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一年级(下)语文学案课题:劝学第一学时学习目标: 1、熟练背诵全文;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现象;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一、介绍荀子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这些主张是可取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
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崐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二、题解《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这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基础知识整合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輮有知暴生第二组:给加点字注音木直中绳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须臾跂舆马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螯蛇蟮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劝学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声非加疾也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风雨兴焉功在不舍用心一也
四、思考:整体把握(用原文中的话回答)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论述的学习方法有哪些?五、合作探究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