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巾帼英雄
秋瑾
秋风秋雨愁煞人
满 江 红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璇卿),
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
(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
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
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1877-1907)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
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
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
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
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
口,时年32岁。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
子王廷钧,字子芳。
(1877-1907)
坚
毅
之
美
︱
︱
秋
瑾
秋
瑾
的
家
庭
秋瑾是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875
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地主家
庭。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销总办。
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受
封建教育,念的是《三字经》、《百家
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
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秋瑾的爱情与婚姻
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
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
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
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
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
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
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
钧提亲。
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
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
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
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
了过去。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
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
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
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
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
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
无共同之处。她叹息道:“
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
”王廷钧一不好读,二不务
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
玩乐。
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
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
到他的训斥:“这是男人的事情,
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
“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
国救民的责任。”两人吵得互不
相让。
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
的倔强女性,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
只好采取卑劣手段,乘秋瑾不备,
偷偷将她的珠宝和手饰及积蓄全部
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秋
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
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
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
路上的关键一步。
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
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06年冬秋瑾听说王廷钧纳妾的消息,
反而高兴,觉得有了与王廷钧脱离关
系的理由。于是,她给大哥秋誉章写
了一封信,请大哥代她办理离婚。秋
誉章几经奔波,由于王廷钧的阻碍,
离婚之事未成。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
的女才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
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
”,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
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
女性情怀”。
秋瑾的创作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
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
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
十五首,攻二百四十余首。如以
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
分为前后期。
前期:1891-1904
后期:1904-1907
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
抒怀、思念亲友之作。
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
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
国前途的深切忧虑。
写作背景
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
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
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
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
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
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
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
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
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
留学。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
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
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
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
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
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
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
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
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
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
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
音,青衫湿⑦!
满江红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
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
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
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
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
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
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
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简洁的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
间和作者的心绪。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早有是”
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灰度
的可郁全都暗暗泄漏出来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
容如拭
景物描写,看到如此美景自然会引起人的万千思绪。为下
文的感慨做铺垫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
“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
却是那么的憔悴。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前一句借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历
史典故,来比喻我们的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
进逼下,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下,如不奋起力
救,将危在旦夕;后一句说作者在浙江时过着
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要
吸取教训,奋起自救,挣脱这封建婚姻的束缚。
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泊了八年还
想着那个家作什么。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
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
相反加以蔑视。“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殊未屑!
既然我那么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
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
词作赏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
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
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
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
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
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
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
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
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
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
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
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
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
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
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
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
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
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语言简略却如掷地金石,令人心动
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
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肝胆”是说“肝胆相照”对人一片赤诚。“因人而热”是
指诗人十分热情,有一副热心肠,为人排忧解难能竭尽全力
而不辞,有古侠义之士的雄风。
“俗子”指凡夫俗子,市侩平庸之辈,这样的人岂能了解忧
国如焚的作者的内心世界?“英雄”是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
之人,作者用以自比。
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
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
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全词的结尾句,从高昂及悲愤处突然下来趋于极度冷静
的心态,在这莽莽红尘,茫茫人海中,哪里去寻找和我
志同道合的人?知音难觅,壮志谁诉。
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
(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
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
,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
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
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
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
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
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
自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
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
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
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
“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
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
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词作赏析
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
下片:
回顾过往生活
思虑未来前途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
受到了作者 的心情,我是从
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 (按
照“心情-----句子------分析”的
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苦闷忧愁: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
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
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
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
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
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
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
革命路的决心。
主题
这首词写出她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
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忿忿不平,表
现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
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
男女平权的思想。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
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
的的复杂心情。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
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
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
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
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
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
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
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
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
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十葬秋瑾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
,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
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
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
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
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
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
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
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
江绍兴轩亭口。被捕后没有一句
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秋风
秋雨愁煞人”七个字。
轩亭口秋瑾广场
“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遗
愿给她的好友徐自华:“埋骨西泠,与
岳武穆相邻。”然而残暴清廷竟容不下
三尺孤坟,短短七年里,灵柩辗转于绍
兴、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直至辛
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终于遂了“埋
骨西泠”的遗愿。不料新中国建立后,
又遭遇四度搬迁。秋瑾绝命诗
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
泠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
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
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
的墓志铭原石。秋瑾墓依山面湖,松柏环列,掩映
在四季常青中。
秋瑾墓
秋瑾牺牲后反响
女性因为政治原因被杀,秋
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人。
秋瑾之后,因为政治被谋杀、
屠杀、虐杀的女性越来越多,
中国社会越来越不知道羞耻。
临死,秋瑾留下“秋风秋雨
愁煞人!”从这个角度和意
义来说,生在那样一个黑暗
而腐朽的年代,是秋瑾的不
幸!
