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导入:
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古诗词更是这文苑之中的
一朵奇葩。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
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
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
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
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简介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
半山,抚州临川人。其文雄建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
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
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
”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
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背景
•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
作。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
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
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
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
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
了这首诗。
•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
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
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
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 1.自读。
• 2.指名读,师正音,听朗
读。
• 3.齐读。
•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说明
•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 畏:害怕。
• 遮:遮挡,遮住。
• 缘:因为、由于。
理解诗意
• 1.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 2.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
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
起。)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
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
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
来。
•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解疑合探:
•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
下;
•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 组长做好分工和记录。
展示分工
题号 展示分工 展示方式
1 板书
2 板书
3 全体 口头
展示要求:排版整齐,书写快速工整,思路清晰,内容准
确详细。
评价分工
题号 评价分工
1
2
3 随机
评价要求:
1、神态自然,声音
洪亮;
2、指出优点,不足,
及时补充;
3、打分并说明扣分
原因。
诵读,表达情感。
• 1.学生练读。
•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 3.齐读。
• 4.师点拨: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
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
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
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
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
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
种感情读出来。
背默:
• 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
齐背。)
• 尝试默写这首诗。
• 写完后同座检查订正。
质疑再探:(疑是开山斧,探是深耕犁。)
随着对这首诗的进一步理解,
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惑呢?
运用拓展:
•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人编
写一道习题,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
编的好。
拓展运用
• 【赏析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
日升。
• 1.这两句写景。第一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
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是实写。第二句紧
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千寻塔之
高,是虚写(联想)。
• 2、“闻说”二字表推断,不写亲眼看到的景
物,而是写传闻之景,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
千寻塔之高,为后两句的议论、阐发的哲理作
铺垫。
• 3、鸡明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
象征。“日”是帝王的象征。
• 4、这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飞来峰巍然挺立,千寻塔高耸入云,听
说黎明时分雄鸡啼鸣,登塔望见红日东升,多
么壮丽的美景啊!
• 【赏析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1、字面义: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因为自
己在凌空的最高层。
• 2、这两句借景抒怀(议论结合写景),通过描写登
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
及诗人自己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
艰险、立志革新的的政治抱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在一般用来表达这样的意
思: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
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
惑。(后两句议论结合写景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
生动的感受。)
• 3、“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景,也是比喻当时
的保守势力(或 比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
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 “最高层”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又暗喻政治上的最
高决策层。
•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属于描写;
后两句属于议论。
• 2、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理解。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
• 3、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
的美景,那么登峰是为了什么?(或这是登高览
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试作分析。)
• 诗人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
层,是为了抒写当时心中独特的感受,即表现自
己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诗人自己高瞻远瞩、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险、立志革新的
的政治抱负。
5、积累蕴含哲理的诗句。
(1)上面第4题中的四句都是,除此外,还有那些: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4)霜叶红于二月花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王安石在本诗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
锐意改革,蕴含哲理的诗句:
7、王安石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
的句子:
8、2005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时,温总理引用本
诗中的 比喻中美关系要高瞻远瞩,应妥善
处理。
• 4、与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有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有哪些?
• (1)、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 (2)苏轼《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
• (3)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
• 5、积累蕴含哲理的诗句。
• (1)上面第4题中的四句都是,除此外,还有那
些:
•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4)霜叶红于二月花
•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6、王安石在本诗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
信心,锐意改革,蕴含哲理的诗句:
• 7、王安石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
沉感慨的句子:
• 8、2005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时,温总理
引用本诗中的 比喻中美关系要高瞻远
瞩,应妥善处理。
• 9、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
• 10、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
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
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出处。
• 例如: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
•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
飞来峰》
• 11、“浮云”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个意
象,杜甫有句名诗:“富贵于我如浮云
”,李白写出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
人情”,王安石则以 ,
表达自己的进取精神。
• 12、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第
一句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第二
句 。
课堂小结
学科班长总结:
(1)本节课有什么收获。(知识、能力、
情感等方面)
(2)各小组、同学们的表现,对老师的
建议等方面.
总结
• 这首登高览胜之作,通过描写登飞来
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保守势
力的蔑视以及诗人自己高瞻远瞩、对
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险、立
志革新的的政治抱负,蕴含着深刻的
人生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在
一般用来表达这样的意思:掌握了正
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
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
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后两句议论
结合写景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
动的感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