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地图第一节地图的三要素第1课时地图的方向课题地图的方向课型新授课时1学习目标1.知道地图的三要素,学会绘制简单平面图。2.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重难点1、知道地图的三要素,学会绘制简单平面图。2、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教具学具:大、小地球仪,插图,地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板书设计提纲第二单元地图第一节地图的三要素第1课时地图的方向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地图的语言地图上的方向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定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法经纬向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一、复习提问:经线和纬线的指示方向二、导入新授导入:您能画一幅学校的图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学校吗?指导学生画一幅学校平面图,小结学生的作业,展示一副校园平面略图,导入: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场所?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看分布在操场的什么方向?我们今天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第一节地图的三要素1、教师展示学习目标。2、教师说明重难点。(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二)、新课教学:(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6页,提问:1、地图的三要素指的是什么?小结: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三要素,也是地图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地图,要读懂地图,就要理解三要素的含义,利用三要素和地图对话。第1课时地图上的方向指导学生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思考,个别回答参考课本P26图2—1—1“校园平面图”个别学生朗读目标自主学习:学习课文(以助学为纲,完成学案,同位互查)(5分钟)学生读课文,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并标识读课文第26页文字以及图2-1-5“地
教师小结:地图上的方向的判定方法:1、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无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2、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来定方向,一般指向标指向北方;3、在经纬网地图上,应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指导学生读课本第27页,读图2-1-3,图2-1-4,图2-1-5,完成读图题据学生回答补充讲解: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做指向标的平行线;画垂线,标注方向,来确定位置关系。2、河流流向:一般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指向是河流的流向。3、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是正南正北的关系;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是正东正西的关系。如果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其一点取在经纬线的交叉点上,观察另一点的相对方位。(画图分析)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当堂识记同位合作完成活动的题题目要求个别学生展示回答个别展示
强调1、无论经线多么弯曲.永远指示南北方向.无论纬线多么弯曲.永远指示东西方向,例: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为例:判断右图中A在B的什么方向?步骤:①先确定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依据上图中自转方向的箭头可知中心是北极,在中心点处用(符号)表示出来。②确定经线、纬线,标出方向。在图中B点沿着经线标出南北方向,沿着纬线标出东两方向。③判断:A在B的东南方向。1、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垂直方向为东西方向,方法:指向标平移法步骤:①将指向标平移到B点。②据指向标判断并标出B点的四个基本方向。③即可判断出A在B的西北方向。指导学生读教材第28页,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你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写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并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小结: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怎样学会运用地图很重要。(三)师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板书:以板书为纲,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内容 阅读课本P28“野外辨别方向”,了解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回顾知识当堂达标
(四)、反馈达标一、选择: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正确的是CA.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先找指向标,然后定方向C.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之分D.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肯定会有东西之分2.一位建筑师想建造一座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的房子,只能建在CA.北极点B.赤道和0°经线的交叉点上C.南极点D.赤道和180°经线的交叉点上3.在地图上,与指向标箭头相反的方向是BA.北方B.南方C.东方D.西方4.在A点(0°,20°W)正西方向的是CA.O°,30°EB.90°S,30°EC.0°,40°WD.10°N,O°5.A、B两地都位于40°s线上,A地经度105°w,B地经度70°w,A地位于B地的BA.正北方B.正西方C.正东方D.正南方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汽车沿公路由左向右行驶,其行驶方向是由西南向东北,出村后再折向东方向。(2)河流大致流向北方。(3)村庄在小河的西方,林地在村庄的东南方。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学校布局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取地理知识,整体的教学效果较好。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获取地理信息,并对地理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本节课还没有带动全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排的几个学生没有融入到活动中学习。,在练习巩固上时间不充分,需要教师提前考虑对策。本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