按照灌输的对于黑暗社会的
了解和现实状况,秋瑾被清
政府杀害后,整个社会和舆
论一定是一片肃杀、彻底噤
声。当时的事实并非如此,
社会舆论一派哗然。
在十余次的迁坟过程中,秋瑾
的好友吴芝瑛、徐自华费劲了
心思。
终于在1981年9月,将秋瑾遗骸
葬于杭州西泠桥畔,修了墓地,
同时建了一座纪念亭,命名为
风雨亭。
古今中外名人迁墓屡有,然如秋瑾那样
迁移十次以上的,实属罕见,名副其实
迭尽风雨沧桑。
风雨亭
秋瑾与吕碧城
吕碧城
秋瑾
吕碧城,一名兰清,
字遁夫,号明因、宝
莲居士。安徽旌德县
人,生于清光绪九年
(1883年)。父亲吕凤
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
进士及第,曾任国史
馆协修、玉牒纂修,
后外放山西学政。
在上世纪初叶吕碧城的知名度是
非常高的。她曾任中华民国大总
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是当时女
子担此高职的第一人;她曾任北
洋女子师范学堂校长,培养出邓
颖超、许广平等多名女界精英,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女教育家;她
曾呼吁革命,是发动女权运动的
先驱者;她曾周游欧美,雄踞讲
坛。
秋瑾也曾用过"碧城"名号,时
人都以为吕碧城的诗出自秋瑾
之手,闹出了许多误会。秋瑾
尴尬之余拜读了吕碧城的诗词
和荡气回肠的文章,深受感触,
很想见见这位誉满华夏的奇女
子,于是她便赶到天津慕名造
访。
相见之间,秋瑾发现吕碧城
果然谈吐不凡,立意高远。
尤其是她们对于女权及社会
变革的看法也颇相一致,于
是秋瑾"慨然取消其号",而"
碧城"从此为吕所专用。
秋瑾到来当晚,吕碧城就与她在家中同榻而寝。哪知次日
一早吕碧城被秋瑾的一双"解放脚"吓了一跳,秋瑾与比自
己小7岁的吕碧城也是一见如故,她们接触仅三四天便情
同姐妹,从此开始了莫逆之交,成为当时著名的"女子双
杰"。
吕碧城故居
秋瑾遇难后,吕碧城后来南
游杭州,又拜谒了秋瑾墓,
不禁感慨万端,作一首《西
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韵》,
追怀这位志同道合的挚友。
之后,她又用英文写了一部
《革命女侠秋传》,发表在
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
纸上,引起很大反响。
松篁交籁和鸣泉,
合向仙源泛舸眠。
负郭有山皆见寺,
绕堤无水不生莲。
残钟断鼓会何世,
翠羽明珰又一天。
尘劫未锁渐后死,
俊游愁过墓门前。
西
泠
过
秋
女
侠
祠
次
寒
山
韵
秋瑾与吕碧城之比较
相同:同是才人奇性,特立独行;
倡女权风,具“英雄”魂
强烈的社会功名欲求
不同:1.追求的目标不同
秋瑾:“铁血英雄”,通过爱国救世来成就。
吕碧城:“文人英雄”,经由文化公共领域成就之。
2.提出的妇女解放的基本途径不同:
吕碧城:发表一系列文章,提
出女性受压迫的药方。
秋瑾:标的更为高远和广阔,自觉把妇女解放与社会
革命相结合,并把这种理念付诸诗文和实践中。
3.女性意识终端不同
碧城:终结于女性群体的
“自救”式的自立自强,并进而使
女性群体融入到世界主义的和谐
的理想社会形态中;
秋瑾:终结于女性群体的“自救———救他”式的立国立民,
并进而使女性群体被纳入到为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奋斗的
战斗者的行列中。
4.个人私性生活方式不同:
秋瑾强调“仿男”,获致男女平等
的权利;
碧城重视“女质”,以求在两性的差异中彰显平等。
秋瑾与李清照
李清照与秋瑾分别生活于宋、清两个
不同的历史时代,她们都有着良好的
家庭教养和超凡的才艺,都有着崇高
的政治理想和相似的审美情趣。她们
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有很多相似的
地方。李清照小像
相同的悲剧命运
1.共同的悲剧之源——
卑微的社会地位和至高的才艺与品格修养。
在男权社会里,她们具有一般女人不
具备的良好的文化教养和高洁的品格
修养。李清照出生于北宋一个颇有文
化氛围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
非是苏轼的学生,学识渊博,能诗善文,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擅长诗文。
李清照自幼便受到浓厚的文学艺术熏
陶,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仅外美
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写诗填词随意自
如,品评史实人物大气如虹,她被誉为
宋代婉约词人的正宗。
秋瑾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举人,才学功
