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历史 / 教学同步 / 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 (3)

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 (3)

  • 2021-08-31
  • 6页
  • 682.66 KB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 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 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 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2.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 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 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强调的是( )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在商代已经存在 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3.民国某年,胡汉民曾说:“倘若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没有在南京行使职权,从 4 月起大 家就要完全受其支配,可以说不但大江南北的各省不得了,就连珠江流域也通通要受两湖以 往所受的赤祸了。”胡汉民所说的“行使职权”导致 A. 抗日统一战线面临危机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国共两党合作走向破裂 D.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 4.《礼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 怠惰。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 ) A.军功 B.门第 C.品德 D.才学 5.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十三名刺史。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 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材料表明刺史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行政区划 C.以巡视的方法监察地方 D.防止了官员腐败 6.近年考古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 93/92 年—前 59 年)墓,出土有两枚印章(见 下图),还有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 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材 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印章沿用了秦统一文字的字体 B.精美器皿大多出自田庄手工业 C.竹简木牍可能记载有佛教经典 D.王国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7.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各 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创立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8.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政治时说:“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前 后仅十五年。然开后世一统之局,定郡县之制。其设官定律,均为汉所因袭。其在政治上之 设施,关系可谓极大。”以下朝代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A.西周 B.唐朝 C.隋朝 D.元朝 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 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 “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10.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 11.乾隆帝亲自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每部分装三万六千余册,分别储存于华北和江浙等 地,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 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B.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C.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D.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12.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 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13.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属于今广东)县令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 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 1.5 万名 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 )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C.促进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14.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 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 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15.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 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16.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 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17.《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 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 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 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 D.抬高皇帝权威 18. 《东汉会要》记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 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这主要体现了东汉 ( ) A.旨在保证官吏的来源 B.奠定了门阀世族的基础 C.注重提高官员的素质 D.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19.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 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 施旨在 ( ) A.为地方百姓除害 B.削弱封国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地方秩序 20.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的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1896 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 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 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威尔·杜 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 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 明其事策。 (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 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 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 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 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 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 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 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调整?说明这一调整的进步性。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的观点。 23.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 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 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 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 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 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 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 (2)(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 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A2.C3.C4.B5.C6.A 7.B8.A9.B10.D11.D12.C13.B14.D15.C16.C17. A 18.C 19.C 20.B 21.(1)特征:以才能为选官标准而不是以家世门第为准;不分贫富贵贱,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依据: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来选拔人才,科举 制的选才原则与之有一致之处。 (2)人才: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 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内核: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认识:是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被近代西方国家合理借鉴与应用;是中国和世界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答出任意两点或言之成理即可) 22.(1)调整:实行郡县制。进步性:地方官员由世袭到君主任命(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 治),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示例: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它没有揭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实质。(3 分)虽然相权曾起 到了分割皇权的作用,谏议制度可以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但皇帝始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 力,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本质上是君主专制。 23.区别: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 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 (2)因素: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 (3)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之间的矛盾。 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4)说明: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汉代为儒家采用,适应“大一统”。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