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书愤》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一、由《示儿》导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二、关于陆游和背景知识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三、鉴赏品味诗歌1.解题:“书”——书写;“书愤”——书写内心的愤懑。2.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大意首联: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怨气如山啊。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又能与诸葛亮相比呢)颔联:记得当年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颈联:想当初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到如今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尾联:我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内容概括:本诗主要写了诗人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诗人当年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二是诗人如今感叹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愈是强烈。4.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写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用六个名词(意象)直接组合,不加任何修饰语,勾勒出了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示例: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示一温庭筠《商山早行》5.“塞上长城”实际上是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典故:《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作用:①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一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②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6.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明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诗人正是以此自勉,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7.诗题为《书愤》,就全诗看,陆游所“愤”之事有哪些?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明确:①空有爱国之情,报国无门之愤;②奸臣当道,佞人作梗,理想落空之愤③有心讨贼,无力回天之愤;④年老垂暮,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愤整首诗歌,虽无一“愤”字,但字字是愤,句句是愤。四、比较阅读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明确:①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表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
③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寓情于景,然后抒发感慨,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问;而《书愤》先回忆自己的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五、艺术特色1、虚实结合。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旬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2、对比:①今昔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自己的抗敌抱负;后两联写现在,抒发诗人岁月蹉跪,壮志未酬的感慨。②与诸葛亮作对比,表现自己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比如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了诸葛亮的典故。六.小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