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课题从军行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能力点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教育点体会其奋发豪迈、勇于报国的精神重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从军行》教案枣庄六中王会玲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杨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二、了解写作背景《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四.赏析全诗1、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作者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明确:来犯,辞京、围城、苦战、抒怀3、具体分析首联:(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3)赏析关键词“自”。“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颔联:(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凤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两个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烘托了怎样的氛围?“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3)“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代(4)赏析“绕”字。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颈联:(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视听结合,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五、知识归纳1、边塞诗的产生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2、边塞诗的特征。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3、边塞诗的鉴赏方法(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