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传统节日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理解今天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方法 寄宿制学校,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有限,所以本课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在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待以后反馈成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条件的话,展示视频资料【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关于节日的相关素材】‎ 新闻背景,韩国抢注了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警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很多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的节日习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问题一:你知道那些传统节日?‎ 学生回答: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问题二:你知道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吗?‎ 学生回答,春 节(一月一日) ‎ 元宵节(一月十五日) ‎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 端午节(五月初五) ‎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给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春 节(一月一日) ‎ 元宵节(一月十五日) ‎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 端午节(五月初五) ‎ 七夕节(七月初七) ‎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重阳节(九月九日) ‎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腊八节(腊月初八) ‎ 除 夕(腊月的最后一天)‎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古达节日 问题: 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 让学生先回答,适当表扬和鼓励。‎ 教师讲解,节日来源于古代农业活动和宗教信仰。并举例说明 教师讲解: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时间、习俗、和起源,并以相对应古诗词,加深学生的印象。‎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时间: 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起源: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春节诗词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节 时间: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习俗:猜灯谜、吃元宵、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等 起源: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诗词:‎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清明节 时间: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起源: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春秋时,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宋元时,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 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诗词:‎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中秋节 时间: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名中秋。‎ 习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 诗词:‎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一些其它节日,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 教师讲解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2、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3、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三、课堂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礼 团圆 孝 和谐 智 仁 义 教学反思 在本节活动课中,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各个小组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汇报了活动成果,并结合老师的小结与启发,师生共同完成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文化内涵的探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充分地提高了学生的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沟通表达的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洋节”和“土节”的对比,学生体验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