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该文作为人教版新教材编入高中第二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作为经典篇目的《故都的秋》更具有领起、示范的作用,教学本文的关键是朗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所绘之景),感受作家倾注于其中的情。新大纲指出:“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表现力。”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定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美文美读,重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目标是(展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品味文章明白、流畅、简洁清朗的语言。〖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和学会如何鉴赏散文。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的一些表达技巧。〖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思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1、美读法。朱自清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通过美读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点燃其心灵的火花,感受作品的意境美。2、比较赏析法。鉴赏离不开比较。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听得多了,见得广了,就有了鉴别能力,欣赏水平才会提高。3、讨论法。这是阅读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判断、推理的能力。4、情境教学法。通过画面、音乐渲染一种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音美以悦耳,形美以染目,情美以动人,意美以感心,学生既能领略情境的意蕴,又能受到多方面的感染和教育。〖教学设想〗为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散文的能力,我将按照审美的心理过程;借助多媒体进行点拔式赏析阅读,品味郁达夫语言的独特魅力。以诗解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此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语引入——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探究情缘——比较赏析——迁移训练”六个部分。时间为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设计导语的目的是为了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全部情绪和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课文中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这样,教师激情洋溢的导语就奠定了整节课的感情基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学习中。为此,本课我先播放有关秋的照片,然后设计如下导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呢,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她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佳作很多,但着眼点却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绿,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就总体来说,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共同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接着让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的作者,然后教师展示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首先从朗读课文入手。我准备播放名曲《秋梦》,(展示)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深远的秋意中,提醒学生读时语调要舒缓、深厚、沉静、无奈,目的是通过朗读要把郁达夫在特定历史时期那种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把渗透在故都秋色之中的淡淡的悲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然后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展示)1、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2、课文的前两段写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课文的3——11段,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分别从哪些方面写的?4、用原句概括第12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5、文章的总起部分和总括部分是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大纲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根据要点,理清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这几个问题就是据此而设立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鉴赏的能力。三、品味鉴赏(展示)整体感知后我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五幅图画。第一幅是秋花图,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配乐朗读,后叫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这幅图描述出来,学生在描述过程中如有创意的要给予充分肯定,以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展示内容,让学生对照。此问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画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引导学生仔细鉴赏关键字词,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欣赏第二幅画时,我的设计思路是由学生美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赏析。首先让学生配乐美读。然后再找出体现秋的清、静、悲凉的句子(展示)。教师点拨关键词句,最后让学生比较古诗词中写秋的意境的诗句(展示)。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意境的比较如果有难度时,老师应作适当提示,最后整合第一、二幅画,让学生找出其中具体的物象,然后模仿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的形式写出来,此题有难度,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如学生不理解老师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提示学生以前学过的名词性物象入诗的例子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恩格思早就说过:“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以诗解文也是一种探索,教师先提供范例(展示)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其余几幅画的赏析准备分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采取抓关键词,体会意境,联想诗句,然后以诗解文,教师先提供范例(展示),鼓励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写出更优美的诗句,每组推荐一人回答。秋到故都蝉自鸣,残声凄凄处处啼。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黄微是奇景。教师最后总结这五幅画:“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里,作者为我们选取故都的实景,在一椽屋,一方小院中看漏光、秋草、蓝朵,听驯鸽的飞声,还有瓣瓣落蕊,声声蝉鸣,层层秋雨,枚枚秋果,把我们带到旧北京的寻常巷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作者的真情,即对故都秋的挚爱,也有内心深处的悲凉,下面师生互动总结,鉴赏散文的方法(展示)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鉴赏散文方法:1、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2、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3、抓关键词品味、鉴赏。4、鉴赏语言特色,领会意境。5、深入体会从作品中折射出来的思想和情感。四、探究情缘(展示)感知鉴赏后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展示),提醒学生注意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思考、分析最后创设一个情景:假如郁达夫现在还活着的话,他笔下的秋又该是怎样的呢?明确作者以情选景,以景显情,使作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作用。五、比较阅读在突破了重难点后为了扩大阅读量,深化鉴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借助多媒体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我设计了一首《红楼梦》中的歌曲《秋窗风雨夕》和一组文段(展示)让学生比较。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激活学生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又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接下来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美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师生探讨解答。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后谈一下作业设计:六、迁移训练为了遵循教育学中的学以致用原则,我设计了一道片断练习(展示)以《雨》为题写一段文字,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课外作业是《走进郁达夫》让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七、板书设计(展示)故都的秋(颂歌)
郁达夫清牵牛花生命之味秋味——静槐蕊悲凉秋蝉、秋雨、秋枣以情选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板书设计时我借鉴了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纲要信号”教学法,教学设计中,抓住一些纲要信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板书应直观、简明、有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好地体现了教学重点和教学思路,选取不同的色彩,可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及美学效果。总结:《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啊,你让我对你爱得如此深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