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____________;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_手法,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答案:扬州的繁盛 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 荒凉景象 盛衰对比 对国事的痛惜伤感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答案:承上启下。4.《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参考答案: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5.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6.简要分析《扬州慢》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写景抒情的。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以“波心荡”的动映衬“冷月无声”的静等。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7.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词中的哪些句子和词眼相照应?词人通过这个词眼和这些句子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
词眼是“空”字.上片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下片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句子都密切地照应“空”字.词人通过这个“空”字和这些句子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情6.月亮本来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姜夔为何要说“冷月无声”?姜夔借助“通感”手法,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7.“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数句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这数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岁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