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哲学语境下的思辨作文:人的本质利己还是利他(2012 松江二模) 【实战文题】 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哲思梳理】 所谓本质,指一个事物“是其所是”,是决定一个事物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它事物 的根本性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也是“天生的政 治动物”。他认为人与动物一样有着形式与质料两种成分,形式是灵魂,质料是肉体。 人的灵魂有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非理性部分不是人所独有,一切生物所拥有。而理 性是人所特有的,人能思考,能认识到世界万物的本质,能得出抽象的知识。 人的理性可以分为知识理性与伦理理性,伦理理性是人欲望的管家,欲望有正当的 欲望和不正当的欲望,正当的欲望使人走向完善,不正当的欲望使人走向邪恶,伦理 理性引导着人发展正当的欲望,而压制不正当的欲望。正当的欲望,以利他为基础, 不正当的欲望以利己为基础,伦理理性决定人的利他本质。 说人是“政治性的动物”,是说人是社会动物,即人不能单独生活,只能在集体中 生存,过群居生活,且有着共同的目的。而动物界,有的喜欢独居,有的喜欢群居。 群居动物虽然很多,但它们很少有着共同的目的。人组成的群落与集体,是以美好的 生活为目的。在集体中,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脱离集体也无法生活。因而,从人的 本质来说,人是利他的。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性的动物”的思想,但他没有止步于亚 里士多德的静态分析,他看到了人在群体中达成美好生活的动态活动——实践,即“自 由自觉的活动”。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对世界的创造,人类从动物界进化而来, 人类不能完全认识世界,但人类从未停止过与世界的交往。植物界、动物界也一直与 外在世界进行交往,但它们只是从世界中摄取生存的养分,而人类能够创造出人化的 世界。在动机上,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可能是为了自己,也可能是为了他人,但实践活 动的成果绝大多数供他人享用。 与动、植物相比,人类所特的是类本质,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是人的个体本质。 每个具体的人,有各自独特的肉体,有生命存活的需要,这些不能算是人的本质,因 为动物、植物也有着存活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有着 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有劳动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甚至还有其他生活关系, 而植物界没有社会关系,动物界虽有母子情缘,但这种关系是本能不动的,唯有人有 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关系。“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个体本质,一个人区别于其 他人的根本。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关系中由综合因素 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呈现。一个人做学生时的社会关系不同于他工作后做老师的社会关 系。这就产生了三种情况,一是一个人的本质由外界因素决定,二是一个人的本质是 相对的,三是一个人的本质是变动不居的。一个人所属的社会关系倾向于利他或利己, 那么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个人的本质就相应的利他或利己。社会关系常常交叉重叠,一 种社会关系相对这个社会关系是利他的,相对于另一个关系就是利己的。一个人一生 中社会关系在不断变化,因而,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一个人有时是利己的,有时又是 利他的,或者有时是利他的,有时又转变为利己的。 从个体的本质上来看,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是共在,也可能相互转化。 在类本质上,康德也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为自己立法。人有着天生的自由,可以为 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人的理性决定自己的行为。人之所以要立法,就是为了确保他 人的自由,同时也就确保了自己的自由。为自己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他人。萨特继承了 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观点,同时他也 认为人在选择中决定了自己的本质,人的理性决定人的选择,人的类本质决定着人的 个体本质。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