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四边形》教学反思一、说教材《四边形》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节典型概念课。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一下),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一上)。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本课是让学生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四边形,为接下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其他平面图形的特征奠定基础。在小学图形和几何概念体系中,“四边形”这个概念处于核心、枢纽的位置,属于核心概念,因为它不仅是构成概念体系的基本元素,而且生成相关一般概念和上位概念。基于以上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真正理解并会描述四边形的概念。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概括抽象的能力。3.逐步学会用数学的光看待丰富的 图形世界,体会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描述四边形的概念。教学难点:真正理解并会描述四边形的概念。二、说教法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图形的识别活动,处于由以依据表象为主的直观辨认水平,逐步向以依据特征为主的初级概念判断水平发展。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和操作演示法。三、学法指导1.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转变学习方式的着眼点,重视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促进交流。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教学中,学生思想专注、用心思考,才能激活其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听中学,会听老师讲课,听同学们的发言,学会倾听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指导学生做中学,操作分析,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用中学,学习致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3.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学数学。本 课在教学设计中,着眼生活问题,解决身边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在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四、说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本节课,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境创设找图形情境,快速找准教学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提供丰富的图形,不仅为学生通过分类认识四边形创设了情境,而且提供了直观认识四边形的机会。( 二 ) 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突出并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第一个层次是小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第二个层次发现并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这样两个层次后学生对四边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了,紧接着第三个层次,理解概念内涵,描述四边形概念,在对比、辨析中明确四边形的特点,通过对概念的肯定和否定例证辨析,使学生对四边形的概念得以比较准确的知识内化,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三 ) 应用拓展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的三个练习让学生在基础练习中巩固新知,在变式练习中深化新知,在提升练习中内化新知,层层递进,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灵活理解、掌握知识。( 四 ) 总结收获,反思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所学知识,把新知识建构在已有知识体系中。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为学生呈现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适时引导学生把分散学习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形成完整立体的知识结构。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之深。本节课我创设多次机会让学生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眼光看待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是,课堂是灵动的、多变的、生成的,具体情况还要教师灵活引导,希望本节课通过我的教学能达到预期目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