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70页,最小公倍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灵活选择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出示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3)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和8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8的倍数:8,16,24,32,40,48…方法二:先写出8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8的倍数:8,16,24,32,40,48…方法三:先写出6的倍数,再看6的倍数中哪些是8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第一个是6的倍数的,就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1、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1)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2)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指出: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倍数了。2、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哪几组数属于特殊情况?再让学生说一说这几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你能总结一下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情况分别是什么吗?学生先互相交流,再汇报,总结:(1)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其中的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2)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3)一般情况,可以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再从中找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区别是最大公因数从大到小找,最小公倍数从小到大找。随着学生的总结汇报,老师出示下表3、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4、完成教材第91、92页练习十七的第4、6、7、8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做出解答。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并提问:为什么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5、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七的第9题。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并说一说思考过程。可以这样想:先从小到大写出36的所有因数,然后从中依次观察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36。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一种是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了对比,并能熟练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30分之24=30÷224÷2=15分之1215分之12=15÷312÷3=5分之430分之24=30÷624÷6=5分之4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5分之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做简分数。教学反思: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件,从实际出发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动手剪,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