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苏教版 /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 旅夜书怀 杜甫  / 《旅夜抒怀》教学设计

还剩 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旅夜抒怀》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考试说明》把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定位在“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鉴赏,“能对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作出评价”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学生难以找到鉴赏评价的切入口,在表述上流于空泛。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角度及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并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准确、规范地鉴赏评价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掌握不同类别诗歌的鉴赏思路、技巧、方法。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有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用技巧。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杜甫的诗歌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它的风格。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唐音癸签》卷六)。就是说的杜诗风格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长安困顿、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陇蜀道上、夔州以后的诗,多数是这类风格。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本教案拟从诗歌的风格特点入手,使学生对杜甫诗歌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从中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3、初步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较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暂时的安定,期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出示目标)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二.文本研读1.通过“旅”字看背景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2.通过“夜”字察实景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⑸ 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3.通过“书怀”悟实情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⑹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三.拓展延伸师: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四.交流欣赏方法:师:面对写景诗我们如何去欣赏它呢?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归纳。㈠把握形象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方能体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⒈练习:改写《旅夜抒怀》前四句。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提示: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正误例文,以便交流比较。)⒉学生读例文:⑴ 岸上细草微风,江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眨着眼,探下身来,仿佛来到人间;原野的广阔无边,给人以开阔之感,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静谧非凡,好一幅雄阔宁静的江边夜景图。⑵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摇,江面上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一,竖着高高桅杆,静静地停泊在朦胧的夜色中,周围一片冷寂。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凄清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天地空旷无际,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单、渺小,在凄清的江面上任由湍急的江流摆布,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深夜无眠的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孤独寂寞之感不由涌上心头。⒊面对同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哪种理解更准确合理呢?(提示: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境。)㈡体味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要准确把握意境,必须从诗歌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意境。(提示:引导学生关注表现形象特点的词语。)提示: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整个画面清冷沉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㈢领会情感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尤其是先写景后抒情的诗作,只要注意诗中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就能把握作者情感。(提示:学生分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所含情感,也可从材料中找其他例句分析。)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并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⒈回顾写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⒉学生分析后四句所抒之“怀”。 提示:“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⒊我们已把握了本诗的形象、意境和情感,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提示: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⒋学生齐读,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㈣分析技巧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一般较难理解。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要对诗歌做出正确的解读,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⒈写景的方法写景的方法有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用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诗作是乐景写乐、哀景写哀。若是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必有直抒胸臆之句。⒉学生分析《绝句(迟日江山丽)》并与《旅夜抒怀》写景部分比较。五.课后作业1、背诵本诗,有兴趣的可从材料中自由选背。2、温习写景诗的欣赏方法。板书设计旅夜抒怀——写景诗欣赏:借景抒情把握形象首联—近景—孤舟夜泊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体味意境冷寂空旷领会情感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分析技巧乐景写乐、哀景写哀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的写法,理解杜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生参照注释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心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心情。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精读题目,了解背景“旅”是旅居之意,“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2、知识链接(1)何为羁旅行役诗?(2)羁旅行役诗的主题。l     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l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l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三、细读诗歌,把握情感1、朗诵,讨论: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请展开你的想象和联想,想象诗歌描绘出怎样的一幅图景(意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知人论世,把握主旨 四、再读诗歌,欣赏手法1、交流:你认为这首诗歌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名句赏析:你认为“星垂平原阔,月涌大江流”一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个?为什么?(运用炼字题型答题模式解答) 五、对比阅读,延伸拓展与杜甫的《登高》进行比较,说说两首诗在诗境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六、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全面、明确、具体。《〈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能够围绕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设置的“了解诗歌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的写法,理解杜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的特色”。注意落实对诗歌写法和特色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设计“反复诵读,学生参照注释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这既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发掘诗歌中具有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进而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美,理解诗人的心情。“三维教学目标”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这三个目标互成能动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正能够体现新课程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切实、清楚。教学内容切实是指要准确把握和使用教材。《〈旅夜书怀〉教学设计》准确把握诗歌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的特点,指导学生理解杜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的特色,了解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心情。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上,能针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薄弱,对诗歌手法了解不深的主要问题,先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羁旅行役诗,以及羁旅行役诗的主题。接着在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这首诗歌的阅读鉴赏,帮助学生掌握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技巧,为今后学生解决古诗鉴赏的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清晰、连贯、严谨。《〈旅夜书怀〉教学设计》的教学步骤清晰,层次明显。从方法指导、阅读理解、指导赏析到延伸拓展,每一个环节连贯清晰,过渡自然。而且知识与能力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利于学生思维的跟进,便于学生掌握。 四、教学方法合理、灵活。 从实质来说,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积极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时,要多关注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过渡到“对话”,如何倾听分享。简单地说,就是做到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旅夜书怀〉教学设计》在“细读诗歌,把握情感”;“再读诗歌,欣赏手法”两个环节中注意到理由一些适合学生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通过合作交流,把握诗歌主旨,赏析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旅夜书怀〉教学设计》特别注意到这一点,以教材《旅夜书怀》一诗作为例子,指导学生理解羁旅行役诗,让学生学会方法,掌握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技巧和答题思路。由于《〈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明确、具体,教学内容切实、清楚,教学过程清晰、连贯、严谨,教学方法合理、灵活。所以这个教学设计是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