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粤教版 / 必修3 /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 17 宋词四首 / 粤教版必修三《宋词四首》教案1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宋词四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相关内容和宋词的流派;了解词人柳永、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代 表及各自的风格特征。‎ ‎2、  背诵这四首词,感受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不同风格特征。‎ ‎3、  掌握《雨霖铃》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够赏析名句。‎ ‎4、  体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反映出来的豪放性特征。‎ ‎5、  掌握《声声慢》词中意象的特定含义和叠字连用所渗透出的感情。‎ ‎6、体会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的写作手法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                                    雨霖铃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创作背景】‎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此词是词人从汴京南下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之作。‎ ‎【赏析】‎ 师:刚才我们说过,柳永的词多是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那么,本词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什么呢?‎ 生:离愁别恨。‎ 师:对,离愁别恨。离愁别恨就是写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绪。本词写离情,那么,从具体来看,它分别写了哪几个场面,如何抒发离情,现在我们先看上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分别的哪些信息呢?‎ 生: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 师:对,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那么,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征?对感情的抒发有什么作用呢?‎ 生:“凄切”突出环境的凄凉冷落,“长亭”在唐宋时期被看作离别地点的通称,说明词人在寒蝉凄切声中要离别。“骤雨初歇”,一场大雨,也许会为一对恋人赢得一点时间,继续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然而,雨停了,船家催行了,此时,恋人不愿离别而不得不离别。“歇”字说明了离别在即的紧迫。所以这些景物描写突出了离别环境的凄凉冷落,渲染了离别时的悲伤气氛,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造就了离别的情调和气氛。‎ 师:“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两人本来难舍难分,留恋不已,偏偏又“催发”,从“留恋”这一主观感受与“催发”这一客观形势的矛盾冲突中,使别情达到了高潮。这前面两句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就要分别了,作者怎样写分别时的情况?‎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只是一个镜头,写得很简洁,称为“白描”的手法。接下来,“念”是想到的意思,那么,念字后面的景物描写,跟前面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呢?‎ 生:①景象阔大,比较有气势。②感情仍是饱含愁绪的,“烟波”说明作者前途渺茫,“暮霭沉沉”与作者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天辽阔,含有虽空阔辽远,却没有他容身之处的意思。③此处写的景是想象的,是虚写。说明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虚实结合。‎ 师:后面这两句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由上阙分别时的时间、地点、环境、情态来看,整体上来说,是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题,“更那堪”推进一层,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偏又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更加忧伤。注意此句在结构上的意义:长调的过渡最不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粘”。这首词上片的“念去去”句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既不“全脱”又不“明粘”。下片开头“多情”句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接下来是写景,写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与上阙的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写了杨柳、风、残月。这些景物是虚写,是设想次日酒醒后的景况。‎ 师:这一句是千古名句,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要写杨柳、风、残月而不写其他的景物呢?‎ 生: 这些景物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它们都与离别有关,都表示离别。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关于风,如“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 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别后的景况,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着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从下阙的整个内容来看,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相思。‎ ‎【小结】‎ 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缠绵的离情之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导入语】‎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前面我们领略到了柳永的温婉缠绵,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体会苏轼的豪迈奔放。‎ ‎【写作背景介绍】‎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抱负。‎ ‎【赏析】‎ 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不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杰出英雄人物。 ‎ ‎    明确:“大江”和“浪”是两个比喻,不能简单解释为长江和波浪,它们比喻“时光”,即“历史的长河”。这句意思是说“千百年来,许多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都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变得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水比喻时光的例子呢?‎ 明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突出了空间的广阔。那么,千古呢?又突出了什么?‎ 明确:时间的无垠。‎ 师:因此这一句一开始就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时间中,长江浩荡,广阔无垠,往昔风流人物也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这两句似乎很熟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两个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 ‎    明确:“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像化为“三国”,“风流人物”具像化为“周郎”。 ‎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 ‎    明确: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请同学们看课后注释①。‎ 明确:在湖北蒲圻。‎ 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明确: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名吗?不闻名。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 ‎    明确:“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驚”的意义,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师: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明确:“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 ‎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 ‎    明确: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做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明确:“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也就是美女陪衬英雄。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哪四个字?‎ 明确:雄姿英发。‎ 师:“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 明确: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 ‎    明确:既能文,又能武。‎ 师: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一个真正的男人就应该像周瑜那样有很多面,七匹狼男装就这样说了:男人不止一面,有英雄面,童心面,领导面,温柔面等。在座的男生们,今天,你们要秀哪一面呢?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 ‎    明确: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 师:回顾历史,回到现实,作者却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他笑,笑的是什么呢?‎ 明确:笑自己老大无成,居然与周瑜相提并论。‎ 师:周瑜那么年轻就建功立业了,使作者联想到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感慨万分。于是悲从中来,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 ‎                             声声慢 ‎【导入语】‎ 在中国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她的杰作《声声慢》。‎ ‎【李清照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她与丈夫都喜好读书。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从山东流亡到建康,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后来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即李清照47岁时,丈夫病死建康。