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浣溪沙 纳兰性德
作家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
(léng qié)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
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
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
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师。他于两年中
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
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纳兰性德
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
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
《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
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
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
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
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
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
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
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纳兰词》在
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
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
谈等出使觇 chān梭suō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
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写作背景
诗词诵读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词句注释:
1、那畔:那边。
2、“北风”句:谓北风的吼声使
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3、若为:怎为。
4、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我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
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
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
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
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
的营垒和关隘上,令人不
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
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
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
恶。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
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
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
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
秋远塞若为情”。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
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诗词赏析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
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
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
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
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
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
特感悟,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
情,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
的色彩。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
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
纷纷扰扰难以平静。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
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
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课堂小结
理解默写:
《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有相同意境的诗句是:
“ ,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查看更多