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张树心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2、知人论诗,理解诗人形象。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2、知人论诗,理解诗人形象。教学难点:用知人论诗的方法,理解诗人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宁静的田园孕育出诗的灵气,壮丽的山川滋养出诗的魂魄。那面对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诗歌我们该如何入手呢?今天通过《归园田居》这首诗,我们来学习一点读诗的方法。一、多种方式熟悉文本。(首先找一位同学来尝试诵读一下?谁来呢?……好,声音洪亮、字正腔圆!老师在这里强调一下重点字词的读音。好,我们齐读一遍吧。)(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律,哪位同学来划分出一下诗歌节奏?)
(……同学们,这种划法可以吗!请同学再一起诵读这首诗,注意停顿和节奏。)课前的预习作业,要求同学们根据导学案,以小组为单位,搜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并尝试翻译诗歌,现在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小组成果呢?非常好,还有其他组的同学吗?哪组同学来翻译一下诗歌?二、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1、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书上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诗句。(通过翻译,我们基本理解了诗歌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再回到诗歌中,勾画出诗歌重点描绘的景物,哪位同学尝试一下?(……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结合自己的翻译,发挥想象,使用恰当的词语对景物进行描绘,使之构成一幅诗意的画面。)2、景物是平谈无奇的,并没有美感。诗人在此劳作,有没有因为农艺不精、杂草丛生而愁苦焦虑呢?没有,……。相反,诗人的情感却是悠然自得,闲适愉悦的。平淡无奇的景物因为诗人心情的愉悦闲适而变得优美、灵动,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写作手法——融情于景。三、知人论诗,理解诗人形象。诗人的心情是愉悦、闲适的,他的耕种劳作是辛苦的,愉悦和辛苦有着如此强烈的反差,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资料想一想,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南山脚下种豆忙,早出晚归露沾裳。天地之间一悠客,不种豆苗种理想。在这首诗里头,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隐士,还看到陶渊明的多重身份,陶渊明还是一位……
(我们不禁要为陶渊明的美好品德要唱一曲赞歌。我们都参加过学校的唱诗,刘冰淋同学为大家伴凑,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现场示范一下。同学们推荐一下吧!……当仁不让!)……集诗情于才情为一身,此处应该有掌声。我们齐唱一遍怎么样?注意红字要拖长声调。使至塞上《归园田居》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我们用知人论诗的读诗方法,了解了陶渊明。现在,让我们步入唐朝,用所学的这两种方法欣赏王维的《使至塞上》。一、首先齐读这首诗。二、小组合作,探究文本。请同学们翻开导学案,思考问题:诗歌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根据前一首诗学到的方法——1、融情于景2、知人论诗,小组合作完成。小结:单车远行伴孤烟,一路孤寂入胡天,落日映出苍茫景,千古丽句留人间。这就是王维,这就是王维的诗,雄浑苍凉之景和幽微复杂之情完美契合,融情于景。我们又用知人论诗的方法,了解了王维。融情于景析内容,知人论诗解形象,这两种方法,希望对同学们今后的诗歌赏析有所帮助。结语:同学们,美丽而经典的诗歌,是我们心头的床前明月光,是我们梦里的花落知多少,是我们恍惚间的山深闻鹧鸪……让我们与诗歌同行,用诗歌丰盈我们的心灵,为我们庸常的生活增添些许诗意吧。最后齐读这两首诗结束本课。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融情于景析内容知人论诗解形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