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语文德育教研室阮成德一、说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第四单元“职业与理想”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作为经典短篇小说,老贝尔曼画藤叶点燃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给人卬象深刻。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学生学课文并不仅仅是要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学会“怎么写”。要贯彻“以能力为木位”、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紧扣阅读教学常用的“读悟用”三个原则处理该文章。这样,课文作为教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在研读对话中能够直接获取的语文知识点;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的人性美;学生能写出相关情景片段。二、说学情条分缕析的微言大义,单纯的讲授,满堂问,以及脱离课文的漫无边际的延伸活动,学生反感。脱离课文的机械的语言训练,学生不喜欢。以课文为平台,以话题(任务)为主线,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和多样化的语用练习,学生愿意参与。学生熟悉小说这一文体,但不善于深入研读和学习借鉴。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欧•亨利的生平概况和小说成就;2、理解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3、理解具体形象的叙写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著名作家的必要了解是学生语文素养重要内容。大作家进行文学创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欧•亨利式结尾作为作者情节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必须理解其效用。文章的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较多,朴实自然,特别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特点。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特别近几年指导学生写文明风采征文后,我感到学生写叙事性的文章时,对具体形象的对话、动
作片段把握不太好,没有认识到具体形象描写片段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学生所需和课文所能的结合点上考虑,我确定了这样的知识目标3。(二)能力目标:1、能结合具体语段分析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2、能结合具体语段展开合理想象,比较准确地描写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能力目标1的确定,我考虑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训练学生审读细读的习惯,克服表层阅读的肤浅认识,能在研读中融于个人的知识储备,经验判断,进行较理性的思考归纳。二是训练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成理的能力。让学生说出一个观点容易,让他们说出为什么有这么一个观点很难。在研读中,让学生自己找根据理由,自己分析剖解文句语段的信息,进而对话交流,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这些是中职生表达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力冃标2的确定,有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经典文章的分析儿成定论,很多问题都是围绕着求证“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进行设计的,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要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得考虑提供学生能真正参与的多样性言语实践。对话,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这里的对话,不是学生简单的回答问题,更多的是师生、生生间就不同的话题(言语任务)进行交流、切磋和实践。我坚持“对话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其次,真正的阅读教学在坚持训练理解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并且可以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一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首先表现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只是在专门的写作课上进行训练,更多的时候应与阅读教学结合,在阅读教学的相应环节进行写作练习,这样既方便又快捷,学生也乐于接受。第三,能围绕人物或主题进行具体细致的写作是中职生语文能力的弱项,强化这方面的练习是叙事性阅读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三)德育目标:1、能为身边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时不灰心,能坚持做下去。琼珊的复活重生,离不开身边人的合力帮助,教育学生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帮助别人,实际可行。年轻的学生做事没耐心,受点挫折就沮丧气馁。琼珊的经历,能让学生学会坚持,学会坚守。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结合具体语段分析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2、能结合具体语段展开合理想象,比较具体准确地表现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语段展开合理想象,比较具体准确地表现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五、说学法、教法、教学手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立足于学情和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运用“研读、对话、分组实践”的方法学习。结合本次课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上主要釆用对话法:突出主体、民主和谐、主动探究;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依读助写、读得细、写得实、理解表达同步。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2课时。以“课文的精要部分学生能学会学够”为标准,综合中职生学习时注意和思维的特点,确定用2课时学习课文。七、说教学过程“整体阅读,抓住精要,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这次课的指导思想。我力求贯彻“任务驱动”、“能力本位”的职教原则,尽量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努力创造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以生活片段和对话片段的感悟、理解为重点,通过点拨、质疑、对话、训练等途径实现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九个环节。(-)导入(2分钟):以“有人说,一个米粒能噎死人;有人说,一根稻草能救活人。这种事到底是真是假,我们不做探讨。今天,我们要探
