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多少年来,国人总在感慨有着浩瀚如海书卷的中国、有着五千年厚重历史的中国、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中国、竟然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项一直与我们无缘,仿佛成了国人的一块心病。直到
2012
年
10
月,国人的这块心病才找到一剂良药。同学们知道这剂良药是什么吗?
2012
年
12
月
7
日
17
:
30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举行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作为首次登上诺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会在这个舞台上以什么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
知识链接:诺贝尔在
1895
年
11
月
27
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
3122
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改进的人、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为民族间的和睦亲善、废止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
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创立者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
文学
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1900
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如今来创作的”或“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
瑞典文学院
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一百多年来,
1914
、
1918
、
1935
、
1940
至
1943
年因战争没有颁发,
1904
、
1917
、
1966
、
1974
年奖金由二人平分。
2012
年
10
月
11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
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演讲现场
2012
年
12
月
7
日
17
:
30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举行
诺贝尔文学奖
演讲。文学院提前
1
个小时开门,已有嘉宾陆续入场。瑞典学院为嘉宾准备了包括中文、瑞典文、英文在内的
7
种语言的演讲稿,因为莫言将用中文演讲,而现场没有翻译。 与往年不同的是,
2012
年演讲台旁边一张桌子上摆放的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
——《
红高粱家族
》《
天堂蒜薹之歌
》
和
《
生死疲劳
》
的瑞典文译本,右侧还特意为中国驻瑞使馆的工作人员预留了
2
排座椅。
17
:
10
左右,
200
名嘉宾已基本到齐,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韦斯特伯格携夫人入场,随后马悦然也携夫人陈文芬坐在了第一排的位子上。
莫言夫妇在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前主席谢尔
·
普尔斯马克的陪同下步入会场,嘉宾们热情地起立鼓掌。在掌声中,普尔斯马克给莫言献上一束鲜花后,率先走向讲台表达对莫言的欢迎。
外媒评价
:
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
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莫言结束了与自己创作有渊源的事与人的故事。结束时,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听众深深鞠躬,表达谢意。演讲结束后,嘉宾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动,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
尽管瑞典和中国有
7
个小时的时差,还是有不少人熬夜守在网上观看了莫言的演讲。莫言的瑞典首场诺贝尔奖精彩演讲,获得了瑞典文学院院士及全球众多媒体高度好评。
哥伦比亚新闻网站的记者评价说:“
一个个不同的故事,都彰显着获奖者的性情与傲骨。今天,莫言则用了一种最为平实的方式,叙述了自己成为‘讲故事的人’的历程,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
。”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
·
马尔克斯的故乡
——
哥伦比亚,人们对莫言这位东方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不吝赞美之词:“
文笔上如此浓墨重彩的莫言,却用质朴得有些让人意外的故事去讲述自己。蕴含他对这些年跌宕生活的感悟
。”
走进莫言
莫言
(
1955
年
2
月
17
日- ),原名
管谟业
,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
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
年,加入
解放军
,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
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
《
枯河
》
、
《
秋水
》
、
《
民间音乐
》
等作品。
1986
年,毕业于
解放军艺术学院
文学系。
1991
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
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
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
莫言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2011
年
8
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
《
蛙
》
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
年
10
月
11
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88
年,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主演的
《
红高粱
》
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2000
年
《
红高粱家族
》
获亚洲周刊选为
20
世纪中文小说
100
强。
《
红高粱家族
》
是莫言向中国当代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他本书中创造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舞剧。“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书中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并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史诗精品。
1997
年 以长篇小说
《
丰乳肥臀
》
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
丰乳肥臀
》
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
20
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
20
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
……
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
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莫 言
2001
年
《
檀香刑
》
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3
年
《
檀香刑
》
获第
1
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
檀香刑
》
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
1900
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
"
高密东北乡
"
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莫 言
2005
年 ,
《
四十一炮
》
获第
2
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主人公身体虽已成年,精神却还停留在童年,通过信口开河的诉说,重塑少年岁月,与苍白的人生抗衡,与失败的奋斗抗衡,与流逝的时光抗衡。
他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以及他对叙事艺术探索的持久持久热情,使他的小说成了当代文学变革旅途中的醒目界碑。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他的笔下的欢乐和痛苦,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
——2004
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
.
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辞
莫 言
2006
年 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
《
生死疲劳
》
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8
年
《
生死疲劳
》
获第
2
届红楼梦奖首奖。
小说叙述了
1950
年到
2000
年中国农村
50
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则在六道轮回中,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
……
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所看到的故事。
小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充满了艺术灵气。究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莫 言
2011
年
8
月,长篇小说
《
蛙
》
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塑造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叙述,反映新中国近
60
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
从整体来看,
《
蛙
》
共分五部,分别以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五封信引出,从不少地方可以推断,
《
蛙
》
中五封信的接收者“杉谷义人”应是当代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此外,
《
蛙
》
的第五部是一部戏剧,写作剧本的参照对象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萨特。这种信件、小说及戏剧熔于一炉、天马行空般的讲述方式在当代中国小说中比较罕见。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演讲的题目是
—
《
讲故事的人
》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7300
余字)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追忆母亲
用几个故事几个“最”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2
、第二部分:学习经历
此部分莫言讲述了他过去的苦难生活及其创作的来源。
3
、第三部分:我的作品
此部分莫言讲述了他成为一名作家的历程,并阐述了他的文学创作观,还介绍了他的部分作品。
4
、第四部分:感悟人生
此部分莫言用三个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精读课文,细心品味
(
1
)作者在“追忆母亲”部分,共讲述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对作者有何影响?
