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王安石
伤仲永
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
12
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
15
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
4
岁时学会了
400
多汉字,
13
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
2
岁时就掌握了
1000
多个汉字,
4
岁念书,
13
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
17
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1.
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
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
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
学习目标
:
一、作家作品简介
1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
王临川集
》
、
《
王文公集
》
等。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
唐代
的
韩愈、柳宗元
和
宋代
的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
是
哀伤、叹惜
的意思,是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
。
3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
《
临川先生集
》
,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
5
岁到
20
岁才能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住。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隶( ) 谒( )
邑(
)
称(
) 泯( ) 矣( )
焉( ) 扳( )
lì
yè
yì
chèn
m
ǐ
n
y
ǐ
y
ā
n
p
ā
n
三、
注意下列语句的
停顿
1
、
仲永
/
生五年
2
、
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
3
、
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
、
自是
/
指物作诗
/
立就,其文理
/
皆有
/
可观者。
5
、
传
/
一乡秀才
/
观之
6
、
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7
、
余闻之也
/
久
8
、
其
/
受之天也,贤于材人
/
远矣
才艺展示
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掌
握节奏,把握语气。
1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父
利其
然也。
3
、不能称前时之闻。
4
、泯
然
众人矣。
——
愤怒语气
——
惊叹语气
——
遗憾语气
——
痛心语气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朗读检查
金溪民方仲永,世
隶
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
识书具,忽啼
求
之
。父
异
焉
,借旁近
与
之
,
即
书
诗四句,并自
为
其名。其诗
以
养父母、收族
为
意
,传一乡秀才
观
之。自
是
指物作诗
立
就
,其
文理
皆
有可观者。邑人
奇
之
,
稍稍
宾客
其父,
或
以
钱币
乞
之
。父
利
其
然
也,
日
扳
仲永
环
谒
于
邑人
,不
使
学
。
余
闻
之
也久。明道中,
从
先人
还
家,
于
舅家见
之
,十二三矣。
令
作诗,不能
称
前时
之
闻
。又七年,
还
自扬州,
复
到舅家,问
焉
,曰“
泯
然
众人
矣”
伤 仲 永
——
王安石
给
不曾,从来没有
索要
对
…
感到惊异
他
立即,马上
这,那
指代文具
写
作,写
用
作为
主旨
看
文采
此,这
立刻,马上
完成
思想
都
认为
…
惊异
这件事
纷纷
把
…
当成宾客
有的人
用,拿
求,索取
它
认为
…
有利
这样
每天
牵,拉
到处
拜访
对,到
乡人
让
学习
我
听说
这件事
跟从
回
他
在
让
符合
助词“的”
名声
回家
再一次
消失
这件事
…
的样子
一般的人
隶属,附属
四、注意下列
实词
的理解
1
伤
仲永
2
世
隶
耕
3
养
父母
4
自是指物作诗
立就
5
传
一乡
秀才观之
6
或
以钱币乞之
7
邑人
奇之
8
从
先还家
9
前时
之
闻
10
泯然
众人矣
11
卒
之为
众
人
12
如此之
贤
也
13
且
为众人
14
固
众人
伤
: 哀伤、叹惜
隶
: 属于
养
:赡养
立就
: 立刻完成
一乡
: 全乡
或
: 有的人
邑人
:同县的人
从
: 跟从
闻
:听到的名声
泯然
: 完全
卒
: 最终
众
:普通
贤
:
(
有
)
才能
且
: 尚且
固
: 本来
五
、
需要理解
活用
的字词
2
、
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
、邑人
奇
之
4
、稍稍
宾客
其父
5
、父
利
其然也
1
、即
书
诗四句
书
:
名词
活用为
动词
,
写
日
:
名词
作
状语
,
每天
奇
:
形容词
作
动词
,
对
…
感到惊奇
宾客
:
名词
作
动词
,
把
……
当宾客对待
利
:
名词
作
动词
,
认为
……
有利
六、理解下列句式
⒈“不使学”
⒉“还自扬州”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
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
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
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翻译课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
尝
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
焉
,借旁近与之,即
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
曾
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
此
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
写
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
指物作诗立
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
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
或
以钱币乞
之
。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
,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
完成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
对
他
感到惊奇
,渐渐地
把
他的父亲
当作宾客
,
有的人
还花钱求
仲永题诗
。
父
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
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
拜访
同县的人,不让
(他)
学习。
余闻
之
也久。
明道中,
从
先人还家,于舅家见
之
,十二三矣。
我听到
这件事
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
跟从
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
他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
之
闻。
又七年,
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
也。
其受之天也,贤
于
材人远矣。
卒之
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
比
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
最终
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且
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尚且
要成为平凡的人;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