讨的是一片藤叶救活一个人的故事。一片藤叶救活一个人,怎么回事?”以奇设疑,引学生集思于一片藤叶,收束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将他们的思维集中到阅读内容上来,力求简洁明快。(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同时标注重点字词。朗读能让学生提神、聚神、辨误。语速语调和重点字词的关注和提示,能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能力。重点字词,让学生读自觉标注,能培养学生读书时圈点标注的习惯。(三)概括主要内容一一听我复述故事(8分钟)教师先提示复述要领,让学生筛选组织文木信息有规可循;学生速读,再次感知,强化记忆;学生复述故事,突出个人对故事的个性化介绍,加深文本卬象;学生点评及复述参考,修止、强化学生对故事的印象;便于接下来“情节安排”的对话。(四)欧•亨利式结尾一一故事情节大家谈(14分钟)感受重点讲一讲。学习课文不能面面俱到,要大胆取舍。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更愿意从自己卬象深的方面切入学习。经过再三考虑,我从学生感受较深的一点岀发,设计这一环节。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对话,重点探究谈论“印象深?结尾特别?伏笔?画藤叶的必然偶然?”等。结果一番对话交流,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1、德育目标2和教学重点2得以实现。(五)走近欧•亨利(5分钟)将作者介绍安排在这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由小说结尾命名的来历引出对他生平经历的介绍,自然易记。介绍时,突出作者人生经历的丰富曲折和艺术创作的风格,让学生明白生活经历对写作主题与写作风格的影响。这样,在阅读经典课文时,他们会结合时代特点,领悟作家的创作意图。此环节落实知识目标1。(六)笫一课时小结(2分钟)教师:大师们的名篇佳作都是他们观察生活、理解人生的艺术结晶。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项链》给我们留下了关于人生、关于命运的
诸多启示与思考。《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为经典名篇,它要告诉我们什么?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又在诉说着什么?下节课我们接着探讨。教师做这一小结能够承上启下,让学生由熟悉到陌生,给他们留下思索的空间。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七)引导对话、集中探究重点(3分钟)一一“上节课我们重点熟悉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特点。大家回忆一下,这篇小说里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是谁解决的?”承接上一节设疑,引学生归纳概括故事中的人做了什么,便于后面教学的深入进行。(A)人物形象、主题分析一一为你推荐的人“述”功行赏(40分钟)这个环节是本次课的重点核心环节,是读写结合、任务驱动的实践环节。任务说明(3分钟)学生分成四组。其中三组为“战神病魔的功臣”推荐人,先概说本组所推荐的贝尔曼、苏艾、医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主要做了什么。然后以课文已有的叙写为基础,展开合理的想象,从环境、情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对某一句段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虚构扩充,重点细说他们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的。每组出两名代表发言。另外一组对这三组的“述功”进行点评,看看哪一组“述功”最感人着重从合理、具体两方面进行点评。教师在做任务说明时,尽力做到任务具体明确,便于落实检查。多媒体提示每组发言的基本模式:我组推荐的贝尔曼,在故事中,他是……,他为琼珊战胜病魔……。有一天(有一次)……提示学生发言模式,由人(性格)到事(概括),再到细节(具体),紧扣文本又适度放开,实虚结合,能突岀主体作用。再读课文(4分钟)各组选择性细读,做到读有重点,写有根据。突出文本的作用。各组构思、讨论、写作、发言、点评(20分钟),同桌或前后桌可以讨论,必要时教师作提示。
教师提示:写好一点必须读准某句或某段,读准某句或某段必须准确把握某人。读、写、评都离不开对人物的准确阐释,读、评显理解力,写显表达力。学生此处读细写细评细能实实在在地练习能力。明确主题:(4分钟)。在准确把握情节、人物后主题自明,概括人物形象和主题时做到主次有序。此环节落实知识目标3,能力目标2、德育目标1,重点2;突破难点。行赏一一人物颁奖词、感谢词(9分钟)任务:贝尔曼、苏艾、医生三人为琼珊战胜病魔立了功,下面就仿照“2007感动中国人物孟祥斌的颁奖词”为自己组推荐的人写儿句颁奖词,30字左右。点评组代表琼珊写40字左右的感谢词。每组出一名代表朗读本组的颁奖词或感谢词。学会即兴表达,学会感谢感恩,很重要,学会用简练恰当的语言表达谢意,是语文课上学生要学会的。教师给出范例: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2007感动中国人物孟祥斌的颁奖词这样再次集中阐释人物(抒情议论),微写作便于落实,练有实效。此处落实能力目标2,德育目标1。(九)、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齐读:小说里那片不落的藤叶留给我们许多感慨。读完《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首先感动于一位老人,一位失意的老人,一位为了他人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的老人,一位让我们由衷敬仰的老人。随后也会感动于一位耐心精心抚慰病友的青年朋友。你若细心的话,或许还会感动于那位无名的医生。是的,这片不落的藤叶,承载着信念,沐浴着爱心,折射着奉献,诉说着责任。其实在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片这样的常春藤叶,时时提醒我们:坚定信念、乐于奉献、关爱他人、敬业尽责。此处设计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作业:以“学了这篇小说,我觉得……”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读后感。这样的作业能加深记忆,巩固学过的知识能力,达到以写促读强化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是德育目标的持久落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