 为何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有何重要意义?如今我们又该如何“修身”?
略
六、评估训练
1.C2.B3.A
4.⑴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⑵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不会违背。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5.B
《中庸》节选学案 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
1、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中和的含义是什么? 原则有哪些?
中庸之道的含义是适当、平衡、和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主要原则(1) 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
2、解释画横线的字词:
略
三、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12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生活中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你能说说它的具体表现吗?你认为这是不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六、评估训练
(一)答案:B (二).答案:A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2、【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读解】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3、【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第二课时
1. 自主学习
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 “和”。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衷共济(事业)和气生财(生意)政通人和(政治)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三、合作探究:
1.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12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和而不同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
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2、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六、评估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
1、【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2、【译文】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3、【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