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原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二,本课题分两个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包含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的粒子构成,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原子模型的构建和相对原子质量知识结构搭建上较为困难。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通过微观模拟动画和示意图,将抽象问题具象化,辅助学生想象、推理,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立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理解,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以原子弹爆炸视频为引子,激发学生对原子构成的兴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原子的构成,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动态原子模型,加深学生对原子的了解。然后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通过组内讨论、分享,自主完善知识框架,理解原子的构成。对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讲授,由于问题难以直接理解,因此我采用直观感受的方式,将原子质量的具体数据直观的呈现给学生,从而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数据分析,找到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内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个数量关系。 在本节课的讲授过程中,通过视频引入课题,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激发了求知欲,又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在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抽象知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习题的反馈,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知识,但是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还是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由于忽视课本教材资源,导致讲解原子构成内容时浪费了时间。例如本节课中的图3-9展示了一个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在这张图片上,同学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亦等于质子数,而在授课时,则是利用数据表格讨论,得出这个结论,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课堂上预留给相对原子质量概念讲解的时间较少,对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这个知识点,没有进行实际值的代入,进行直观体验。二、教学语言的应用不够成熟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多运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以积极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我的课堂上缺少了这门艺术,学生回答后没有及时给予正面的鼓励,积极反馈。同时对于知识点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学生不能潜移默化的接受新知识。 三、忽视课后习题练习的针对性在课堂练习题的选择上,没有使用课后习题而是另外选择了其他习题练习。课后习题最基础,最有针对性,能有效的检测学生对本课题知识掌握的程度,所以在练习反馈上,应以课后习题为主。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本课题的反思,让我对这一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让我进一步明确如何更好的研读教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