底都很深,母亲也是名门之后。秋瑾天资聪
颖,过目成诵,在家庭的熏陶和塾师的教育
下,她广泛涉猎史籍及古典名著,从小就热
爱历史上的各种杰出人物,尤其是慷慨悲歌
之士,对名言佳句“不辞千遍读”,十一岁
时就会吟诗作词,稍大,还赢得了“女才子
”的美誉。
李清照和秋瑾成年以前所受的教育,
都是一种全面的“人”的教育,而
不是狭隘的“女人”的教育。良好
的文化教养和高洁的品格修养所生
发出的博学和志趣,使她们在当时
格外超凡脱俗。但在“女子无才便
是德”的男权社会,从某种意义上
看,才情反而成了她们共同的悲剧
之源。
2.相似的悲剧人生命运——孤独、凄凉
李清照气质高雅,感情丰富,满腹才学,关心国事,可是一生“无处话凄凉”,
尤其是丈夫死了以后与张汝舟的再婚和离婚,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极大歧视,
被人以“不终晚节”“无检操”记之。
李清照的敢爱敢恨、心存高洁不
低头的精神在近千年以前的宋朝是那
样的孤掌难鸣。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
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
学无所传,这种孤独与凄凉最终凝聚成
了响彻千古的词句——“寻寻觅觅,冷
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00余年后,秋瑾的“秋风秋雨愁
煞人”穿过时空的隧道与她产生了强
烈的共鸣。秋瑾曾在给她哥哥的信中
说:“吾以为天下最苦最痛之无可告语
者,惟妹耳,居无家室之乐,出无戚女之
助,飘泊天涯,他日之结局实不能预定
也……”她那种“身不得,男儿列,心却
比,男儿烈”的孤独感无处排遣,她替
自己,也替李清照呼喊:“世界凄凉,可
怜生个凄凉女!”
秋瑾卧室
3.共同的审美追求——偏爱残、瘦之美
“残”“瘦”是两个具有美学意
义的形象,与之相应的审美感受不
外乎忧虑、愁苦、悲哀等郁结不
解之情,多给人孤傲不群之感,悲
剧意味较浓。
李清照素有“三瘦”词人之称,“
雪清玉瘦”“绿肥红瘦”“人比
黄花瘦”。如“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睡起觉微寒,梅
花鬓上残”(《菩萨蛮》),“归鸿
声断残云碧”(《菩萨蛮》),“浓
睡不消残酒”(《如梦令》)。
秋瑾亦如此:“残菊犹能傲霜雪”
(《残菊》)“四面歌残终破楚”(《满
江红》)。在她们的作品中,花是残花,
香是残香,酒是残酒,歌是残歌。
这些“残”“瘦”形象折射出了她们人生中政
治理想、个人感情的残缺,弥散着一股凄清孤寂
的悲情。李清照和秋瑾虽然都身为女人,但思想
起点都比较高,她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渴
望参与“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她们更追求志同
道合、高尚纯洁的爱情,但男权制度把她们的理
想一一击碎,于是她们便把自己最睿智的思想和
最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独特的审美意象来表现。
4.相同的排忧方式——以诗酒为媒介来排谴心中的悲愁
在李清照现存的词中,有二十多首与酒有关,酒与诗在她的生命中常常相伴出现
:“谢他酒朋诗侣“假意诗情谁与共”“酒阑歌罢玉尊空”。李清照的一生经历
曲折,独自面对人生,面对不断袭来的重重灾难,孤立无援的她,只有借酒力以自
慰、自勉、自立。她把生命气节、爱国之情寓于酒词,以求在动荡中求得心灵的
泰然,在寂寞中求得情感的慰藉。秋瑾也是一个喜欢饮酒并善于饮酒的女性。
据记载,秋瑾“稍长,……又好剑侠
传,习骑马,善饮酒。” 每当她愁
绪难解时,便借酒浇愁,“不惜千金
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英灵
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
“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
酒”,这些都表现了她饮酒、醉酒
的豪情。诗中磅礴的气势,浩荡的
激情有如长江大河,真可谓“醉乡
广大人间小”。酒可以带给她们精
神上的自我解放,诗可以释放她们
内心的苦闷情怀。
秋瑾故居
李清照和秋瑾由于人生境遇等方面
的不同,她们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李清照对抗悲剧且争且隐,秋瑾则
一直在争,从未放弃;
李清照最后终老家中,秋瑾却走向
刑场;
李清照是哀婉的秀美,秋瑾则是崇
高的壮美。
李清照和秋瑾的悲剧是相互独立
的,但置于历史视野中则是相通
的,它折射出不同生命个体
在相似境遇下不同的悲剧表现和
悲剧意识,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