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由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简单问题展开教学,整堂课的关键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画出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然后借助图形的直观性来作解答。整个课堂效果是比较好的,说明这样设计是较合理的,可取的。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问题的设计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问题的数学性(体现数学特色)情感性(激发情感)并没有充分体现,所以问题的设计还需要精心雕琢,期待更好的教学效果,特作如下几点反思:
一、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能力提升中第一二两道题:(一道给定极坐标方程,一道给定参数方程)都要求判断方程表示的图形;在学生做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由给定的曲线方程,判断曲线形状的思想方法,——统一化为熟悉的直角坐标(普通)方程,引导学生归纳(1)极坐标与直角坐标互化时的易错点;(2)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时的注意事项。
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能力提升中第3、4题都是过某点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一道是求直线的倾斜角,一道是求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在学生直接构造过某点和倾斜角的直线的参数方程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方程变形为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表达式,再利用诱导公式求出倾斜角,进一步导出结论,过某点的直线参数方程形式不唯一,同时注意利用参数的几何意义可以简化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例如第4题,当然可以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选项解决问题,既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活动中实现创新、有所突破,又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悟性,获取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
三、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第5题中4道小题消参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围绕两个中心方法“三角恒等式消参法”和“代数法消参法”,——结合学生消参情况设置问题,如第3个小题消参后,应当明确两个变量的取值范围,否则前后两方程不能表示同一图形。
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本节课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学前测试)→应用问题(学生先做能力提升题)→形成规律(方法总结)→体验高考(明确本节课达到的高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