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
体。
教学重点: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
首先要付出爱。
教学难点: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
文的主旨;
2、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小故事大道理
讲新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没注意到探险家说的那句话,“生
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这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处理好与人相处是非常重要的,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能否
美好!生活中你们又是怎样与人相处的?有钱的、长得好看的就对他好?穷的、
长得不好看的就不与他好?还是怎么样?请位同学来说说(以真心待人)好,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老王》,看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又是怎么样的?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 1911 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
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
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2、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 1984 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
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
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
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
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基础知识
伛(yǔ) 荒僻(pì) 攥(zuàn ) 塌败( tā )取缔( dì )
骷髅(kū lóu ) 滞笨(zhì) 愧怍(zuò )惶恐(huáng)
三、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本文的线索是: “我”与老王的交往)勾画出
与老王有关的信息。
四、走近老王
指名朗读读 1—4 段,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你读
到了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
职业:蹬三轮车 :谋生手段艰苦
生活艰苦 身体:半瞎子 :生理缺陷
老王是一个苦人 居所:塌败小屋 :居住条件恶劣
姓名:老王(没名):地位低微
精神凄苦 老光棍:孤独终老 单干户
受恶意攻击 被人瞧不起
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
么作用?
提示: 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
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可看出老王身世
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
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五、品味老王
阅读 5—22 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体
现出了老王怎么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带送冰快,车费减半 忠厚老实,不贪钱
载病人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低声问我 善良
淳朴
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 心地善良,一心为人着
想
临死给我送来香油、大鸡蛋 懂得感恩
老王性格特征: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
思考:1、文中“他哑着嗓子悄悄地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
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
提示:表现了老王憨厚的神态,让作者心中格外感动。 善良淳朴
2、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明确:临死前送鸡蛋、香油还人情。
指名朗读 8——16 段,讨论:
1 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手法(肖像、行动)?找出具体的语句
加以体会。
②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提示:感
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 知恩图报)
③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提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
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理解“我”不愿意白接受礼
物的想法)
④“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
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
着脚”说明了什么?
提示: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
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老
王
是
个善
人
小结: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
多人难以想象的。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同情和关心。但是老王又是可
敬的,他的送礼淳朴、关心人、讲仁义、重感情,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预习作业:思考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
写到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略)
六、善待老王
思考:1、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
些事情?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提示: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
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如
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富有同情心
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证,便送他大瓶鱼肝油 “我”女儿关
心他
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 “我”关心老
王
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
。。。。。。。。。
作者性格特征:富有爱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别人
4、还有人关爱老王吗?
七、关注“老王”
研究探讨: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
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
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换另一个角度来想想看,作者跟老王的交往
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是因为老王有财有势作者才跟他交往的吗?还是什
么?不是,老王善良!作者是一个作家,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是一个社会底
层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却并没有瞧不起他,并不认为他低人一等,这体
现了作者怎么样的一种观念?平等!再看看,作者非常同情和关心老王,这说明
作者非常有爱心,这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平等
极富爱心 善
互爱(人道主义)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
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
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
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都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
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
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
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
理由。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
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
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2、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
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
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
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3、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幸的人,许多弱者,而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
爱的光环里,让我们学习杨绛女士,把爱之光分一些给身边的人!
八、总结与扩展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四段
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
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
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2、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
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
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采!为老王那颗
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采!)
九、布置作业:生活中的“老王”的不同原形
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送鸡蛋、香油部分。指导:要描写老王的心
理活动,在领会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送你几句话
我们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雷莎修女(南斯拉
夫\印度)
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心。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一、基础题
(一)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1.老王常有失群落武的慌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
2.每天清辰,老王抱着冰上三楼,带我们放入冰箱。( )
3.我女儿说他是夜盲证,给他吃了大瓶的鱼杆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
答案:1.武(伍) 慌(惶) 2.辰(晨)带(代) 3.证(症)杆(肝)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荒 pì( ) ②取 dì( )
③tā( )败 ④huáng( )恐
答案:①僻 ②缔 ③塌 ④惶
(三)填空。
《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
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
“________”,二曰“________”。
答案:散文;彼此交往; 逻辑; 时间; 善;苦。
(四)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滞笨(zhì) 荒僻(pì) B.取谛(dì) 愧怍(zhà)
C.攥着钱(zuàn) 惶恐(huánɡ) D.骷髅(kū lóu) 伛(yǔ)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字音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
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
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
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B.“取谛”应为“取缔”,“愧怍(zhà)”应为“愧怍(zuò)”。
(五)依课文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
A.偏僻 B.荒僻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
A.坍塌 B.塌败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了。
A.取缔 B.取消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
A.愧怍 B.惭愧
答案:(1)B (2)B (3)A (4)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需结合语境,从对象、范围、色彩等方
面加以比较辨别,仔细分析几个词语间的区别,可用排除法。(1)偏僻,远离
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荒僻,指人迹罕至且偏远。此处应填荒
僻。故选 B。(2)坍塌,崩塌,倒塌。塌败,塌陷破败、倒塌败退。根据语境,
此处应填塌败。故选 B。(3)取缔,命令取消或禁止,多用于书面语。此处应填
取缔。故选 A。(4)愧怍,指惭愧;羞愧。此处应填 A。