参考:讲了关于母亲的
7
件事:
① 我把热水瓶打坏了,母亲没有打骂我反而原谅了我;
②母亲阻止我报复打过她的守麦田的人;
③母亲把家里一年才只能吃几次的饺子一半给了老人;
④母亲因为我多算老人一毛钱而流泪;
⑤母亲患了肺病,我害怕母亲寻短见,母亲却来安慰我;
⑥ 母亲对美与丑的理解;
⑦母亲对读书人十分敬重。
宽容
善意
尊重
诚信
庄重
敬畏
自尊
精读课文,细心品味
(
2
)选文共罗列了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七件事,有人说太啰嗦,请你站在莫言立场上说说这样安排材料的原因。
照应题目“讲故事的人”,他的心中装着无数的故事,文中所讲的事正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文中所写的七件事情是从七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母亲对他的影响的,致使文末的情感迸发水到渠成。所以,这七件事不显啰嗦,更不显得多余。
精读课文,细心品味
(
3
)哪此因素给莫言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1.
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
2.
超越残酷经验的爱和悲悯,如母亲的爱,东方哲学的启示。
3.
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莫言孤独、苦难的少年生活
:
他因为贫穷而忍受饥饿
、
因为相貌而备受歧视
、
因为辍学而承受孤独
,
但在他自己看来
,
这些凄凄惨惨的遭际却让他得以从容穿越
20
世纪中国的历史和社会
。
孤独与穷苦
,
使他沉浸到了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
,
滋生了无限的想象力
,
获得了敏锐体察人生与人性的艺术之心
。
精读课文,细心品味
说说你对“感悟人生”部分的三个故事的理解。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这个故事,莫言倡导什么?
人格的独立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这个故事,莫言倡导什么?
尊重!文化的差异!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
——
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这个故事,莫言倡导什么?
宽恕
本演讲稿的艺术特色
一、情感铺垫,母爱先行
以祝贺瑞典学院常务秘书两小时前女儿的出生为引子开启,引出对母亲的怀念,集中笔墨用鲜活的母亲的故事,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一个个故事依次展开。这些往事丰富、主题鲜明,侧重点明晰,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巧妙交代母亲对自己的人生及灵魂的巨大影响,从演讲的角度讲,一定会紧紧抓住全世界听众之心的。
本演讲稿的艺术特色
二、动机高尚、切身感受
作者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述了影响自己创作的一些主要因素,点点滴滴汇聚成一个个鲜活可感的故事,令人听来真实可信。
三、首尾呼应,紧扣主题
作者以讲故事开始,以讲故事结尾。文末作者说“今后的岁月,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这种既顾及到演讲的重点,又巧妙的结尾,让听众清楚所述的主要内容,这无疑是一种看似无心,实属巧妙的精心安排。
拓展思维
有人认为莫言是因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莫言会讲故事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
演讲稿的基本要求:
第一
:针对性。
第二
:可讲性。
第三
:鼓动性。
第四:整体性
第五:口语性
练习(一)
阅读“追忆母亲”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
1
)下列对演讲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莫言开篇讲述给自己的母亲迁坟的事情
,
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入土为安的盼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还存在比较重的迷信思想。
B.
讲故事的人讲述母亲,其中半碗饺子给了“乞讨的老人”的故事,从行动和语言上真切表现了母亲善良的性格。
C
.母不嫌儿丑,在母亲看来,我的“鼻眼不缺,四肢健全”就是美的了。母亲如此开导我去平和地面对艰难岁月。
D
.对我的成长,母亲深陷矛盾中,她不愿我将来“靠耍贫嘴吃饭”,却又支持我看书,甚至听任“我去集上听书”。
E
.这篇演讲,并非“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故事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
2
)童年失手打破热水瓶的事成了作者“ 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请谈谈你对“最早”的理解。
(
3
)谈谈你对第四段中母亲“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句话的理解。
(
4
)请简要分析第六段让“母亲泪流满面”的原因?。
练习二
阅读“感悟人生”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
用简短的话概括前两个故事的内容。(
2
分)
答:
2. “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
分)
答:
3.
第三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
分)
答:
4.
第一个故事说“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第二个故事说“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歉疚”“内疚”有什么区别?(
4
分)
答:
5.
文章开头结尾都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第一个故事写了我为给一个参观苦难展览而没有哭的同学告状而深感歉疚。第二个故事我为顶撞了一个老长官而深感内疚。
生活中做人要真诚,要允许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真理与邪恶并存。
歉疚”觉得对不起他人,内心痛苦而惭愧;“内疚”指心里感到惭愧而不安。第二个故事对方先伤害了自己,只是后来觉得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也要尊重别人,没有抱歉的含义。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一是贴合文题;二是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完整;三是隐含地告诉人们用故事说明道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