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九年级人教版·下册
9 鱼我所欲也
《孟 子》一、新课引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
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
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
也》看看孟子有怎样的道
德主张。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
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
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
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
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
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
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
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
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
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
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文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
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是先秦诸子中
文学性较高的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简介
二、新课讲解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
字音:
(1) 不为( ) 苟得也
(2) 为( )宫室之美为( ) 之
(3) 如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4) 蹴( )尔而与之
wéi
wèi wéi
wù
停顿: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 是/亦不可以已乎
cù 二、新课讲解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
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
词。
“乡”通“向”,从前。 二、新课讲解
一词多义
(1)是: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甚: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渔人甚异之
(3)舍: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屋舍俨然
此、这种
这种做法
厉害、严重、超过
十分,很
舍弃,放弃
房屋 (4)与: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呼尔而与之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得:
①故不为苟得也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吾穿井得一人
④既出,得其船
通“欤”,语气词
给
参与,这里指欣赏
一词多义
获得
通“德”,感激
得到
找到
二、新课讲解(6)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为: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③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表比较,比
表对象,对
为了
接受
做
为了
一词多义
二、新课讲解(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一箪食,一豆羮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
古:盛羹汤或其他食物的器具;今:豆子(一种粮食)。
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古:益处,好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
一起。
古今异义
二、新课讲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课文翻译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我想要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
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
我想要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
而选取正义。生命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
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
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不躲避。
二、新课讲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
(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
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通过某种
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采用;通过某种办法去做就(可以)
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采用。这是因为(人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
的), (人们)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
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二、新课讲解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一筐饭食,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
死亡。(然而如果)喝斥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
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丐
(也)认为不值得(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
合)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
呢!
二、新课讲解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
(而接受它)吗?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
在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
(施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我)为了“
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
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
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新课讲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
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
结论。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
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②这里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运用了类比推理,引出
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新课讲解2.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
运用了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
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
3.孟子是怎样论述观点的?
先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观点,再正
反对比论述,最后用事例进一步论述观
点。
二、新课讲解舍
生
取
义
鱼和
熊掌
设喻
正面:不为苟得
患有不辟
反面:何不用也?
何不为也?
事例一:不接受施舍
事例二:不受“万钟”
文章思路
二、新课讲解4.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
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
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5.“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
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
”,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
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二、新课讲解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
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也;
义也;
礼也;
智也。
二、新课讲解三、归纳小结
《鱼我所欲也》阐明了“义重于
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
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
论点。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
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
是不可取的(要辨别“义”和“利”
,不要失去“本心”)。四、强化训练
解释下列词语。
故不为苟得( )也
故患( )有所 如使人之所欲( )
蹴( ) 不屑( )
万钟( ) 何加(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用脚踢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这里指高官厚禄
同“向”,从前
有什么益处
停止,放弃四、强化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 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却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
能够躲避灾祸却不采用。
(2) 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行路的人也不肯接受;用
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3)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
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写作特色
①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②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③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④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⑤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四、强化训练五、布置作业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
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
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
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
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
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