(六)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和谐 别出新裁 谈笑风声 B.风彩 扣人心弦 舍身取义
C.陶冶 脍炙人口 出类拔萃 D.真谛 呕心沥血 一愁莫展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
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
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
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
免读错写错了。
A“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B“风彩”应为“风采”;D “一愁莫展”应
为“一筹莫展”。
(七) 调整下列句子的语序。
①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②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③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④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
梯摔倒。
正确的语序是: 。
答案:③①④②
(八) 揣摩下列句子特点,并仿写句子。(心理描写:概括+具体+结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
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答案:示例:不知为什么,考试过去几天了,我心里依然很难过。因为辜负了
家长?因为老师的失望?渐渐地,我知道,那是因为我还有一颗自尊心。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分析例句句式的特点,按照题干要求进
行仿写即可。这个句子的句式特点是先总写概述,然后围绕这一句或句中的中
心词再展开写,进行更加细腻、更加深入的描写。根据要求仿写即可。
二、阅读题
(一)
老王
杨绛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①在门框里。往常
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
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
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
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
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
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
送我们的。
(4)我强笑②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
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
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
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
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
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
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
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
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
者的愧怍③。
12.对课文语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课文中“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
用,又很风趣。
B.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
形态。
C.②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
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D.③句中作者会感到“愧怍”是因为“我”觉得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我”
觉得自己对老王没有关爱,所以感到“愧怍”,而且呼吁大家关注不幸者。
13.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课文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苦和善两个字概括。
B.老王在去世前送给“我”香油和鸡蛋,体现了老王知恩图报、心地善良的性
格特点。
C.能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是“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
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D.老王送的鸡蛋“多得数不完”实际是作者认为:鸡蛋凝聚了老王真挚的谢意,
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情,这种情义是无法计量的。
14.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联
系本文简要谈谈。(4 分)
答案:
12.D (作者会感到“愧怍”是因为“我”觉得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我”
觉得自己对老王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而且呼吁大家关注不幸者。)
(3 分)
13.C(能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是“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
不幸者的愧怍”) (3 分)
14.关键词:尊重、理解、关心、爱心、树立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等。(学
生观点明确,语言表述流畅即可)(4 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
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
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
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
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
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
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
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
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
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
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
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
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乙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
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
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
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
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万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
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
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
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
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
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
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
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
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
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
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
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
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节选自杨绛《老王》,有删节)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2)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11. 选文(乙)中划线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2.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但却有着相同之处,请
加以分析概括。
13. 《品质》和《老王》中都有“我”的出现,试比较其异同。
【答案】10. (1)“潜在因素”是指对自己手艺和真诚待人品质的自信,以及对
做劣等靴子的人的蔑视。
(2)“体面”在这里指面子、身份,代指为人真诚的原则或传统。表达了格斯拉
对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产品坑害顾客行为的愤怒。
11. 作者借僵尸、骷髅的形态以及不经打的肖像描写,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
痛的折磨而外表变得恐怖、干瘦、衰弱;在这种情况下,老王还不忘老朋友,不
忘关心作者夫妇,不忘前来表示谢意,表现了老王讲情义、善良、忠厚的美好
品质;同时,这里的描写也为下文写他第二天去世做了铺垫。
12. 两个人物都属于社会底层人物,遭遇相似。格斯拉兄弟是靴匠,老王是人
力车夫,生活都很艰难,处境悲惨,最后都在默默无闻中痛苦地死去。②两个
人身上都有着对道德、品性的坚守,对社会良知的执著。格斯拉不肯“因时而
化”,不肯在市场大势发生变化时和其他人一样粗制滥造,浑水摸鱼;而车夫老
王在“文革”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照杨绛夫妇,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做
人的准则不变。
13. 同: 《品质》和《老王》中的“我”都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两篇文章都是
通过“我”与主人公的生活交往,介绍主人公的基本情况,见证主人公的悲惨
命运。
异:①《品质》中“我”是虚构的,只是为情节发展设置的。“我”逐渐引导着
读者了解格斯拉的命运。“我”只是旁观者。②《老王》中的“我”就是杨绛
本人,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更通过“我”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
情和尊重,引人深思,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词语放回
到原文中,结合词语所在句子及上下文语境来分析。(1)“潜在因素”本义是
指存在于事物内部尚未显露出来的因素,结合文本来看,指的就是格斯拉先生
没有表露出的内心想法。上文说他一眼就看出靴子不是自己做的,对大公司的
靴子“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表明他内心对自己的
手艺和品质的是自信的,而对做劣等靴子的人是蔑视的。(2)“体面”本义指
体统、身份、面子,格斯拉先生说大公司“不顾体面”,也就是说格斯拉先生
认为大公司本应讲信誉,不应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不应“不顾体面”,这就表
达出格斯拉先生内心的愤怒。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内容、结构和
手法等方面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画线部分写了老王的外貌,他的样貌给人的
感觉是像“僵尸”,表明他已经深受疾病折磨,极度衰弱,不成样子了,由下
文可知,老王来的目的是表达感谢,所以这段描写对老王的美好品质起到了突
出的作用。从手法上来看,画线部分是对老王的肖像描写。从结构上来看,画
线部分突出了老王的衰弱状态,这就为下文写他去世做了铺垫。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
章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文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再对比
得出答案。本题第一篇文章中,格斯拉先生是靴匠,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格斯
拉先生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品质,坚持做质量上乘的靴子,不肯为利益而改变自
己的操守,最后在市场大势变化中潦倒地死去。第二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老王是
一个人力车夫,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生活艰难,有着善良的品性,即
使在文革中也不忘关怀作者夫妇,表明老王是一个坚守自己做人准则的人。通
过对比就会发现,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社会地位、人生遭遇、对品性的坚守都是
相同的。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文章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从结构、
内容、人物塑造等角度分析。从结构上来看,两篇文章中的“我”都贯穿全文,
见证或经历了文中叙述的事件,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从内容上来看,“我”是
文章内容的讲述者,《老王》中“我”与老王的交往,“我”对老王的同情态
度,都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品质》是小说,“我”
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情节发展的一部分,对小说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经历,
“我”只是一个旁观者;而《老王》是散文,“我”就是作者本人,是真实存
在的,是老王经历的真实见证者,所以通过“我”,更能突出老王的美好品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