本来
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常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常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比较下面各组加点词的用法
之
于
然
余闻之也久( )
借旁近与之(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定华、王之优劣( )
何以谓之“文也”( )
是以谓之“文也”( )
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或以钱币乞之( )
环谒于邑人( )
于舅家见之( )
何有于我哉( )
余闻之也久( )
奇闻趣事( )
称前时之闻( )
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并自为其名( )
这个故事
代词,他
助词,的
助词,的
凭借
因为
根据
用,拿
对于
到
在
听说
名声
事件
… …
的样子
这样
从
自己
以
闻
自
父
异
焉( )
邑人
奇
之( )
稍稍
宾客
其父( )
父
利
其然也( )
比较下面着色的字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
或
以钱币乞之 古义:
今义:
⑵
泯然
众人
矣 古义:
今义:
⑶
本
所以
疑 古义:
今义:
⑷宁
可以
急相弃邪 古义:
今义: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不
耻
下问( )
有的,有的人
表示选择的关联词
一般的人
许多人
……
的原因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可以因为
表示肯定的能愿动词
对
……
感到惊异
认为
……
有利
把
……
当成宾客对待
认为
……
不寻常
认为
……
羞耻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 段?
2.
方仲永最后变得“泯然众人”的 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
两分钟
后回答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分析本文
第一阶段
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
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三阶段
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
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
、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
闻
”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
真实可信
。
2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
见
”的形式。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
、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
闻
”的形式。
1
、课文
详
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
2
、后两个阶段
略
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
突出
了“伤”这一
主题
。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那么仲永
为什么
会“泯然众人矣”?
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明确
:
“
世隶耕
”,
点明了其家庭背景,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
(2)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
明确:
父亲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使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父亲是
贪图小利
,
目光短浅
,
愚昧无知
。
(1)
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
哀伤、惋惜
试分析“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2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3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
联系
?
重点
在哪一部分?
明确:
本文采用了
借事说理
的写法,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重点
是在
第二部分的议论
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
不使学。
归纳本文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
天才
的名言。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
鲁迅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
鲁迅
《
未有天才之前
》
扩展 迁移
☆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
——
高尔基
☆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
——
毛泽东
赠 言
☆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
歌德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
爱迪生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
爱因斯坦
赠 言
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
——
(请你续写)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天才就是入谜
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
未尝
识书具( )自是指物作诗
立
就
( )
即
书
诗四句( )日扳仲永
环
谒
于邑人( )
余
闻
之也久( )其
文理
皆
有可观者( )
从
先人
还
家( )不能
称
前时之
闻
( )
或
以钱币
乞
之( )
世
隶
耕( )
曰“
泯
然
众人矣”( )忽啼
求
之( )
复
到舅家( )并自
为
其名( )问
焉
( )
当堂训练
1
、理解下边加色的字词
从来没有
立刻
完成
当即
书写
四处
拜访
我
听说
道理
文采
都
跟从
回
符合
名声
有的人
索取
隶属
消失
… …
的样子
索要
世代
再一次
题写
这件事
比较下面各组加点词的用法
之 以
于 闻
然 自
余闻之也久( )
借旁近与之(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定华、王之优劣( )
何以谓之“文也”( )
是以谓之“文也”( )
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或以钱币乞之( )
环谒于邑人( )
于舅家见之( )
何有于我哉( )
余闻之也久( )
奇闻趣事( )
称前时之闻( )
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并自为其名( )
这个故事
代词,他
助词,的
助词,的
凭借
因为
根据
用,拿
对于
到
在
听说
名声
事件
… …
的样子
这样
从
自己
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
简练
而
精当
。“
啼
”、“
忽
”、“
立
”三个词使
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
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议论部分更是
言简意赅
。
试从文中找出更多的例子说明
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分析“父
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
环谒
邑人,
不使学
”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利”
:
“环谒”
:
“不使学”
:
1.
完成课后练习
2.
背诵
《
伤仲永
》
布置作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