在旧时代,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了丈夫,就可以说完全孤弱无依了。因此,她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优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 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瑞脑:香料 金兽:香炉 纱厨:纱帐”。‎ ‎【写作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 ‎【赏析】‎ 师: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非常有名,不仅在国内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还流传到国外,被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为《绝望》。在我板书这首诗时,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诵读两遍。‎ ‎                          绝望            (法)克洛岱 ‎                      呼唤!呼唤! ‎ ‎                      乞求!乞求!‎ ‎                      等待!等待!‎ ‎                      梦!梦!梦!‎ ‎                      哭!哭!哭!‎ ‎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                     仍然!仍然!‎ ‎                   永远!永远!永远!‎ ‎                       心!心!‎ ‎                     存在!存在!‎ ‎               死!死!死!死!‎ ‎    师:请大家齐读一下。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    生:痛苦,绝望,悲伤,忧愁,寂寞。‎ ‎    师: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 生:《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 ‎ 师: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而到了情感最深最浓的时候,也可以极明确、极直接地表达。《声声慢》里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愁(痛苦、绝望),这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那么本词哪一句直接表现了词人的愁绪呢?词眼是哪一个呢?‎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 师:那么那首词里是不是只有末句才有愁绪呢?‎ 生:不是的,从一开始就有愁绪了。‎ 师:那么,前面是怎样写愁绪的呢?刚才我们说到,《声声慢》和《绝望》最大的不同就是《声声慢》抒情委婉含蓄,那么,它的委婉含蓄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生:通过一些表示愁绪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师:那么,有哪些意象呢?请同学们找出来,这些意象是怎样体现出愁绪的?‎ ‎①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两盏白酒还说是淡酒,莫非她是李白在世,酒仙第二?为什么她认为酒很淡?‎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看来此时酒是浇不了李清照心中的愁了。正像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啊。前期的愁是一种年轻贵族的闲愁,闲愁不痛。前后对比,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 ‎②晚风:怎样理解“晚来风急”?它渲染了什么气氛?‎ 明确:晚风急,说明风劲、风猛,给人一种非常凄寒的感觉。‎ ‎③过雁:为何说是旧相识?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也写到雁?为何是“正伤心”?‎ 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而李清照也是由北方人流寓南方,所以说是旧时相识,这里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大雁是从北方飞来的,是从她故乡的方向飞来的,看见大雁,很自然的就会想起故乡)。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本来就正在伤心之中,偏偏“旧时相识”在异地相逢,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 ‎④黄花:黄花是什么花?写黄花要表现什么?‎ 明确:菊花,菊花憔悴得很,就好像她自己一样。她在《醉花阴》里曾写过“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有谁堪摘”我们可以推想,以前她和丈夫或亲人是曾经共赏过菊花的,而现在黄花都憔悴了,还是无人与自己摘花共赏,这里表现的是孤独、忧伤。‎ ‎⑤梧桐细雨: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着什么?‎ 明确:“梧桐雨”是一个引发愁思的事物,点点滴滴,虽然细碎却始终不断,落在梧桐树叶上,也深深打在词人的心上。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小结:作者选取的“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文化底蕴都非常的丰厚,表现愁绪都特别的典型。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她的愁绪具体化,形象化了,比之克洛岱声嘶力竭的呐喊,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更美的艺术享受。‎ 师:这首词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别,是哪一句呢?‎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寻寻觅觅,诗人在寻什么?联系我们前面介绍的她晚年的生活状态思考一下。‎ 生:她在寻找年轻时的美好生活和精神的支柱。因为她晚年境遇非常凄惨,国破家亡,丈夫死了,独自寡居,大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也丢失了。‎ 师:那么,她寻觅到了吗?‎ 生:没有。‎ 师:她不但没有收获,反而更觉得周围冷清,这是她寻觅的结果。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呢?又是写她的什么?‎ 生:是她心里的感受,觉得自己非常凄惨悲伤。‎ 师:所以这三句依次写动作、结果、感受,词人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东张西望,要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感受,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同时与末句呼应。由此可见,本词开篇就见愁,结尾又点愁,愁绪满溢于全词的字里行间。可以说,愁这份情感,从古至今,诗人们在不断体味它,他们运用夸张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李煜将愁变成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愁已经物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ɡ舟,载不动许多愁,董解元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到了王实甫,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子上(《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导入语】                                                 ‎ 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说过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之祖,和他齐名的另一位豪放派词人是辛弃疾,合称“苏辛”。而且在本课所选的四首宋词中,我们学习了两首婉约派的词作,一首豪放派的词作,现在再学习一首另一位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和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晚年曾任知镇江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之冠,留存六百余首。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后来,宰相韩侂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辛弃疾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对他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并且贬他为镇江知府。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赏析】‎ 师:本词与其他词作相比,在写法上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生:用典。‎ 师:那么,什么叫用典呢?它有什么好处?‎ 明确: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事物,典故在诗文中会启迪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它总是蕴涵着很深沉的文化内容,它的背后,常常牵涉着一股深沉的底蕴——深情的,或者哀惋的,或者壮烈的,或者凄惨的故事。使用典故必然地将唤起词人与典故蕴涵相应的感情的共鸣,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从而更能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人效果。‎ 师:本词用了几个典故?词人运用这些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①孙权: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表达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他们昏庸无能的讽刺。‎ ‎②刘裕:向往刘裕的英雄业绩,慨叹南宋政府苟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明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 ‎③刘义隆:借古讽今,讽刺统治者急于战功而导致失败,也含有委婉劝阻的作用,暗指伐金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否则重蹈前人覆辙。‎ ‎④佛狸祠:表达了对统治者长期“和戎”媚敌的不满,流露出自己的隐忧——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果不迅速谋求恢复,沦陷区人民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 ‎⑤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忠。但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小结】‎ 这首词追怀了英雄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对苟安偷生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又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侂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词中多用典故,所有选用的典故,都和词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贴切自然,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含蓄深刻,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