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论语教案学校:阳沟小学班级:
教师:《论语》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二、教学目标: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三、活动基本原则: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五、《论语》教学的内容:六、课程开设的原则: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3.不要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七、保障措施:1.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2.定期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4.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5.定期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诵读之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6、“弹性评价”方式。课题《孔子的故事》教学目标1.认识“仲、儒”等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论”。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谦虚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称为圣人。教具准备课件(孔子的生平资料、《论语》的内容、名人的勤学故事等)教学过程一、学生读孔子的语录,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全班有感情地配乐读,这几句话是谁说的?3、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孔子。4、师出示课件,补充孔子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故事》。(板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认读(2)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2、检查预习和自读情况:(1)指名读下面的词语 凄凉 儒家 论语 经典 仲
多音字教学和写字指导(2)分组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孔子是我国著名的___家、___家、___家。孔子是一个家境___的孩子。孔子成了___的大学者。孔子读书___。孔子___,___,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3)用上“虽然……但是……,……而且……,……所以……”把所填内容连成一段话。(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读书非常刻苦。而且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所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三、品读感悟1、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个自然段介绍了孔子的地位和身世?学生反馈。指导读两个句子,理解“举目无亲、孤苦伶仃、凄凉”等词语。2、孔子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默读第2至5自然段,想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关于他求学的故事?用笔勾划出来。3、学生反馈。(1)贵族请读书人吃饭,孔子被赶走,他只好羞愧地离开(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满面羞惭”,思考:为什么他会被大贵族孙氏赶出来呢?(因为他家境贫寒,根本没有钱读书。)(3
)孔子没钱读书,被赶走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想象。(他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4)从那以后,孔子读书非常刻苦,他是怎么读书的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他一边给被人看仓库和牛羊,一边抽空读书。”(5)、用“一边……一边……”造句。(6)、概括这一段的写作手法: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教育学生可以在习作中运用这种写法。(7)、孔子进太庙,是怎样做的?女生读第4自然段,指名读重点句,抓住“珍惜、仔细、搞清楚、不以为然、不懂就问”等词语理解。(8)、孔子进太庙不懂就问,说明他有什么品质?板书:谦虚好学不懂就问四、拓展延伸,说故事。1、师:如今,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修有孔子庙;在那儿,还建有孔林;每年在山东还会举办孔子文化节,对孔子进行纪念。出示课件2、今天学了《孔子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3、古今中外还有很多名人的勤学故事呢,我们一起来阅读《鲁迅卖奖章》的故事。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4、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关于苏东坡好学的故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课题《论语》简介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孔子的一些思想。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论语》有个大概的了解,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副孔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二、孔子简介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三、《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四、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感受课题《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孔子的思想主张;2、《论语》的思想内涵; 教具准备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出示原文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教读词句。3.听读音像材料。三、经典哲理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2.初知大意。【译文】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3、【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四、经典背诵学生背诵,小组检查,教师抽背。五、经典应用说说学习体会,教师总结。
课题《论语》学而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孔子的思想主张;2、《论语》的思想内涵; 教具准备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出示原文内容: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教读词句。3.听读音像材料。三、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2.初知大意。【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3、【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四、经典背诵学生背诵,小组检查,教师抽背。五、经典应用说说学习体会,教师总结。课题《论语》学而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孔子的思想主张;2、《论语》的思想内涵; 教具准备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出示原文内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三、经典哲理1.初知大意。【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评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四、经典背诵学生背诵,小组检查,教师抽背。五、经典应用说说学习体会,教师总结。课题《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生活的目的。3、汲取“君子”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从“绅士风度”引出“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二、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2、解释本章的含义。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二、教师精讲,点拨提升(一)总结君子的特点。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二)总结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论语》,做到了学以致用!《论语》不是教人读的,是要让人行的。程子说:“如果读了后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没有什么改变,相当于没有读。”所以,同学们每读一章,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如何学以致用。五、巩固检测,拓展升华。课题《论语.里仁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关于子女与父母关系的一句话。 2、背诵这一句话。3、能够反思与父母的关系,理解父母的苦心,正确处理与父母发生的矛盾。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能够换位思考,改善与父母的关系。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每个人都有父母,小时候我们都非常依赖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些同学会觉得父母总是唠唠叨叨,让人心烦,也许有些同学会觉得父母对自己要求太严,毫无自由,当然也会有些同学觉得父母就像自己的朋友,亲密无间,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要求学生作简短发言,教师及时总结。) 我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他是怎样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我们今天学习。二、自主、合作、探究1、教师板书第一句,学生抄写。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远走,远走也要有方向。2、学生翻译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教师强调“方”字的解释。(方:方向)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学生发表自己见解。5、其实孔子的这句话重点不在于不要远游,而在于不使父母过分思念和过分忧虑。这样就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爱心即“孝”,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孝”?我们来看伟人们对“孝”的理解。三、搜集伟人经典名言1、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2、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3、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4、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5、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四、说说你们在家里是如何孝顺父母的五、知识迁移拓展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啮指痛心(曾参)六、作业布置回家后给自己的父母洗脚孝顺父母。
课题《论语.里仁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关于子女与父母关系的一句话。 2、背诵这一句话。3、能够反思与父母的关系,理解父母的苦心,正确处理与父母发生的矛盾。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能够换位思考,改善与父母的关系。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尊敬父母是孝心的体现,父母平时对我们关怀备至,可是我们是不是也从心里关心过父母?同学们都能说出一些你喜欢的明星的生日、星座、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吃的食物等等,可对自己的父母,你又了解多少?也许有些同学连自己父母的年龄都不知道吧!我们来看看孔子关于父母年龄的话。二、学习新语句1、教师板书第三句话,学生抄写。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孔子说:父母亲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呀,一方面是欢喜,一方面是忧惧)3、学生翻译这句话,教师明确。4、提问:知道父母的年龄为什么会有“喜”和“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喜”是因其虽年增而健在,“惧”是因其年增而衰老而近死亡。要在父母健在时尽一份孝心,不要等到有一天“子欲养而亲不待”。三、知识迁移拓展孝感动天(舜)学生对这些故事展开讨论。教师小结:《二十四孝》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人的孝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用一颗孝心对待父母,平时多与父母沟通交流,与父母发生矛盾时多为父母着想。四、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孝顺父母的?五、作业布置搜集一些有关孝顺父母的故事下节课讲给大家听。
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