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佛
语
:人生有七大苦,戴望舒的《雨巷》体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
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写作背景介绍
1920
年
,
徐志摩远渡重洋
,
从美国到英国就读于伦敦剑桥大学
,
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
,
随意选科听课
,
并且在这里他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1928
年他重到英国,在他再次要离开伦敦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走近作者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
仁
、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徐 志 摩
徐志摩(
1896—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
新月派代表诗人
,与闻一多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 。
著有诗集
《
志摩的诗
》
,
《
翡冷翠的一夜
》
、
《
猛虎集
》
等
。
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
张幼仪
成婚,
1918
年赴美留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
林徽音
,
并于
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为主要成员。
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
陆小曼
并相恋,
1926
年
10
月,与陆小曼结婚。
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前期理论: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
——
林徽音。
我
将
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
徐志摩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徐志摩
《
吸烟与文化
》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徐志摩
与徐志摩相关的三个女子
张幼仪
林徽音
陆小曼
徐志摩与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
音
更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林徽
音
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
音
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
姻
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
音
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林徽音
陆小曼
1926
年与徐志摩结婚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
56
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立业,她这才与邻居医生结婚。
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林徽音:志摩遇难之时,她和丈夫梁思成用碧绿的铁树叶亲手编制了花圈,梁思成还从志摩遇难的飞机残骸上拾来一块木板,林徽因将它常年挂在她的居室,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陆小曼:志摩死后,小曼素服终身。她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
1933
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努力习画,终生不辍。
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走近康桥
康桥
cambridge
,即剑桥,邻近 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
.
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
.1928
年
,
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
.
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
,
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
,
徜徉于昔日的校园
,
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
.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
唤醒了他的诗情
,
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
《
再别康桥
》.
1.
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
,
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
.
2.
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
.
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
3.
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
经典诵读
诗歌解析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为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确使人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在这里诗人运用借代,“西天的云彩。”指康桥美好的一切。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三个:“轻轻的”创造了轻盈而柔和的气氛,营造出宁静而缠绵的氛围
,
所以这幅图画就有一种“不舍之美。”
诗人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在我的心头荡漾”,
浸透着诗人的刻骨铭心的幸福。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
心做
一条水草
!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
用
拟人
手法
,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
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在这里诗人把清泉比成虹。 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作者昔日的梦想,被揉碎在浮躁间,但没有消失,它沉淀在这里,犹如彩虹般美丽。透过眼前的美景,可以品味出诗人内心深处的些微苦涩与惆怅。所以这是“绚烂之美。”
寻梦
?
撑一
支长
篙
,
向青
草更青
处漫
溯
,
满
载一
船星辉
,
在星辉斑斓
里放
歌
.
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从夕阳一直到了星辉斑斓,可见作者在康桥停留的时间之长,这也说明作者不愿意离别康桥了。诗人在星辉斑斓里歌唱,“星辉”给人感觉就是浪漫,徐志摩在剑桥学习期间,不仅这里
的景色令诗人醉,还有一段
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
铭心。在这期间,他有幸结
识并一见倾心地爱上 了活
泼美丽的中国少 女林徽
音,他们俩在此留 下了太
多 太多的美好回忆了。诗
人此时又想起以往的难忘
的恋情了,又想起心爱 的
她了,这 个就是“浪漫之美。
但我不能放歌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夏虫也为我沉默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作者突然从梦中回到现实,意识到今天就要离开康桥了。心情顿时为
之沉默。离绪重重,他不能放歌了,只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一切都寂然了。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别离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康桥的欢乐笑语,都将使人的离去而寂寞。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这是一幅沉默之美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一泓闪亮映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
——
那是拜伦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沉淀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在这首诗里,没有了人与人分别时的“执手相看泪眼,少了份嘈杂,多了份淡定。景物本无情,可遇到多情的人儿,无情的景物也有了感情。天边的云彩也似有留人之意,却始终留不住作者离去的脚步,只能眼睁睁看他离开,无尽的离别之情尽在这云彩中显现。景已如此,人何以堪?”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
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
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
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
彩”,加上两个“悄悄”表
露诗人不愿
惊
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1
难舍难分
2
欢喜和眷恋
3
更加欢喜和眷恋
4
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5
感情达到高潮
6
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
7
悄悄作别
挥手作别云彩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青草水底招摇图
榆阴浮藻清潭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黄昏夏虫沉默图
招手惜别云彩图
诗歌情感
主要抒发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艺术欣赏
徐志摩尊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
音乐美
(
音节
)
、
建筑美
(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
,
绘画美
(
词藻
)
,在
《
再别康桥
》
一诗中,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音乐美
——
节奏轻快
韵律柔和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1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
、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
2
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建筑美
——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全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绘画美
——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
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等。其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等。其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再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